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良好的護患溝通對皮膚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干預,為優(yōu)質護理提供參考。方法:納入綿陽市中心醫(yī)院皮膚科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的各類住院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50例,通過調查問卷來比較兩組患者的自評抑郁量表(SDS)及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VAS)在實驗療程前后及組間的差異。結果:在良好的護患溝通下,觀察組在實驗療程后抑郁量表評分低于治療前,且低于對照組,滿意度量表評分高于治療前,且高于對照組,(P<0.01)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良好的護患溝通有助于改善皮膚科住院患者的抑郁心里,提高對護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皮膚科 護理 溝通 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339—02
皮膚科疾病種類繁多,表現形式多樣,好發(fā)人群廣泛,涉及人體各個系統(tǒng),其發(fā)病逐年呈上升趨勢,且病程較長,遷延反復,給患者造成沉重的身心負擔,因此,良好的護理對患者身心的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一護理工作者,一方面要求正確熟練的規(guī)范操作外,同時要求在緩解病員的心里壓力上能起良好的效果;有研究顯示,患者的心里因素直接影響著疾病的發(fā)生與歸轉[1] 。在現代快節(jié)奏的工作生活下,醫(yī)院與患者的關系不容樂觀;醫(yī)護人員的“語言藝術”在醫(yī)患溝通中的重要性日益彰顯[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皮膚科住院中經良好溝通護理50名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41.56±12.83)歲,一般護理患者50名為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齡(40.78±12.37)歲。病程2~5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種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引導病員就診,注意觀察病變部位情況,保護患者隱私等加強基礎護理。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之上,通過良好的溝通,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解除、減輕患者的心里負擔,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①護理人員有良好的儀表,依著整潔,積極樂觀,保持微笑,舉止大方,樹立良好的護理形象。
②明確患者就診的原因,長期從事的職業(yè)以,工作的環(huán)境,家庭情況及社會相關支持系統(tǒng)等對患者有一總體評估。
③對患者開在有效的健康教育,一方面讓患者明確人體的有機統(tǒng)一性,一種疾病可能關系到人體的不同系統(tǒng),心里情志對疾病的康復有直接影響,對傳統(tǒng)祖國醫(yī)學有更為詳盡的描述,可以多作講解,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學會養(yǎng)生;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不同疾病有各自的特點,了解注意事項,增強患者對疾病的綜合認識。
④言行開導,針對不同心里的心里狀態(tài)進行疏導,注意談話的場所,行為舉止體現人文關懷,保護患者隱私,讓病員不感覺受到對立、歧視,產生抵觸情緒等。
1.3 評價方法
1.3.1 抑郁量表評價,患者就診前采用自評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系William W.K.Zung 于1965年編制的。在護理人員指導下有患者依據自身情況如實填寫,統(tǒng)計分數后算出抑郁指數,0.5以下為無抑郁,0.5—0.59為輕微至輕度抑郁;0.6—0.69為中至重度;0.7以上為重度抑郁。
1.3.2 病人的滿意度量表評價,病人的滿意度是病人對醫(yī)療服務的直接體驗和親生感受[3]。方法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兩組患者療程后的滿意度。用0~lO的數字分別代表不同的滿意標準,0為十分滿意,1~3為滿意,4~6為一般,7~10為不滿意,觀察療程后患者標出1個最能代表護理效果程度的數字,由患者依據自身情況完成[4],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依據資料的分級狀況用非參數秩和檢驗,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P﹤0.01尚可認為其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3.1 傳統(tǒng)醫(yī)學把人的心里情緒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可以致病,如動怒傷肝,肝氣上逆,可出現頭昏,青經暴露;久思傷脾,可出現不食欲不振等;同時,疾病也會成這些情志不調暢的原因,二者又互為因果,反復發(fā)作?,F代醫(yī)學也表明,人體的心里狀況會對機體免疫力產生影響,情志抑郁,則機體免疫力就相對低下;從以上結果表明良好的溝通技巧在護換關系中的運用能有效減輕病員的抑郁狀況,促進疾病的康復,同時提高病人的滿意度,這些是藥物不能替代的。
患者積極的心里狀態(tài)對疾病的愈后,及生活質量的改善有著明顯的影響,隨著現代工作、生活的節(jié)奏加快,各種心里疾病不斷的滋生蔓延,一方面在對身體疾病康復的同時,要對患者心里癥結的開導疏通,客觀對護理的質量要求有進一步的提高。因此,在對皮膚疾病的臨床護理中,尤其要注重患者心里的護理;
總之,以病員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要求護理工作人員不斷提高護理的質量。高質量的護理不僅需要護士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責任心,還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禮儀禮貌、人文科學知識等[5]。通過醫(yī)務人員的言語(包括語義和語音)、表情、姿勢、態(tài)度和行為影響,或是通過相應的儀器及環(huán)境來改變患者的感受、認識、情緒、性格、態(tài)度及行為使患者增強信心,消除緊張,達到促進患者的代償,調節(jié)功能的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6]。良好的護患溝通在患者疾病康復過程中有著明顯的積極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成勤,張士鳳,李雙,等,心理因素與皮膚疾病[J].中國醫(yī)學文摘.皮膚科學,2011,28(2):76-79.
[2] 葉雪花,葉學英.葉小娜.淺談護患溝通的藝術.中國醫(yī)學工程,20lO.18(3):16l—162.
[3] 劉學英,胡鴿,鄧雪雁,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的效果觀察[J].現代臨床護理,2010,9(8).
[4] van RooJD,Lazio MP,Pesce C,et a1.visual Analog Scale(VAS)for Assessment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on Aconcagua [J].wilderness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11,22(1):7—14.。
[5] 王玉玲,孫秀杰,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實踐與成效[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9):613.
[6] 張學軍.現代皮膚學基礎.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