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主要從五方面來分析《原電池的原理》的教學案例:(1)教學重點:原電池的原理及構成條件。(2)教學難點:原電池原理的理解應用;電極反應式的書寫。(3)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相結合。(4)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教學法,討論法。(5)課前準備:金屬絲、電流表、H2SO4溶液、NaCl溶液、酚酞溶液、水果、導線。
關鍵詞:化學教學 原電池 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a)-0182-01
1 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掌握原電池的構成條件,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正確書寫電極反應式、電池反應式,能根據(jù)氧化還原原理設計簡單的原電池。
②能力目標:通過實驗探究學習,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學會分析和設計典型的原電池,提高實驗設計、搜索信息、分析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和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學習快樂和成功喜悅,增強學習的反思和自我評價能力,激發(fā)科學探索興趣,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
1.2 教學流程
以學生為中心,以科學探究為主線,采用“實驗探索→分析歸納→鞏固練習→深入分析→繼續(xù)探索→運用鞏固→小結歸納→綜合運用→總結歸納”的教學方法,注重知識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成,引導學生從身邊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生活。
2 教學實錄
2.1 創(chuàng)設氛圍,引入新課
引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電池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比如在這些電子產(chǎn)品中都離不開電池的身影,然而在形形色色的電池中卻有著一個共同的最原始最基礎的原理:原電池原理。這節(jié)課我們就通過探究揭開其中的奧秘。
展示各種電池及電子產(chǎn)品的圖片。
各種圖片中間展示原電池最簡單的原理圖。
2.2 實驗探究,分析原理
(1)探究①
講: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儀器藥品完成實驗,注意觀察氣泡在哪里產(chǎn)生?
學生認真完成分組實驗①②③,討論交流回答實驗現(xiàn)象。
通過實驗探究逐步解密原電池的原理,培養(yǎng)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演示實驗④:
問:為什么不活潑的銅片會產(chǎn)生氫氣呢?我們通過裝置④來看看究竟有何秘密?
(3)教師提問:
①銅上的氫氣是怎么來的?
②H+得的電子是從哪兒來的?這里什么物質容易失電子。
(4)師生共同完成板書一:(如圖1)
追問:在外電路通過電子的流動形成了電流,那么在電解液內(nèi)部,又是靠什么微粒來導電呢?
(5)小結:原電池:象這種能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2.3 練習反饋,鞏固拔高
(1)及時鞏固:
【想一想】判斷下列有關正極說法的正誤:
①活潑的是正極。②電子從正極流出;③電流從正極流出;④電解液中陽離子移向正極;⑤在正極上發(fā)生氧化反應;6.正極得電子本身做氧化劑
(2)逐步拔高:(如圖2)
3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的設計經(jīng)歷了好幾個版本,最初的幾個版本枯燥、生硬、抽象,學生被動無趣,無法在一節(jié)課中完成教學任務。這些讓我覺得這種概念原理類課程很難把握,但經(jīng)過幾次摩課改進,發(fā)現(xiàn)這類抽象的理論課依然可以上的生動精彩,興致盎然。它的奧秘值得我們?nèi)ヌ剿靼l(fā)現(xiàn)。
3.1 巧妙設置,降低難度
因為理論課很抽象,所以要合理地,有梯度地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化難為易。這不僅表現(xiàn)在一節(jié)課的整體設置上,也體現(xiàn)在某一個抽象問題的解決中。比如這堂課的練習,有及時的鞏固,有逐步拔高,有深入思考,每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都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最終將難點攻破。又如電解液中陽離子移動方向的推出也是借助前面的鋪墊水到渠成的。
3.2 完善實驗,提高效率
實驗是打開化學之門的鑰匙,但在教學內(nèi)容繁重的短短的一節(jié)課中,實驗往往也是很耗費時間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以應該完善實驗,使實驗的主題更精練,可去除與本節(jié)課關系不大的部分,保留有意義、有價值的環(huán)節(jié),為教學任務的完成贏取時間,提高效率。比如:本節(jié)課中的探究實驗1中省略了學生倒液體于燒杯中的步驟,探究實驗2中課前已將鐵塊打磨過,學生只需稍作打磨即可。
3.3 適度多媒體,重視板書
多媒體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是眾所周知,但有時這種一晃而過的幻燈片根本無法取代板書的實沉和直觀。比如,在前幾次的摩課中,我將原電池的原理(正負極,電子流動方向,離子移動方向,電極方程式等)以FLASH的形式在幻燈片中分析,學生掌握的情況明顯差于以板書分析的效果。所以對于某些概念原理類的分析只能適度多媒體。
3.4 因勢利導,自然過渡
一堂課能不能讓學生感覺順暢、合乎邏輯,自然的過渡很重要,教師應該選好恰當?shù)臅r機,恰當?shù)姆绞酵谐鱿乱粋€主題,使學生對新知識新概念的需求自然而然,也使新知識新概念的落實水到渠成。如本節(jié)課在分析完外電路的電子移動形成電流后,因勢利導的向學生提問“那么電解液中電流的形成靠什么呢?”自然而然地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3.5 語言精練,貼切生動
精練生動的語言能增進課堂的效率與美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推敲用語,特別是關鍵處的表達要熟練,貼切。比如,在分析構成原電池能加快化學反應速率時,將其比作公交車,兩個門的上下車速度大于一個門的上下車速度。既生動又形象的解釋了問題。
3.6 深入分析,抓住本質
概念原理分析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而應深入到問題的本質。使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比如本節(jié)在講述完原電池的原理后,又將構成原電池前后的各種異同做了對比,使得學生對其工作原理的理解更上了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