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半夏為我國常用中藥材之一。栽培半夏時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栽培半夏前的選地整地,半夏的繁殖方法、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
關鍵詞:半夏;栽培;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 S56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3-34-03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又名麻芋頭、麻芋子、天落星和野芋頭等,為天南星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塊莖球形,葉基生。以塊莖入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1],性溫,味辛,有小毒,歸脾、胃、肺經,列為下品,后歷代大多本草均有記載。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鎮(zhèn)咳、催吐和鎮(zhèn)吐、抗癌、調節(jié)胃腸功能及利膽等作用,臨床應用非常廣泛,具有十分重要的藥用價值[2]。半夏主產于四川、湖北、河南、貴州、安徽等省。
1 特征特性
1.1 特征 半夏植株高15~30cm。地下有球形或扁球形塊莖,直徑1~2cm。外皮淡黃白色,內面白色下部表面多皺紋,上部生多數(shù)白色須根,被棕褐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葉基生,自球莖頂端抽出。葉柄長6~25cm,在下部內側面生一白色珠芽,有的葉端也有一枚,卵形,可作繁殖材料。佛焰苞綠色,內面黑紫色,全長5~7cm,下部細管狀,不開張,長約2.5cm,上部片狀,呈橢圓形[3]。
1.2 特性 半夏為淺根性植物,喜肥,原多野生于潮濕而疏松肥沃的沙壤上或腐殖土上。喜溫和、濕潤氣候和蔭蔽環(huán)境,怕干旱,忌高溫,夏季宜在半陰半陽環(huán)境中生長;土壤含水量20%~40%時生長較為適宜;干旱缺水易倒苗,一般隨生長環(huán)境的變化,1a可倒苗2~3次。半夏的休眠期每年有3次,第一次4月出苗,5~6月枯苗;第二次6月出苗,7~8月枯苗;第三次9月出苗,10~11月枯苗?;ㄆ?~7月,果期8~10月[4]。
1.2.1 半夏生長習性 半夏15~26℃為最適生長溫度,30℃以上生長緩慢,超過33℃而又缺水時開始出現(xiàn)倒苗現(xiàn)象,以地下塊莖度過不良環(huán)境。當秋季涼爽時,苗又復出,繼續(xù)生長,秋后低于10℃時開始枯葉。半夏的塊莖、珠芽、種子均無生理休眠特性。種子壽命為1a。冬播或早春播的塊莖,當?shù)乇韑~5cm、地溫達10~13℃時葉柄發(fā)出,此時如遇地表氣溫又持續(xù)數(shù)天低于以上地溫,葉柄即在土中橫生,同時長出一代珠芽。地、氣溫差持續(xù)時間越長,葉柄在土中橫生時間越長,地下珠芽就長得越大,當氣溫升至13~15℃時,葉柄才直立長出土面[5]。
1.2.2 半夏在成都地區(qū)適應情況 成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年最高氣溫為37.3℃,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9℃,最熱月出現(xiàn)在7~8月,月平均氣溫為25.4℃和25.0℃,最冷月出現(xiàn)在1月,月平均氣溫為5.6℃。因此在成都地區(qū)種植半夏需要簡易設施。夏秋季節(jié)溫度過高、光照過強,可以通過雙層75%的遮陽網對光照進行調節(jié),一般多云天氣打開一張網,晴天可在9∶00左右打開兩張遮陽網,陰雨天氣可收攏不需遮光,天干天熱時早晚澆水達到降溫補水的作用;冬春季溫度過低時,可覆地膜進行保溫,以防冰雪、霜直接掉落在植株上造成凍傷。
2 栽培技術
2.1 選地整地 半夏根較短,喜水、肥,宜選濕潤肥沃、保水保肥力較強、質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反應的沙質壤土或壤地種植,澇洼鹽堿地不宜種植。在平原地區(qū)種植半夏,需選擇能澆能排、地勢較高的地塊,種植前一定要挖好排水溝。選好地后,于10~11月,深翻土地20cm左右,除去石礫及雜草,使其風化熟化[6]。半夏生長期短,基肥對其有著重要的作用,結合整地,每667m2施腐熟的農家肥2 500~
4 000kg、過磷酸鈣15~25kg,混合堆漚后做基肥,深翻20cm,耙細整平,做1.2m寬的高畦或平畦,畦溝寬40cm。長度最好不超過20m,以利灌溉。如栽種前土壤干旱,應澆水,待水滲透,地面干后播種。
2.2 繁殖方式 半夏人工栽培目前可用種子繁殖(有性繁殖)、株芽繁殖和塊莖繁殖(無性繁殖)。有性繁殖周期較長,但種子數(shù)量較多[7]。無性繁殖周期較短,見效較快。半夏有性繁殖屬于同株異花傳粉類型,與無性繁殖相比,有性繁殖在種質繁衍上僅起著次要作用。子塊莖、株芽和種子數(shù)量隨著塊莖質量而增加,繁殖系數(shù)隨種莖質量增大而增大,在半夏栽培中,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地上部分生長與地下部分生長相互制約。
2.2.1 塊莖繁殖 挖當年生的小塊莖用濕沙土混拌存放在陰涼處進行繁殖,可于每年的6、8、11月倒苗后挖取地下塊莖。選橫徑粗0.5~1cm的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小塊莖作種。塊莖用5%草木灰液或50%多菌靈1 000倍液或0.005%高錳酸鉀液或食醋300倍液浸泡塊莖2~4h,晾干后將塊莖按大小分別栽植,以第二年春栽植為好[8]。
2.2.2 珠芽繁殖 半夏的珠芽遇士即可生根發(fā)芽,將附生在半夏葉柄上的珠芽特別是“倒苗”的珠芽收集起來,生產上可于5~6月采收成熟的珠芽,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10cm、株距3cm,條溝深10cm播種,覆土5cm,當年即可長出2~3片葉子,并可形成直徑為1cm的塊莖[9]。
2.2.3 種子繁殖 從初夏至秋冬,能陸續(xù)開花結果。當佛焰苞萎黃下垂時,采收種子,進行濕砂貯藏,第二年3~4月播種于苗床上,15d左右即出苗。此種方法出苗率較低,生產上一般不采用。
2.2.4 其它繁殖 有一種很粗放的繁殖方法,半夏繁殖力很強,種過的地上每年連綿不斷地有半夏生長,所以不必另播種,加以管理,即可收獲,但產量低。
2.3 田間管理
2.3.1 溫度管理 半夏于8~10℃萌動生長,15℃開始萌芽出苗,15~26℃為最適生長溫度,30℃以上生長緩慢,33℃以上氣溫則發(fā)生倒苗,應日灌夜排抗旱保苗。
2.3.2 中耕除草 在苗已大半出土后,可淺中耕一次,但不可過深,以免損傷幼根。株間雜草宜用手拔除。此后,每次枯苗后重新出苗時,可再淺中耕。平時植株生長繁茂,只能用手拔除雜草,無法中耕。在生長期中切忌草荒,雜草多易傳播病害,使半夏生長不良[10]。
2.3.3 水肥管理 半夏喜濕潤,怕干旱,如遇干旱。應及時澆水。若雨水過多,造成土壤中氧分缺乏,應及時排水,防止半夏塊莖腐爛。要使土壤經常保持濕潤,以減少枯苗,延長生長期,才能提高產量。
結合冬季翻耕,每667m2施農家肥1.5~2t、過磷酸鈣20~25kg作為基肥生長期。每次出苗進行中耕時,都進行追肥,一般4次[11]。沒有腐熟的、過濃的人畜糞尿,均不宜施用,以免傷苗?;史市Э斓模雒绾罂梢圆蛔贩?,第一批珠芽多數(shù)成長時,要重施追肥。
2.3.4 摘花蕾 半夏生長期中抽出的花苞應摘去。由于花期不一,可分次進行,這樣可以減少營養(yǎng)消耗,促進根莖肥大。
2.3.5 倒苗管理 半夏為淺根性作物,易倒苗。每年有2~3次出苗與倒苗現(xiàn)象。半夏倒苗既是對不利環(huán)境條件的一種適應,也是一種有效的無性繁殖方式[12]。較低溫度下的強光照,半夏不發(fā)生倒苗或嚴重倒苗,較弱光照下的高溫卻能造成半夏倒苗,說明半夏在溫度較低的情況下能夠適應較強的光照。
半夏倒苗并不是生長中必然的生理現(xiàn)象,而是抵御不良環(huán)境的一種休眠,但縮短了半夏的生長期,嚴重影響了和制約了半夏的產量。干旱會促進半夏的倒苗,并加重倒苗的程度。較蔭蔽的條件有助于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減輕半夏的倒苗程度。為防止半夏倒苗,在栽培措施上,夏季用遮陽網和澆水來降低溫度,從而減少倒苗。
2.4 病蟲害防治
2.4.1 根腐病 此病在高溫季節(jié),田間積水時易發(fā)生。發(fā)病后,地下塊莖腐爛,地上部隨即倒苗枯死。防治方法主要注意排水,甲基托布津、多菌靈、5%石灰水等3種藥劑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發(fā)病后,拔除病株并用5%石灰水處理病穴或澆灌根部,如在播種時用0.5%~2%石灰水浸種12~30h會更好[13]。
2.4.2 病毒病 此病多發(fā)生在春夏季,為全株性病害。發(fā)病時葉片上產生黃色不規(guī)則的斑,使葉變?yōu)榛ㄈ~狀,葉片皺縮,卷曲,直至死亡,且地下塊莖畸形瘦小,質地變劣。防治方法:選無病植株留種,并進行輪作。施足有機肥料,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抗病力。發(fā)病后應將病株拔除燒毀,并用石灰消毒。
2.4.3 葉斑病 此病初夏發(fā)生,發(fā)病時葉片有紫褐色病斑,然后植株漸漸枯萎,多發(fā)于高溫、多雨季節(jié)。防治可選用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1 000倍液或托布津1 000倍液噴施每7~10d噴1次,連續(xù)噴2~5次[14]。
2.4.4 紅天蛾、蚜蟲 7、8月份幼蟲把葉子咬成缺刻。防治方法:幼齡期噴90%敵百蟲800倍液,或噴灑40%樂果乳劑1 500倍液,也可人工捕捉。
2.4.5 薊馬 主要危害幼嫩的新葉和葉背,危害后葉片和花上出現(xiàn)褐色條紋。防治藥劑:滅多威、吡蟲啉。
3 采收
9月下旬,葉片枯黃時采收。過早影響產量,過晚難以去皮和曬干。收獲后需加工的鮮半夏要及時去皮,堆放過久不易去皮[15]。方法是將鮮半夏裝入筐內放在流水處除去外皮,半夏潔白時停止沖洗,洗凈曬干,即為生半夏。以個大、皮凈、色白、質堅、粉足者為佳。作種用的半夏可采用沙藏的辦法越冬貯放。
4 討論
(1)栽培要素控制:對半夏在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以及肥水施用等方面,缺乏準確的測試和依據(jù)。要想掌握科學的管理依據(jù),就必須進行基礎測試和研究,如對土壤、水質進行測試,并加以改良,對半夏種球的主要藥用成分進行分析,研究什么樣的水肥管理有效成分更高。
(2)病蟲害防治:半夏的病害遠比蟲害嚴重,一旦發(fā)生病害,治愈就非常困難。要預防病害的發(fā)生,就必須做到精心管理。為不影響半夏的藥效成分,建議盡量不打農藥,可定期檢測觀察,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呂蘭薰.白話全譯本草綱目[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西安公司,1998.1 672.
[2]李玉先,劉曉東,朱照靜.半夏藥理作用的研究述要[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6(6):459-460.
[3]郭巧生.半夏研究進展[J].中藥研究與信息,2000,2(10): 15-46.
[4]張瑾,談獻和.半夏資源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5):104-106. (下轉73頁)
(上接35頁)
[5]范令剛,閆龍民,段正湘.野生林下栽培半夏技術[J].特產研究,1997(2):56-60.
[6]余啟高.半夏栽培技術研究[J].恩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16(4):76-78.
[7]曾小群,彭正松. 野生半夏人工栽培條件下的生長與繁殖[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8):878-883.
[8]顧德興,李云香,徐炳聲.半夏的繁殖生物學研究[J].中草藥,2003,34(12):1133-1135.
[9]曾建紅,彭正松.不同采收期半夏生物堿含量的變化規(guī)律[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4,24(4):109-112.
[10]唐建寧,吳建宏,許強.半夏人工馴化與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農業(yè)科學研究,2005,9:70-74..
[11]袁崇文.半夏栽培試驗[J].貴州科學,1994,12(2):51-52.
[12]張明,鐘國躍,馬開森等.半夏倒苗原因的實驗觀察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4,29(3):273-274.
[13]景相林,史習寬.野生半夏的引種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7,18(2):57-58.
[14]李澤善,廖中元.閬中發(fā)現(xiàn)半夏害蟲新的為害種類[J].四川農業(yè)科技,2004(2):33.
[15]陳宏.半夏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9,22:140-144.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