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治療在臨床上對腦外傷功能障礙患者恢復情況的影響,為以后針對臨床上腦外傷功能障礙病人的治療和護理提供參考。方法:選取腦外傷功能障礙患者108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54例)采用早期康復介入治療,對照組(54例)進行傳統(tǒng)的康復治療。分別在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FugI-Meyer和Barthel評分。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ugI-Meyer和Barthel評分無顯著差異,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的評分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早期康復治療對于腦外傷功能障礙患者的恢復有顯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腦外傷;功能障礙;早期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296—02
腦外傷是指頭部由于外物造成的、肉眼可見的傷,通常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功能障礙等嚴重的后果[1]。常見的功能障礙包括精神性障礙和運動性障礙,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腦外傷患者常伴發(fā)多種嚴重的并發(fā)癥和后遺癥,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在早期對患者實施全面的康復治療對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積極作用,部分患者的生理功能在經(jīng)過治療后能得到顯著改善[3]。本研究對選取的108例腦外傷功能障礙病例,分別施以早期康復治療(54例)和使用傳統(tǒng)護理方法(54例),觀察并評價兩種療法對于病患運動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效果,對結果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108例腦外傷功能障礙病患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其中男女患者均有,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41例,年齡在28-72之間,平均年齡34.2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X線平片、MRI或顱腦CT確診為腦外傷功能障礙。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體質特征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的基礎治療,對照組54例進行傳統(tǒng)的護理。觀察組54例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在患者生理情況穩(wěn)定后,及時采取早期康復治療和訓練。
具體康復方法如下:康復訓練方法給予兩組病人常規(guī)神經(jīng)外科治療和護理,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監(jiān)測、呼吸道護理、傷口局部護理、治療用藥觀察、基礎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等。在此基礎上,護理人員對早期康復組于發(fā)病后3個月內(nèi)開始介入肢體運動康復護理和運動再學習干預。
1.2.1 臥床期的良肢位擺放 正確的床上體位擺放對預防和緩解肌肉萎縮、肌腱攣縮至關重要。腦外傷早期常有一定的臥床時間,病人不能完成體位轉換,從人院第1天起就應注意做好床上的體位擺放。2 h翻身1次,采取健側臥位、患側臥位或仰臥位。
1.2.2 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包括完全被動活動,部分輔助主動活動和主動活動,一般從被動活動方式逐漸發(fā)展至主動活動方式,
從近端關節(jié)至遠端關節(jié)順序訓練,每天做2組,每個關節(jié)1O次左有。讓病人取仰臥位,分別完成肩前屈、上舉、伸展,肩水平外展和內(nèi)收,肩內(nèi)旋和外旋,肩胛骨活動。肘屈伸、前臂旋轉,肘及前臂聯(lián)合運動;手指關節(jié)運動;屈髖、屈膝,后伸髖、外展髖、旋轉。髖,踝背伸、跟距關節(jié)內(nèi)翻、外翻,跗跖關節(jié)旋轉,跖趾關節(jié)屈伸。
1.2.3 翻身起坐訓練 能主動完成翻身是達到主動坐起的基礎。訓練病人從健側和患側翻身坐起,一般2 h翻身1次,及時翻身能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防止出現(xiàn)壓瘡等并發(fā)癥。同時,在康復護士的幫助下.完成床上搭橋訓練以及雙手“十”字叉握活動,以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度,防止肩關節(jié)半脫位。
1.2.4 平衡訓練在病人清醒后,癱瘓肢體部分改善但協(xié)調控制能力仍差的情況下,以患側肢體主動配合健側肢體的協(xié)調控制運動為主,在康復護士指導下,盡早完成臥一坐的體位轉換,在生命體征監(jiān)測下進行起立床和站立的訓練,加強坐位平衡、站立平衡訓練.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逐步訓練。
1.2.5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鼓勵病人盡早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動,包括進食、刷牙、洗臉、穿衣、如廁等。
1.3 評價方法:對上述病例分別按患者中出現(xiàn)的男女比例,年齡分布等一般情況以及患者的康復情況和評分結果進行分析。將兩組患者康復情況進行比較,同時分別在治療前后對患者進行FugI-Meyer和Barthel評分,將治療前后以及兩組的評分結果進行比較,判斷是否有顯著性差異。FugI-Meyer評分標準:輕度運動障礙為96~99分;中度運動障礙為85~95分;明顯的運動障礙為50~84分;幾乎無運動功能評分<50分。Barthel評分標準:正常為100分;輕度功能喪失為75~95分;中度功能缺陷為50~70分;嚴重喪失功能為25~45分;極嚴重的功能缺陷為0~20分。
1.4 統(tǒng)計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分析,P< 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腦外傷功能障礙患者的一般情況
對收集到的108份病例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統(tǒng)計,在腦外傷功能障礙患者中,男性患者67例,多于女性患者的41例,在年齡分布方面,主要集中在30-40歲之間,平均年齡34.2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腦外傷類型以及臨床表現(xiàn)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的FugI-Meyer和Barthel評分
分別在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FugI-Meyer和Barthel評分,具體結果見表1和2。兩組患者的FugI-Meyer評分在治療前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者患者的FugI-Meyer評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提高幅度更大,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兩組患者的Barthel評分在治療前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者患者的Barthel評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提高幅度更大,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 0.05)。
3討論
本研究通過治療前后腦外傷功能障礙患者的FugI-Meyer和Barthel評分來對早期康復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療效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采用早期康復治療與傳統(tǒng)治療相比,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效果更好。由此可見,我們采用的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外傷功能障礙的治療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患者的恢復情況與年齡和體質相關。
腦外傷功能障礙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的不同程度的精神和運動功能障礙,極大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4]。近年來, 腦外傷功能障礙患者越來越多,開發(fā)運用更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手段,對于患者神經(jīng)和運動功能的恢復十分重要。早期康復治療通過早期系統(tǒng)的以運動療法為主的綜合措施,幫助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減少后遺癥,降低致殘率[5]。大量臨床實驗數(shù)據(jù)和我們的研究結果均顯示,早期康復治療和系統(tǒng)的康復訓練對于腦外傷引發(fā)的運動障礙的恢復具有顯著的療效,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慶華.腦外傷患者康復治療的療效觀察[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6(10):945-946.
[2] 鄧元央,黃海能,張高煉,等. 腦外傷偏癱患者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的臨床研究[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8,18(4):641-642.
[3] 張小年,張皓,山磊,等. 不同病程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運動功能康復效果的回顧性分析[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35(10):174-175.
[4] 陳強,王小兵,左紅光,等. 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在腦外傷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 臨床合理用藥,2011,12(4):87.
[5] 岳曉香. 腦外傷功能障礙的早期康復和護理[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8(10):6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