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萊比錫一年一度“世界最美的書”的評選標準提及優(yōu)秀的書籍設計能將書籍內容主題準確地傳達給讀者,而且強調超越,有創(chuàng)造性。再次注重印刷、裝訂的品質。在為中國象棋所做的這一套文化商品設計中,我們將“標準”定義為書卷氣和服務性?!俄樒遄匀弧肥且惶诪橹袊笃逶鎏砀郊觾r值的書籍設計。單純的圖文排版已不能完全囊括書籍的設計,書籍的整體設計概念在加強,書籍的材料,開本,結構作為書籍設計的設計五感之中“觸覺” 、“視覺”的發(fā)光點,已愈來愈為設計師跟閱讀者所關注。如何在表現書籍設計的書卷氣和服務性之中善用合適的材質、開本、結構成為我們著力思考研究的地方。
關 鍵 詞:書卷氣 服務性 材質 結構
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歷史悠久到難以忽略的象棋文化,以往的研究不是沒有,也不是不夠深入。但是如何將象棋文化用書籍設計的形式表現出來,如何把中國象棋更好地以書籍的形式包裝推廣出去,如何不失書味且又不單單是一本平面的書,這一切都成為等待我們解決的課題。
一、書籍的書卷氣和服務性
書是一種商品,它必須要推向市場,讓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而它作為特殊的精神商品卻又不僅僅是等待交易的消耗品,可以說書之所以為書,是因為它必須具備“書卷氣”這種特殊的文化內涵。這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感受,只能依靠悟性來認識?;氐接^點最初,書籍作為商品,如果缺乏其應當具備的“服務性”,又怎樣引發(fā)消費者的購買欲?作為商品,它必須服務于書的主題本身,必須服務于存在潛在購買可能的受眾群體。
(一)《順棋自然》書籍設計的服務性
服務性,之所以先談到它,是因為書籍設計是以服務讀者為本,當然不同于純藝術。因而在《順棋自然》書籍設計中,我們所強調的服務性專注于兩個方面:服務于中國象棋,服務于讀者心理。
1、服務于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作為傳統(tǒng)文化產品一直以來流行范圍有限,在某種程度上制約其走向國際,我們在做《順棋自然》這本書的時候從來不認為我們只是單純做一本書,我們的構思甚至可以簡單一點說是為中國象棋做一套成功的“包裝”設計?!俄樒遄匀弧纷鳛橐槐窘榻B中國象棋文化的書籍絕不僅僅是一本單純做外包裝的藝術品,它是構成書的包括開本、封面,扉頁等等在內的書的整體,和與內容相關的主題產品,以及衍生產品的綜合設計,是一本擁有復合生命體的象棋書。
2、服務于讀者心理
在服務于讀者這一層面,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是受眾定位,我們清晰明了地將眼光鎖定于18-30歲之間的青年,他們的年齡跨度不算小,對于吸引到的人我們又可細分為兩類:一類對象棋略知皮毛似懂非懂的人,另一類便是年對中國象棋通曉一二的的消費群。因而綜合上述,《順棋自然》身兼的角色便有“推廣設計” 、“禮品書”于一體的兩重角色了。
我刻意強調“讀者心理”,著眼點于“心理” ,在《順棋自然》的設計中,我刻意突出設計滿足的不只是消費,不只是充當物質性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它必須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試想,若不是讀者于翻閱把玩之中被書本的材料觸動,被開本結構的巧思打動,被圖形文字的融合所吸引,書籍即使有花了多大的力氣介紹象棋,它的服務性也根本談不上。
(二)《順棋自然》書籍設計的書卷氣
書卷氣,它是書籍作為精神商品所必須體現的文化內涵,也是其區(qū)別于其它商品的獨有的特征,“順棋自然”書籍作為東方主題的作品,與西方設計藝術追求外在的視覺沖擊力不同,書卷氣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感受,是具體形象所傳遞的信息之外的感知,是追求內在心靈的氣韻,它只能靠悟性來認識,因而在設計中我們調動一切設計元素,讓讀者的視線隨“氣”游動,讓讀者的精神專注,在靜觀內守的“目游”中達到“書卷氣”的傳遞。(日本,杉浦康平有云“一本書就是一個生命體,它是流動的”。)這種流動在我看來是書卷氣的流動,是讀者閱讀之中的內心涌動。
中國象棋是我們所熟知的東方產品,它歷經千年歷史悠久。而其一貫給大家的印象感受已根深蒂固,我們可以對棋子進行解析設計,但我們基調定位不能為了變化而設計,我們追求的仍然是質樸、天然。我們的設計是在格子里跳舞,讓沒有過多關注中國象棋的青年一代來了解,讓熱愛中國象棋的人更為鐘意。
材料、開本以及結構成為我在為使書卷氣以及服務性得以體現中著力研究論證的地方。
二、通過材料結構體現“順棋自然”書籍的書卷氣和服務性
(一)書籍設計的材料之美
我們明白器物之美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材料之美,材料是基礎,是不可或缺的物質支撐。而現代書籍裝幀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材料化。因為不同特質的材料詮釋不同的產品,材質本身就蘊含著拓展創(chuàng)意設計的巨大潛力。
1、材料及其質感的效應
拿起書籍的時候,我們會用手觸摸,用眼閱讀,上下左右,前后翻閱,書與讀者之間產生的交流,不僅是因為書頁上文字信息的傳達,還因為它是構成書籍的材料及其質感的傳遞。書籍材料的質感可引起讀者視覺和觸覺的感受,平滑的、粗糙的、柔軟的、堅硬的,這對于書籍設計來說十分重要,因為書籍作為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文化商品只有通過讀者的視覺,觸覺等感官效應,在閱讀的過程中才成為書。
《順棋自然》書籍在設計之初,制作以前我們就明確:利用質樸的麻布來作為材料。麻布是以亞麻,黃麻等各種麻類植物纖維制成的一種布料,在材質構成中,材料和質感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可以說它的粗糙質感是我們選作印制材料的原因之一。因為粗糙所帶來的質感美,使得材料不僅僅停留在質感表現上,它使作品增添了除文字信息傳遞之外新的精神內涵,使作品真正具備內在力量。布面質感(如圖2-1,圖2-2所示)。
而談及它的粗糙質地我不得不提的便是觸覺材質感和視覺材質感,它是產品設計中屢見不鮮的詞匯,在《順棋自然》書籍設計中我卻從這兩個詞匯中獲益匪淺。
因為質感屬于觸覺和視覺的范疇。觸覺材質感是人們通過手和皮膚觸及材料而感知的材料表面特征,是人們感知和體驗材料的主要感覺。視覺材質感是靠視覺來感知的材料表面特征,是材料被視覺感受后經大腦綜合處理產生的一種對材料表面特征的感覺和印象。我們的材質研究出發(fā)點本就是人的心理感受,在翻閱《順棋自然》書籍時,讀者通過觸覺,視覺材質感所接收到的信息,對于加深他們同書本之間的交流對話也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
如呂敬人大師所說,書籍設計“五感”乃是完美的書籍形態(tài)所當具備,那么《順棋自然》書籍中,麻布的運用變凸顯了“觸感” 、以及整個閱讀過程中最為直接的“視感”的適宜運用。
2、工藝制作的附加價值
當然,材料必須依附于工藝才能完成功能的形態(tài),書籍是一個相對靜止的載體,但它又是一個動態(tài)的傳媒,依賴讀者的眼視、手觸、心讀,領受信息品味意蘊,才能成為打動心靈的生命體。
在工藝制作中我們借鑒了已有的裝幀形式以及制作工藝。選用線裝作為裝幀形式,對于強度適中的質樸麻布,我們選用了絲網印刷工藝,它屬于孔板印刷的范疇,孔板印刷是指印版的圖文部分可透過膠漆油墨印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方式,印刷時膠漆或油墨在刮板的擠壓下從版面通孔部分漏印在承印物上。
工藝是書籍外在美的形成條件,借助于各種工藝,美才得以實現。在以往的裝幀同制作工藝中我們把三樣形式“打包”到了一起:麻布,絲網印刷,線裝。物不能獨一而立。材料的品性、工藝的程序,技術的操作,勞動的組織結合方能凸顯工藝的魅力。(如圖2-3,圖2-4所示)。
3、材料與工藝的結合構成了“濃濃的書卷氣”
作為一本書,書卷氣的具備本身就毋庸置疑,單在《順棋自然》書籍設計之中我們把它始終作為一種標準來衡量跟檢驗設計,因為如今的“文化消費熱”使得書籍出版作品參差不齊,很多書籍已經淪為純消費品,愈來愈失去其該有的文化意蘊。在設計實踐中,在《順棋自然》書籍設計中,書籍裝幀材質的質感、肌理、紋樣以及三者之間組成的關系,使得這樣一種書卷氣流動蔓延開來,完成了材料、工藝的角色扮演。書籍印制完畢,裝訂最終效果(如圖2-5,2-6所示)。
日本學者有稱:20世紀是視覺時代,21世紀是觸覺時代。21世紀的設計重視的是觸覺、重量、溫度、柔硬等感官作用。麻布的視覺、觸覺,質感加上絲網印制的結合,以期獲得最完美的結合和表現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二)書籍設計的結構之巧
1、中國象棋的書籍設計及其定位
《順棋自然》書籍的設計從一開始我們就明確不是純做一本“棋譜類”的圖文排版,它必須由始至終體現其內涵,簡言之就是我們書籍裝幀一定要圍繞中國象棋來做,我們的這套文化商品就是要為中國象棋做一套包裝設計。
我們不同于傳統(tǒng)書籍設計的便是首先要進行商品的定位和消費者的定位,中國象棋作為傳統(tǒng)文化產品,它的古樸,文化感不能在設計之中脫離,它的使用價值體現在它的觀賞把玩之中。它的消費人群我將其劃為兩類,一類是對中國象棋似懂非懂的年輕人;一類是懂得中國象棋,嘗試發(fā)現古物新意的消費人群。
2、由開本及函套的設計一覽書籍設計的結構
(1)開本設計
我們要做的工作首先在結構上展開:主體書的開本尺寸是200毫米×270毫米。
《順棋自然》主體書是一本以插圖為主、文字為輔的介紹中國象棋文化的書籍,因此,就象棋類別來看,它是以欣賞收藏為主的珍藏型書籍,開本設計上首先尋求同函套結合的古樸雅致。就這一點而言,在設計之中開本設計尺寸應當同函套的設計結合起來。
其二,就書籍內容來看,開本比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在書籍裝幀中,合適的開本比例讓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特有的韻味。
第三,就書籍材料而言,材料的制約是影響開本設計的一大因素。
麻布的運用成為了一把雙刃劍,它在印刷方式上確實制約了我們,然而換個角度去看,合理得開發(fā)利用劣勢何嘗不能成為一種優(yōu)勢?
(2)函套設計
整本書用古線裝的方式裝訂而成,棋盒本身就是作為書籍的函套而設計。
函套的設計首先是為了容納和保護書籍。然而,《順棋自然》書籍的函套并不單純是為了保護而設計,它充當的甚至是一個禮品包裝盒的角色,230mm×290mm×80mm的函套,是可開式的盒子。左邊是鏤雕的“中國象棋”logo的運用,盒子右邊有三個隔斷。左邊用來放置書籍,右邊放置32個棋子,一個布面棋盤,以及兩本“順棋自然”紀念冊,合上便是一整套可贈予他人的“中國象棋”禮品書了,作為函套的這個盒子設計在左側面還凹刻的“順棋自然”字樣,作為書籍的書脊而設計(如圖2-7,2-8所示)。
①、材料和工藝的結合
函套運用木制結構,發(fā)揮其古樸的風貌,配合以質樸的麻布。在工藝上,運用鏤雕形式,將logo直接運用于木盒正面,清晰明了,質樸美觀,且有意味(如圖2-9所示)。
②、結構的巧妙
函套棋盒的巧妙我們可從一細節(jié)處略覽一二,翻到盒子的左側面,我們可看見凹刻的“順棋自然”字樣,讀者即刻明白盒子的“函套“角色。然而打開,左面為書籍,右邊各放置有棋子,棋盒,以及記事本。內容涵蓋之豐富讓人會心之余考慮要不要贈一套予人。
就單本《順棋自然》而言,我們始終尋求一種區(qū)別于平面的魅力,顯而易見,空間感同層次感是著力之處,除平面排版方式的別具一格,以及布料工藝的采用,我們對書籍進行了線裝的裝訂方式,線裝布書的裝訂著實煞費苦心,這種通過附加麻線進行線裝的方式使“順棋自然”書籍的氣質流露更為適宜。
③、同主題內容的協(xié)調
函套之所以美或者巧,我認為并不是說造型足夠龐大或是木料足夠厚重,函套的設計我們始終從主題“中國象棋“本身出發(fā)。
中國象棋是歷經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產品,為契合它的文化內涵,我們的盒子以長方體造型出場,厚重大氣,盒子正面為鏤雕“中國象棋”logo紋樣,盒子內部擱置以求滿足下棋者的需要,精簡而不繁縟,棋盒函套以及書脊(如圖2-10,2-11所示)。
然而如果棋盒僅僅是一個棋盒,它似乎少了我還為它敘文記事的意義,在設計盒子時,我們又必須從書籍本身的意義出發(fā),它為保護書籍而生,它須充當一個函套的角色,而為了突出其扮演的另外一個角色,我們在棋盒左側雕刻“順棋自然”紋樣,書脊順勢而生。
結束語
我不能認同我們僅僅做了一套概念設計?!俄樒遄匀弧窌脑O計倒不如可認作是我們對中國象棋進行的一次包裝設計,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明白將要完成的是一套文化商品,它既是商品又是藝術品,我們的設計要為中國象棋增添附加值。我們的初衷就是如何將中國象棋推廣得更為具體,讓更多的人來關注,讓懂得中國象棋的人同設計者的交流更深入,讓情感超越人文,設計觸及內心。
參考文獻
[1] 李宏 蘇娜 周淼.現代材質構成.遼寧美術出版社,2007.8
[2] 曹琳.書籍裝幀與版面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3] [美] 凱瑟琳·費希爾.平面設計材料表現與特殊效果.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1
[4] 呂敬人.書藝問道(中青新世紀高等院校設計教材).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10
[5] 楊夢桾.書裝設計速查手冊/創(chuàng)意小百科.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2
[6] 日本排版設計研究會.書籍雜志編排設計完全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6
[7] [英] 安德魯·哈斯拉姆.書籍設計.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8
[8] 錢鈺.產品的材料質感研究.廣東包裝與設計雜志社,2008.6
[9] 呂敬人.書戲—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家40人.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5
[10] 日本排版設計研究會.書籍雜志編排設計完全手冊.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