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于2012-2013年進行了30%多·酮WP防治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藥效試驗。結果表明,在小麥抽穗揚花期用30%多·酮WP按照1 950g/hm2兌水噴施,對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藥后20d的病指防效分別是78.98%和78.03%,防病效果分別優(yōu)于常用單劑50%多菌靈WP和15%三唑酮WP的防治效果,且有一定的保產作用,可作為小麥中后期病害防治的藥劑。
關鍵詞:30%多·酮WP;小麥赤霉?。恍←湴追鄄。环乐涡Ч?/p>
中圖分類號 S43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2-70-02
小麥赤霉病和白粉病是淮安地區(qū)小麥生產中的兩種重要病害。為探索新型復配殺菌劑30%多·酮WP對小麥中后期主要病害赤霉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筆者于2012年進行了30%多·酮WP防治小麥赤霉病及白粉病試驗,現(xiàn)將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藥劑為30%多·酮WP(江蘇萬農化工有限公司)、50%多菌靈WP(江蘇藍豐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三唑酮WP(江蘇劍牌農藥化工有限公司生產)。供試驗小麥品種為半冬性小麥淮麥20(江蘇徐淮地區(qū)淮陰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1.2 試驗方法 于2012年10月16日播種小麥,播量150kg/hm2,前茬作物水稻,土質粘性,土壤有機質含量中等,pH7.3,試驗正常栽培管理,小麥于2013年6月10日收獲。
試驗共設6個處理,①30%多·酮1 500g/hm2,②30%多·酮1 950g/hm2,③50%多菌靈1 200g/hm2,④15%三唑酮900g/hm2,⑤50%多菌靈900g/hm2+15%三唑酮750g/hm2,⑥清水對照(ck)。小區(qū)面積20m2,重復4次,隨機區(qū)組排列,于2013年4月28日小麥揚花始盛期用長江16型手動噴霧器按設計用藥量兌水噴霧,噴藥液量450L/hm2,空白對照區(qū)噴等量清水。施藥時晴天、有微風,施藥3d后下小雨。
1.3 調查內容
1.3.1 小麥赤霉病調查 藥后20d分別調查各小區(qū)病情,5點取樣法,每小區(qū)隨機調查100穗,計算病穗率、病指及防效。小麥赤霉病嚴重度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病小穗占全穗1/4以下,2級:病小穗占全穗1/4~1/2,3級:病小穗占全穗1/2~3/4,4級:病小穗占全穗3/4以上。
1.3.2 小麥白粉病調查 藥后20d分別調查各小區(qū)病葉,計算病葉率、嚴重率,以嚴重率、減退率為防效。調查時每小區(qū)隨機5點取樣,每點20株,每株查上部3片功能葉。嚴重度分級:0級:無病,1級:病斑面積占全葉1%以下,2級:病斑面積占全葉2%~5%,3級:病斑面積占全葉6%~10%,4級:病斑面積占全葉l1%~30%,5級:病斑面積占全葉31%~60%,6級:病斑面積占全葉61%~80%,7級:病斑面積占全葉81%以上。
1.3.3 考種測產 收獲時每小區(qū)隨機取100穗進行考種,并計算理論產量及保產效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1看出:施藥后20d(2013年5月18日)調查,30%多·酮1 500g/hm2、30%多·酮1 950g/hm2、50%多菌靈1 200g/hm2、15%三唑酮900g/hm2、50%多菌靈900g/hm2+15%三唑酮750g/hm2及清水對照處理的病穗率防效分別為69.30%、75.20%、65.71%、64.48%和68.80%,病指防效分別為72.39%、78.98%、70.96%、68.58%和71.12%。其中,以30%多·酮1 950g/hm2的防效78.98%為最高,顯著優(yōu)于其他各處理,其次為30%多·酮1 500g/hm2處理,但與其他處理的差異不顯著。
2.2 不同處理對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2看出:30%多·酮
1 500g/hm2、30%多·酮1 950g/hm2、50%多菌靈1 200g/hm2、15%三唑酮900g/hm2、50%多菌靈900g/hm2+ 15%三唑酮750g/hm2及清水對照處理的病葉率防效分別為70.85%、75.44%、64.17%、64.77%和68.88%,嚴重率防效分別為74.60%、78.03%、64.89%、68.92%和75.56%,對白粉病的防效仍以30%多·酮1 950g/hm2的防效最高78.03%,顯著優(yōu)于其他各處理。
2.3 保產效果 從表3可以看出:30%多·酮1 500g/hm2、30%多·酮1 950g/hm2、50%多菌靈1 200g/hm2、15%三唑酮900g/hm2、50%多菌靈900g/hm2+ 15%三唑酮750g/hm2的處理具有明顯的保產效果,保產效果分為16.57%、21.62%、15.16%、14.45%和16.25%,仍以30%多·酮1 950g/hm2和
1 500g/hm2保產效果較好,分別居第1位和第2位,百穗粒重亦呈同樣趨勢。經(jīng)對產量多重比較測驗,30%多·酮1 950g/hm2處理與50%多菌靈1 200g/hm2、15%三唑酮900g/hm2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與其他2處理達顯著水平。
3 小結與討論
(1)30%多·酮WP對小麥赤霉病、白粉病的防效隨用藥量的增加而提高,30%多·酮1 500~1 950g/hm2藥后20d對赤霉病、白粉病有良好的防效,防效分別達72.39%~78.98%和74.60%~78.03%,防病控病效果優(yōu)良,明顯高于常用單劑50%多菌靈WP1 200g/hm2、15%三唑酮WP900g/hm2處理的防效。
(2)30%多·酮WP1 500~1 950g/hm2對小麥安全,噴霧處理不僅可以防治小麥赤霉病、白粉病,還有明顯的保產效果,保產率高達16%以上。
(3)為更及時有效地控制小麥赤霉病、白粉病的發(fā)生及危害,建議在病害大發(fā)生年份用30%多·酮在適期內用藥2次,第1次在田間發(fā)病始盛期,第2次視病情發(fā)展情況而定,掌握在病情高峰期前(一般間隔7~10d較好)施藥,用藥量以1 950g/hm2左右為宜。若病害發(fā)生程度在中等偏重以下時,宜提倡在發(fā)病始盛期用藥量1 500/hm2防治1次即可取得理想的防效。
參考文獻
[1]陸長嬰,季明東,李沛元,等.多菌靈和三唑酮混配對小麥病害的協(xié)同殺菌作用[J]. 上海農業(yè)學報,2000,16(1):62-66.
[2]葉正荷,朱建祥,蘇衛(wèi)華,等. 兼治小麥赤霉病、白粉病的復配藥劑篩選及毒力測定[J]. 安徽農業(yè)科學,1996,4(2):22-25.
[3]徐雍皋,徐敬友.農業(yè)植物病理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09-138.
[4]張會云,陳榮振,馮國華,等.中國小麥紋枯病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麥類作物學報,2007,27(6):1 150-l 153.
[5]孫炳劍,雷小天,袁虹霞,等.小麥紋枯病化學防治藥劑的篩選[J].麥類作物學報,2007,27(5):914-918.
[6]夏曉明,王開運,王懷訓,等.禾谷絲核菌對井岡霉素的抗性風險預測[J].農藥學學報,2006,5(3):8O-84.
[7]莫惠棟,農業(yè)試驗統(tǒng)計[M].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2.
[8]農業(yè)部農藥檢定所.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GB/T17980.108-2004(二)[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