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無為縣種糧大戶的發(fā)展現狀、主要特點、生產中存在問題,并根據存在問題和發(fā)展趨勢,提出了扶持種糧大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無為縣;種糧大戶;扶持策略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0-44-02
無為縣是安徽省的農業(yè)大縣之一,全縣鄉(xiāng)村戶數27.64萬戶、人口88.85萬,耕地面積78 467hm2,常年糧食生產面積72 000hm2,總產50萬t以上。近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持續(xù)增加,農村土地逐漸向種田能手集中,同時,受農作物生產效益變化和政策性補貼因素影響,無為縣糧食生產面積逐年擴大,全縣種糧大戶數量逐年增加。據無為縣農委統計,2012年全縣3.33hm2以上的種糧大戶1 494戶,承包耕地面積16 773hm2,其中6.67hm2以上種糧大戶1 116戶、承包耕地15 067hm2,與2010年相比,全縣6.67hm2以上規(guī)模的種糧大戶增加了212戶,增幅為23.45%,種植面積增長了4 800 hm2,增幅達41.48%。
1 無為縣種糧大戶主要特點
無為縣農委2013年1月開展的種植業(yè)“百村千戶”調查結果顯示,無為縣種糧大戶與普通農民相比,在年齡、文化程度、種植規(guī)模上都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也存在生產效益偏低的問題。
1.1 年齡相對較輕 年齡在30~50歲的青壯年種糧農民占種糧大戶總數的80%以上,而全縣30~50歲的青壯年種糧農民僅占從業(yè)人員總量的37%,與全縣情況相比,種糧大戶農民年齡明顯較輕。
1.2 文化程度相對較高 全縣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種糧大戶占大戶總量的76%,而普通農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9%。與普通農民相比,種糧大戶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接受農業(yè)科技的能力也較強。
1.3 種植規(guī)模相對較大 全縣種糧農民戶均耕地面積為1.31hm2,而3.33hm2以上的種糧大戶戶均為11.22hm2,6.67hm2以上的大戶戶均耕地面積13.45hm2,大戶的生產規(guī)模遠大于普通農戶。
1.4 生產水平相對較低 無為縣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戶習慣先將耕地質量和基礎設施較差的土地出讓,而耕地質量相對較好、旱澇保收的田塊則多留自已耕種,所以,大戶得到的土地立地條件較差,土地產出能力相對較低。同時,大戶在生產糧食的過程中,因勞力不足,生產技術難以全面應用到位,特別是水稻生產以直播為主,不僅產量低,而且存在雜草、雜稻難控制的矛盾和水稻易倒伏的風險。據無為縣農委統計,2012年無為縣水稻、小麥平均單產分別為8 475kg/hm2和4 185kg/hm2,而大戶水稻、小麥平均單產分別為7 800kg/hm2和3 900kg/hm2,大戶的生產水平明顯低于全縣平均水平。
2 種糧大戶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2.1 基礎設施條件差 大戶種植的耕地大多田間基礎設施薄弱,路渠林電等設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缺乏曬場、烘干、倉貯設施,糧食收獲后若遇連陰雨天氣,將會導致糧食霉變而造成損失。
2.2 糧食生產關鍵環(huán)節(jié)農機化程度低 種糧大戶在種植稻、麥生產中,耕、收等環(huán)節(jié)農機化程度相對較高,但播種、栽插等關鍵環(huán)節(jié)農機化程度低,稻、麥生產中直播、撒播面積大,產量水平低且倒伏風險大。
2.3 生產資金緊缺 近年來,我縣化肥、種子、農藥等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較大,每年增幅均超過10%;同時農機作業(yè)、生產用工成本也大幅上漲,致使大戶生產周轉金也逐年上升,經常出現資金緊缺的現象。
2.4 土地流轉不規(guī)范 一是部分大戶與土地出讓方的土地流轉承包僅靠口頭協議,容易產生利益糾紛;二是土地出讓周期較短(一般3~5a),影響了大戶投入農田基礎設施的積極性。
3 扶持種糧大戶的對策建議
受國家調控的影響,近年糧價上漲速度慢,但農資價格、勞動用工成本和農機作業(yè)費用卻快速增長,大戶種糧效益總體偏低。據調查,2012年無為縣一季稻和小麥667m2收益分別為300~400元和100~150元,兩季合計收益在500元左右。按大戶種糧13.33hm2計算,年總收入約10萬元,從大戶的收入水平來看,自行解決糧食生產中的突出問題確實存在困難。按照我國城鎮(zhèn)化發(fā)展趨勢,不久的將來,種糧大戶將成為無為縣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在解決土地拋荒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促進種糧大戶健康穩(wěn)定地發(fā)展勢在必行。
根據大戶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各級政府應從提高種糧大戶種糧積極性、提高糧食生產科技水平和提高土地產出能力等方面,扶持種糧大戶發(fā)展生產。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通過政策扶持,引導種糧大戶發(fā)展種糧生產走上規(guī)模化、集約化、產業(yè)化的道路。重點在于建立土地流轉激勵機制,制定鼓勵農民流轉土地使用權的政策,通過為失地農民解決養(yǎng)老等實際困難,促使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民主動轉讓土地;規(guī)范土地流轉行為,促進土地有序向種糧大戶集中;加強項目扶持,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向種糧大戶傾斜;提高農業(yè)補貼水平,通過加大糧食直補資金、農資綜合直補等惠農補貼力度,增加種糧農民轉移性收入;提高農機具購置補貼標準和擴大補貼范圍,推動農民積極購置機插、機播、烘干、倉儲等農機具,提高糧食生產農機化水平。
3.2 提高糧食收購保護價 根據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生產用工、農機作業(yè)等費用上漲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糧食收購政策,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切實保障種糧農民的收益。通過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調動大戶多種糧、種好糧的積極性。
3.3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農田排灌渠道、機耕道路、農田林網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農田綜合治理,增強農業(yè)生產抗災避災能力和土地產出能力。
3.4 全面提供農業(yè)科技服務 農業(yè)科研、農技推廣等單位要根據大戶的生產需求,全面開展農業(yè)生產技術服務。要根據需要積極開展生產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樹立科學種田意識,提高種田本領;要推廣農作物優(yōu)新品種和配套技術,提高生產技術到位率,充分發(fā)揮科技在糧食生產中的促進作用。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