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簡要介紹了彭陽縣農(nóng)村供水工程運行現(xiàn)狀,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在工程運行實踐中產(chǎn)生了較好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受到了廣大管理工作者和受益農(nóng)戶的一致好評,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農(nóng)村供水工程;運行現(xiàn)狀;存在問題;解決對策;彭陽縣
中圖分類號 TV6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110-03
彭陽縣截至目前已建設農(nóng)村供水工程39處,極大地改善了當?shù)厝罕姷纳a(chǎn)生活條件,取得了較好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但是由于近年來干旱少雨,部分工程水源水量減少,由于建設初期對水質要求不嚴,部分工程水質存在問題,并且原有工程建設標準低,導致工程運行不正常,嚴重影響群眾正常的生產(chǎn)生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深入基層調(diào)查研究了現(xiàn)有工程的運行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以期使現(xiàn)有工程都能夠正常發(fā)揮效益。
1 基本情況
1.1 自然地理狀況 彭陽縣地處寧夏南部山區(qū),六盤山脈東麓,位于東經(jīng)106°32′~106°58′、北緯35°40′~35°17′,東西寬50.3km,南北長61.5km,國土總面積2 528.65km2,西與固原市相連,東、南、北分別與甘肅省鎮(zhèn)原、平?jīng)觥h(huán)縣接壤。
全縣境內(nèi)降水量為400~550mm,年平均降水量415.9mm。彭陽縣屬涇河流域,全縣從南向北依次有紅河、茹河、安家川河3條支流。
彭陽縣為黃土丘陵溝壑區(qū)第二副區(qū),梁、峁、溝壑并存。地形分為北部黃土丘陵區(qū)、中部河谷殘塬區(qū)和西南部土石質山區(qū)3個自然類型區(qū)。
北部黃土丘陵區(qū):該區(qū)域位于彭陽縣北部,轄交岔、小岔、羅洼、馮莊、孟塬、王洼、草廟7個鄉(xiāng)鎮(zhèn),總面積1 464km2。
中部河谷殘塬區(qū):該區(qū)域分布在紅、茹河流域,轄草廟、孟塬、古城、白陽鎮(zhèn)、城陽、紅河、新集等鄉(xiāng)鎮(zhèn),總面積731km2。
西南部土石質山區(qū):該區(qū)域位于六盤山東麓,紅、茹河上游,轄古城、新集2個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組,總面積334km2。
1.2 社會經(jīng)濟及水資源狀況 全縣共轄3鎮(zhèn)9鄉(xiāng),156個行政村,779個自然村。2011年底總人口26.65萬人,其中:回民人口7.87萬人。我縣農(nóng)業(yè)人口22.67萬人。
彭陽縣共有茹河、紅河和安家川河3大流域。茹河發(fā)源于六盤山東麓的原州區(qū)大灣鄉(xiāng)水溝壕,境內(nèi)長92.8km,流域面積2 088km2,年徑流量8 040萬m3,水資源總量5 720萬m3。紅河發(fā)源于新集鄉(xiāng)竇家山莊,境內(nèi)長63km,流域面積359km2,年徑流量1 800萬m3,水資源總量1 450萬m3。安家川河發(fā)源于甘肅省環(huán)縣蘆灣鄉(xiāng)廟兒掌,安家川河由羅洼鄉(xiāng)寨科村流入彭陽縣境,境內(nèi)河長56km,流域面積803km2,年徑流量2 250萬m3,水資源總量1 750萬m3。
2 農(nóng)村供水工程建設情況
我縣農(nóng)村供水工程建設標準從低到高,按照時段劃分為3個階段。
2.1 2000年以前的工程建設 2000年以前建設了劉塬水溝岔、白陽莊、陡溝等18處飲水工程,由于當時工程建設標準低,鋼管銹蝕、PE管道老化、水源水量變化等原因,劉塬水溝岔、白陽莊等15處工程已報廢。陡溝、草廟、羅洼供水工程經(jīng)過多次維修改造,現(xiàn)正常運行。但是原有工程建設標準低,設計管徑偏小且為PE管,已老化不能使用。這些工程原設計為供水點,原設計供水定額為每人每天15~20L,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水源水量的逐年減少,實際供水量每人每天不足10L,嚴重影響著群眾的正常生活,需要對這些工程管網(wǎng)進行徹底改造,保障工程正常運行。
2.2 2000-2004年工程建設 2000-2004年建設工程分為飲水解困一期和二期項目,其中一期項目為2000-2003年建設,二期項目為2003-2004年建設。
為了解決農(nóng)村飲水問題,國家計委、水利部從2000年起,實施了“農(nóng)村飲水解困項目”。一期解困項目從2000年啟動實施,2003年底完成,全縣建成了中川等13處集中供水工程。二期解困工程從2003年實施,2004年底完成,建成了店洼等5處農(nóng)村供水工程。由于干旱原因,水源出水量減少,這些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水量不足和水質不達標問題。
2.3 2005-2010年工程建設 2005-2010年,國家發(fā)改委、水利部組織實施“農(nóng)村飲水安全工程”,我縣建成了東部等21處農(nóng)村飲水安全工程。
2009年起,自治區(qū)財政廳、水利廳組織實施農(nóng)村“百村千戶”自來水入戶工程,對水源出水量較好,運行正常的農(nóng)村飲水解困工程進行入戶改造,解決農(nóng)村自來水入戶問題。
農(nóng)村供水工程大多取自當?shù)氐牡乇硭?,少?shù)取自地下水。由于近年來降雨量逐年減少,補給不足,水源來水量減少,供水人口和人均供水量隨之減少,尤其是靠地表水補給的供水工程減少幅度更大。
目前受水區(qū)飲水現(xiàn)狀是:39處集中供水工程解決了15.55萬人飲水問題,占農(nóng)村人口的66%,其中11.15萬人飲用正規(guī)的自來水,4.4萬人從集中供水工程供水點取水。
農(nóng)村飲水不安全主要是存在飲用水水質不達標及水源保證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不達標4個方面的問題。我縣大部分村組水質性缺水與工程性、資源性缺水并存。根據(jù)調(diào)查,項目區(qū)已建的39處集中供水工程中1.54萬人飲用水水質不達標,水源水量不達標人口為5.45萬人,用水方便程度不達標人口0.83萬人,只有7.73萬人飲水安全。
3 工程運行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3.1 工程運行現(xiàn)狀 我縣分為3大流域:安家川流域、茹河流域和紅河流域。按照流域對工程缺水情況進行分析。
3.1.1 安家川流域 安家川流域位于我縣北部,屬于資源性、水質性和工程性缺水重疊區(qū)域。該地溝壑縱橫,地形條件差,加之降雨量少,水源來水量較少,是我縣嚴重缺水區(qū)域。水資源量少質差,解決飲水途徑只能靠外調(diào)客水解決。此地包括我縣交岔、小岔、羅洼、馮莊、孟塬、王洼和草廟7個鄉(xiāng)鎮(zhèn)。安家川流域共建有16處集中供水工程,其中2000年前建設的劉塬水溝岔等7處工程已運行15a以上,大部分工程因水源干涸、塑料管道老化、鋼管銹蝕等原因現(xiàn)已停運。陡溝等3處供水工程經(jīng)過多次修復,現(xiàn)正常運行。
飲水解困一期項目建設了小園子等7處集中供水工程,這些工程除陡溝飲水在機井取水外,其它6處飲水工程在溝道或水庫取水,由于受降雨和過度開采影響,水量逐年減少,不能維持工程正常運行。小園子等四處供水工程水質不達標。
安全飲水時期建設了榆樹等6處工程,這些工程除東部飲水在縣外調(diào)水外,其它5處飲水工程在溝道或水庫取水,由于受降雨影響,水量逐年減少,不能維持工程正常運行。馬崾峴等2處飲水工程水質不達標。
3.1.2 茹河流域 茹河流域位于我縣中部,屬于工程性、資源性和水質性缺水區(qū)域,是我縣比較嚴重缺水區(qū)域。該地包括我縣古城鎮(zhèn)、白陽鎮(zhèn)和城陽鄉(xiāng)3個鄉(xiāng)鎮(zhèn),目前總人口102 817人。
茹河流域現(xiàn)建有12處集中供水工程。2000年前建設的崾峴飲水等4處供水工程由于水源干涸,壓力管道銹蝕,PE管道老化等原因,現(xiàn)已停運。
解困一期項目建設了中川飲水工程,解決了3 082人的飲水問題,由于水源來水量減少,現(xiàn)狀人均用水量每人每天只有4L。
飲水解困二期項目建設了店洼和羅堡飲水工程,解決了6 819人的飲水問題。由于店洼飲水水源水量減少,來水不足,現(xiàn)狀人均用水量為每人每天3L。羅堡飲水水源為苦咸水,水質不達標,只能靠外調(diào)水解決當?shù)仫嬎畣栴}。
安全飲水時期建設了海家灣等9處工程,這些工程除古城川等4處飲水工程在機井取水外,其余5處飲水工程在溝道取水,由于受降雨影響,水量逐年減少,不能維持工程正常運行。取用地下水的飲水工程由于受到地下水補給影響,機井水位逐年下降,存在超采現(xiàn)象,只能限量開采。2處飲水工程水質嚴重不達標,涉及人口1 536人。
3.1.3 紅河流域 紅河流域位于我縣南部,屬于工程性和資源性缺水區(qū)域,該地包括我縣紅河和新集鄉(xiāng)2個鄉(xiāng)鎮(zhèn),目前總人口61 603人。
紅河流域現(xiàn)建有16處集中供水工程,2000年前建設的工程由于水源干涸,供水管道損壞而停運。溝口飲水工程目前已整合至馬旺堡飲水工程中。
解困一期項目時期建設了后山等6處飲水工程,解決了14 698人的飲水問題。由于部分工程水源干涸,現(xiàn)狀只能解決9 480人飲水問題。白林飲水工程水質不達標,涉及人口1 405人。
飲水解困二期項目建設了常崾峴等3處飲水工程,解決了3 144人的飲水問題。由于水源來水減少,水量不足,2處飲水工程水質不達標,涉及人口2 300人。
安全飲水項目建設了王德明等6處飲水工程,解決了18 389人的飲水問題。這些工程除北塬、何塬飲水工程在機井取水外,其它4處飲水工程在溝道取水。由于受降雨影響,水量逐年減少,不能維持工程正常運行;由于受到地下水補給影響,北塬、何塬飲水工程水量供需不平衡,只能限量開采;曾溝等3處水質不達標,涉及人口1 676人。
3.2 存在問題 根據(jù)水利部和衛(wèi)生部《關于印發(fā)農(nóng)村飲用水安全衛(wèi)生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知》(水農(nóng)[2005]547),農(nóng)村飲用水安全衛(wèi)生評價指標體系分安全和基本安全兩個檔次,由水質、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證率4項指標組成。4項指標中只要有一項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就不能定為飲用水安全或基本安全。
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要求的為安全;符合《農(nóng)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準則》要求的為基本安全。
水量:每人每天可獲得的水量不低于40L為安全;獲得水量在20~40L為基本安全。
方便程度:人力取水往返時間不超過10min為安全;取水往返時間不超過20min為基本安全(往返距離800m)。
保證率:供水保證率不低于95%為安全;不低于90%為基本安全。
按照規(guī)范要求,我縣39處供水工程存在水質不達標、水量不達標和方便程度不達標3類問題。
水質方面:經(jīng)過對39處供水工程水源水質化驗,水質超標指標主要有總硬度、氟化物、硫酸鹽、溶解性總固體和6價鉻。水質合格工程有16處,涉及人口14.01萬人,水質不合格工程有23處,涉及人口7.51萬人。其中水質嚴重超標的有15處,水質存在問題有:氟化物超標和6價鉻超標,涉及人口1.54萬人。
水量方面:集中供水工程按照水源類型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取自地表水工程29處,取自地下水工程10處。取用地表水的29處工程,設計日總供水規(guī)模1 100m3/d,年總供水40.17萬m3,總受益6.89萬人,由于受氣候影響較大,水源來水量逐年減少,人均日供水量僅15L。
取用地下水的10處工程,設計日供水規(guī)模1 444m3/d,年總供水125.53萬m3,總受益8.66萬人,人均日供水35L。
由統(tǒng)計資料可知,取自地表水工程受氣候影響較大。由于受到水源水量限制,9處飲水工程在干旱季節(jié)來水量不足,勉強維持運行;3處飲水工程處于停運狀態(tài),27處飲水工程全年來水量不足,處于半停運狀態(tài)。
方便程度方面:2000年前和飲水解困項目建設的工程,由于取水大部分為集中供水點,只解決了就近拉水問題,存在方便程度不達標問題,涉及人口4.4萬人。部分泉改地處溝道,只對水源進行了改造,距離依然遙遠,存在方便程度不達標問題。
4 解決對策
針對存在影響工程正常運行的實際問題,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出了如下解決對策。
4.1 對原水源進行替換 已建的39項集中供水工程中,水源水質不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的工程有15處,涉及1.54萬人。由于附近沒有可替換的水源,計劃全部進行水源替換。水源人均日供水量不足20L且附近沒有可利用的水源,采取替換水源。
4.2 挖潛改造現(xiàn)有水源 對水源人均日供水量超過20L但不足50L的工程,對現(xiàn)有水源進行挖潛改造,此項涉及我縣11處飲水工程,涉及7.84萬人。這些工程計劃和寧夏中南部飲水工程連接,在水源水量不足時補充水源,保障工程正常運行。
4.3 維修改造原有工程 對2000年前和一、二期飲水解困項目建設的工程,由于當時建設標準低,鋼管銹蝕、塑料管道老化,工程處于半停運狀態(tài),需要對水源、機泵和管道進行徹底改造。對原依靠供水點用水的改為入戶供水,以方便群眾用水,提高生活標準。
4.4 建設新工程 項目區(qū)已建的水窖、土圓井等分散供水工程,由于降雨量逐年減少,水窖蓄水量不足,細菌含量超標,水質差,計劃新建飲水工程。
5 結語
彭陽縣共建成農(nóng)村飲水工程39處,分布在紅河、茹河和安家川河3大流域。在全縣形成了以3處“千噸萬人”工程為骨架,以海家灣等36處供水工程為次骨架,覆蓋全縣3大流域、總面積2 528.65km2的農(nóng)村供水管網(wǎng)體系。農(nóng)村飲水安全工程在保障民生、服務群眾等方面發(fā)揮了顯著的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我們對全縣已建的39處工程逐一進行排查摸底,進行了初步評估。評價結果及對策:12處工程日用水量不足20L/人·d,水源又沒有開發(fā)潛力,采取全部替代水源解決;15處水質不達標,附近又無可用水源的飲水工程采取全部替代水源解決用水問題;11處供水工程水量在20~40L/人·d,采取對水源進行挖潛改造;對2000年前和一、二期飲水解困項目建設的工程進行維修改造;對項目區(qū)已建的分散供水工程和不安全用水,計劃新建飲水工程解決飲水問題。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