【提 要】在治療新生兒胃食道返流(GER)中,對照組(單純體位治療)與治療組【體位治療+小劑量紅霉素(3~5ug/kg·min)】在患兒的嘔吐癥狀、體重、食管鋇餐造影等方面具有非常顯著的差異(P小于0.005),結合以往對紅霉素胃腸動力的研究認為,小劑量紅霉素+體位治療GER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使用。
【關鍵詞】紅霉素;胃食道返流;胃動素;肌電復合波
【中圖分類號】R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467—01
The research about the treatment efficacy of neonatal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with low-dose erythromycin
【Abstract】During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gastroesophageal(GER), there ar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simple postural 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postural therapy and low-dose erythromycin (3 ~ 5ug/kg · min)].Such as sick children‘ vomiting,weight,esophageal barium meal and other aspects. 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using erythromycin,we conclude that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GER is significant and worthy by using low-dose erythromycin and postural treatment.
【Keywords】erythromyc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motilin myo electric complex
胃食道返流(GER)易發(fā)生于新生兒,尤其是早產(chǎn)兒更為多見,發(fā)病率高達千分之80~千分之85,此癥近些年來已經(jīng)被重視。我院兒科在2000年一年中,用小劑量紅霉素加體位治療新生兒GER,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40名診斷為GER的新生兒,男26名,女14名,其中早產(chǎn)兒12名。日齡1~14天,平均6加減2天。因窒息入院20名(早產(chǎn)兒3名);吸入性肺炎10名(早產(chǎn)兒5名);早產(chǎn)兒生活力低下4名;另有6名診斷為胃食管返流入院。
1.2 診斷依據(jù)
1.2.1 嘔吐 嘔吐是胃或部分小腸內(nèi)容物通過食道逆流經(jīng)口腔而排出體外的現(xiàn)象,40名患兒均有頑固的嘔吐癥狀,每天平均16±4次。
1.2.2食管鋇餐造影 以劑量與平均進食量相等的5%稀鋇(37攝氏度),通過胃管注入。檢查時采用頭低位15度角,腹部輕柔加壓,觀察5min返流次數(shù)≥3次為陽性。
1.2.3 24小時食管pH值穩(wěn)定 采用便攜式24小時pH值自動記錄儀在常態(tài)下作24小時食管內(nèi)pH值監(jiān)測,食管pH值降至4一下持續(xù)15秒以上定義為一次返流。
1.3 方法
40名新生兒隨機分成對照,治療2組,每組各20名。對照組給予體位治療:將患兒放于30°傾斜的木板上,取俯臥位,以背帶固定;治療組給予體位治療加紅霉素3~5ug/kg·min,用微量注射器靜脈給藥,每次6小時,每天兩次,三天為一療程。
治療效果的判定標準:(1)嘔吐癥狀:每天嘔吐次數(shù)無減少定義為無效,減少10%~40%為微效,減少40%~80%為顯效,偶有嘔吐或無嘔吐定義為治愈;(2)食管鋇餐造影(方法如前):返流2次以上定義為無效,1~2次定義為微效,小于或等于1次定義為顯效,無返流定義為治愈;(3)體重:早產(chǎn)兒體重增長5g/d以下或無增長定義為無效,增長10~20g/d定義為微效,增長20g/d以上為顯效;足月兒體重增長5g/d以下或無增長定義為無效,增長10~15g/d定義為微效,增長15g/d以上為顯效。
2 結果
以患兒三天后嘔吐癥狀、食管鋇餐造影返流情況、體重等方面來判定治療效果。詳見附表。
經(jīng)x2檢驗,兩組各項指標差異有顯著性,提示小劑量紅霉素加體位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單純的體位治療。
3 討論
胃食道返流以往認為是抗返流機制減弱和返流物對食道黏膜的攻擊增加的結果,現(xiàn)已意識到其是一種上胃腸動力疾病,不僅食道下括約?。↙ES)功能異常,食管體部可能有清除力下降,且約有50%的病人存在胃排空延緩。
消化間期有一種周期性的肌電復合波(MMC),起自胃近端,向胃竇推進,越過幽門傳導到整個小腸,終于盲腸。MMC可分三個時相期,第一相為靜止期,無或極少有收縮;第二相有少量不規(guī)則而較弱的收縮波;第三相則出現(xiàn)規(guī)則而且強有力的收縮。而胃動素呈周期性釋放,在消化間期可與胃腸平滑肌細胞上的胃動素受體結合,引起胃和小腸產(chǎn)生MMC|||相,誘發(fā)胃強烈收縮和小腸明顯的分節(jié)運動,對胃腸腔內(nèi)容物起到一種清掃作用。一般認為紅霉素能與胃腸平滑肌細胞上的胃動素受體結合產(chǎn)生促胃動力作用。但有實驗表明,紅霉素不僅作用于胃動素受體,本身也能激活胃動素的內(nèi)源性釋放。紅霉素的促胃動力作用呈量效關系,小劑量即可誘發(fā)MMC|||相,大劑量可致胃腸道平滑肌產(chǎn)生強烈收縮,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
國內(nèi)張傳繼等用紅霉素口服200mg,每天三次治療糖尿病人胃輕癱療效顯著,我們從中得到啟發(fā),通過計算,并加以改進,采用紅霉素微量持續(xù)注入法治療GER,收到良好效果,且無明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使用。
參考文獻:
[1] 金漢珍,黃德民,宮希吉,主編使用新生兒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408-411
[2] 張傳繼,叢培喜,等.紅霉素對糖尿病人胃輕癱的影響.中華消化雜志、,1996.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