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立在對蘇北一個農村宗教組織的實證研究基礎之上,認為農村社區(qū)的關系網(wǎng)絡對宗教組織的形成與發(fā)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強關系和弱關系的作用差別不大。同時,農村居民在宗教組織中建立的新型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社區(qū)居民的關系進行了新的建構。
關鍵詞:教會;農村社區(qū);人際關系;關系再生產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028-05
一、研究背景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宗教在中國城鄉(xiāng)蔓延迅速,在筆者的家鄉(xiāng)江蘇省也不例外。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01年6月,全省信教總人數(shù)(不含佛、道)達108.9萬人。其中,天主教徒近10萬人,基督教徒96萬多人,伊斯蘭教徒2.5萬多人(林祥國,2003)。截至2008年2月,全省有信教群眾近400萬人,有各類宗教教職人員5 000多人(《江蘇宗教總體概況》)。而基督教在蘇北地區(qū)的迅猛發(fā)展尤其引人關注,至1997年已有信教群眾約75萬人(呂朝陽,1999)。
西方宗教在進入中國農村社區(qū)之后,往往以組織化的形式存在。西方宗教宣揚的教義,雖經(jīng)過中國化地改造,但依然算是一種新型的倫理文化進入社區(qū),與中國的傳統(tǒng)倫理文化相區(qū)別。中國的農村社區(qū)基本上都是“熟人社會”,關系網(wǎng)絡四通八達。
那么,這樣一種秉持新倫理文化的宗教組織(有的時候是松散的組織化形式)進入社區(qū)之后,會對原有社區(qū)的關系網(wǎng)絡產生哪些影響呢?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對一個普通農村的調查基礎之上。本文運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從社會關系網(wǎng)絡的角度考察宗教組織在農村地區(qū)形成和發(fā)展的原因以及宗教組織反過來又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社會網(wǎng)絡關系的。本文分析引述的材料主要是建立在筆者對該村宗教組織的原有了解和最近進行的電話訪談的基礎之上。
該村位于江蘇蘇北某市,是一個典型的以農業(yè)經(jīng)濟為基礎的農村,全村人口約2 500人。在這個村,信教人可以分為三撥,一撥是天主教的,兩撥是基督教的,我們當?shù)胤謩e稱之為耶穌教和圣靈教。以下介紹一些教會的基本情況:
1.概述:全村信教群眾總數(shù)約250人。信教人群中,以中老年為主、婦女為主,年輕人只占很小的比例。三個教會的建立時間前后相差不遠,都是20世紀90年代初。
2.活動:教會的禮拜活動都是定期(除重大宗教節(jié)日外一般是周日)在教堂(民居改建)聚會。具體活動內容因教派而異。天主教會以講解教義為主,結合頌讀一些禱告經(jīng)文,比較生活化、世俗化,有時候會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閑聊事例,就像鄉(xiāng)下人聊天一樣。講解人一般是教會的頭目。如果上級教會派來神職人員,就由他們開講。一般會不定期派人過來看下運作的總體情況。如果遇有急事,也會請教眾中文化程度較高的代講授一下。耶穌教是以唱為主,有點像西方教堂里的唱詩班活動,但是由于水平所限,只能算是將教義頌讀稍微像唱的而已。有時候會用大喇叭帶著大家一起唱。耶穌教偶爾也講道,這主要是上級教會有人來的時候才會開講。圣靈教的活動形式比較怪異,教眾在做禮拜活動的時候是大哭、哀號。據(jù)說是哭得越傷心越好。據(jù)說因為耶穌是代世人受過,多災多難。這個形式是不被官方認可的。派出所已經(jīng)明令禁止他們活動。所以,近來他們的活動都是秘密進行的。有時候,甚至是三更半夜聚在一起做禮拜活動。還有個重要活動是,當有教眾將去世的時候,骨干成員會帶領一些教眾在死者去世前做一些臨終安慰。
3.教義:基本教義基本差不多,但略有差別。天主教以信奉圣母瑪麗亞為主。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天主教徒家里的經(jīng)文上禱告的開頭基本上都是以圣母做開頭稱呼。而且,我在附近的天主教徒家里都沒看到過《圣經(jīng)》。沒有《圣經(jīng)》可能不是普遍現(xiàn)象,因小團體而異。但是,耶穌教和圣靈教教徒的家里都有見到過。說起宗教故事的時候,耶穌教徒和圣靈教徒的人都很熟,天主教徒很多人跟本就不知道。但有些基本的戒條和提倡的主張,三個教卻驚人的一致:耶穌是為世人贖罪而死的,不許偷盜,不許忤逆父母,不許殺人,行善事才能死后上天堂,否則就要下地獄的,人們之間應該相親相愛。天主是神,祖先是鬼,不能同時參拜信仰。
4.組織結構:每個小教會都有核心骨干成員數(shù)名。其他大部分都是普通信教群眾。這些骨干負責與上級教會組織聯(lián)系,負責教會的宗教事務和日常事務,管理教會財產等。
5.組織方式:信教自由自愿,組織自治。農村組織是自由開辦的,當然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宗教組織經(jīng)費自籌,一般都是教眾自發(fā)捐款作為活動經(jīng)費。普通群眾只要愿意,都可以進到教堂里去參觀禮拜活動。如果想加入,只要給骨干成員打個招呼就算入教。平時也沒有特別的規(guī)章制度要遵守,當然教會會要求個人恪守教會的戒條,其實執(zhí)行起來根本也沒人監(jiān)督。如果有人臨時反悔,突然不信教或者改信別的教派了,原則上是沒有人可以干涉你。但是,在教眾心中,就會對這個人產生看法,面臨著熟人社會的壓力。大家都是一個村的,所謂抬頭不見低頭見。從目前來看,如果沒什么特殊原因,很少有人改教的。
二、文獻回顧
關于社會網(wǎng)絡分析的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間經(jīng)過短暫的沉寂,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組織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周雪光,2003)。周雪光認為,社會網(wǎng)絡學派的研究有兩個思路:一是功利性的思路,即把關系網(wǎng)絡看作獲取資源的手段,從而理性選擇地建立社會關系;二是齊美爾的思路,即把關系網(wǎng)絡當作一種客觀存在,以此來解釋人的行為和關系(周雪光,2003)。以下的文獻回顧將以這兩個思路作為線索。
首先交代功利性思路的研究成果。功利性思路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布迪厄在法國和1988年科爾曼在美國提出“社會資本”的概念(邊燕杰、丘海雄,2000)。林南認為“社會資本”就是“因為社會關系而可以借用的資源”,具有五個功能:傳遞信息,擴大影響,傳遞社會信用,反映社會能力和實現(xiàn)自我認定?!吧鐣Y本”可以通過財富、權力和聲望來衡量,具體計算方法有“定名法”和“定位法”兩種,但這兩種計算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Nan Lin,2001;林南,2002)。
在筆者看來,還可以從個人層次和組織層次的“社會資本”來對功利性思路研究成果作一些簡單的分類。
先說個人層次的功利性思路的研究成果。博特的《結構洞》一書被認為這個思路杰出的代表作。其觀點認為,關系網(wǎng)絡是一種投資,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而結構洞就是沒有重復的信息源,是最有效率的網(wǎng)絡結構(周雪光,2003)。格蘭諾維特首創(chuàng)強關系與弱關系的分類,認為“弱關系”在美國勞動力市場求職過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Granovetter,1973)。而關系在中國這種人情社會的作用則更是非常顯著。邊燕杰依據(jù)其對天津的研究成果提出,強關系中國人的求職過程中更經(jīng)常和更有效地被運用(Bian,1997)。他的研究還表明,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具有較大的異質性。階層間的關系網(wǎng)絡明顯不如階層內的關系活躍。關系網(wǎng)絡的分割反映了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距離(邊燕杰,2005)。他對中國城市1998—1999年城市消費者調查的和春節(jié)期間人們的“拜年網(wǎng)”的分析表明,中國各個階層都認為請客吃飯保持關系網(wǎng)絡的重要方式。而擁有較多“社會資本”的人出現(xiàn)在人們的“食網(wǎng)”、“拜年網(wǎng)”的比例較高,表明人們是有選擇地對自己的關系網(wǎng)絡進行了投資(邊燕杰,2004)。這樣,看來,“社會資本”的確是具有類似于經(jīng)濟資本的“馬太效應”。劉林平從動態(tài)分析的角度,通過研究關系在一群深圳外來人口就業(yè)中的作用,指出在中國社會關系作用的序列是強勝于弱,弱勝于無。該文并且指出關系是一個不斷的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就此提出四種關系類型,從而對格蘭諾維特強關系和弱關系的二分類法進行了修正(劉林平,2001)。關于舉國上下關注的農民工問題,眾多研究表明在當下中國市場轉型時期,關系網(wǎng)絡對他們尋找就業(yè)機會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不一定能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翟學偉,2003;劉林平、張春泥,2007)。
至于組織層次的“社會資本”和關系的研究成果沒有個人層次的研究成果豐富。企業(yè)的社會資本有助于降低企業(yè)的在市場上的交易成本。因此應當為企業(yè)的社會資本進行投資。企業(yè)的社會資本包括企業(yè)的縱向聯(lián)系、橫向聯(lián)系和社會聯(lián)系(邊燕杰、丘海雄,2000)。邊燕杰在對珠三角800家企業(yè)的定量分析基礎上,認為創(chuàng)業(yè)初始所需要的三項關鍵資源都來源于個人的關系網(wǎng)絡(邊燕杰,2006)。
接下來交待一下齊美爾思路的研究成果。但并不是表示,以下所涉及的研究都是從齊美爾的思想獲得啟發(fā),只是將符合齊美爾開辟的這個思路的研究成果都歸為這一類。齊美爾認為個人和群體之間的關系具有兩重性。個人加入一個群體之后,既受群體關系的制約,同時也給群體帶來了新的關系,即重新塑造了群體。周雪光認為這個思路傾向于發(fā)展各種各樣的模型來描述人們之間的關系。布勞后期的研究工作,提出社會群體特征影響人際交往的模式,懷特的《身份與控制》都屬于這方面的研究(周雪光,2003)。
中國學者也有不少這種思路的研究成果。費孝通提出基于血緣和地緣關系為基礎的“差序格局”,是對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關系的概況描述(費孝通,1998)。孫立平認為“差序格局”是一種基于血緣和地緣關系的稀缺資源配置方式。而中國在1949年后國家?guī)缀鯄艛嗔怂械闹匾Y源,從而建立了再分配的資源分配方式——根本改變了原有的資源分配方式。因此,孫立平認為應結合國外學者對中國1949年之后社會關系的普遍主義、特殊主義的劃分和表達型、工具型的劃分將其兩兩交叉劃分為四種不同類型的關系(孫立平,1996)。張文宏、阮丹青、潘允康、李沛良等以天津為基地,針對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關系網(wǎng)絡、家庭網(wǎng)做了一些列實證研究(潘允康、阮丹青,1995;張文宏、阮丹青、潘允康,1999;阮丹青,2002;張文宏、李沛良、阮丹青,2004)。他們認為,新時期農村居民的關系網(wǎng)絡仍以血緣關系和姻親關系為主,但他們的重要性已經(jīng)下降,業(yè)緣關系、友誼關系、地緣關系很重要。另外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征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城鄉(xiāng)居民的關系網(wǎng)絡。關系網(wǎng)絡和社會分層、身份認同有很大聯(lián)系,人們最廣泛的關系網(wǎng)絡分布在與自己同階層的人群中。
三、關系網(wǎng)絡對宗教組織產生和發(fā)展的影響
(一)關系網(wǎng)絡解除建立教會的外部環(huán)境限制
ND說:“神父告訴我們,組織教會,要向國家申請,不然的話就犯法了。那我們就去了。也不知道找誰。就直接去了鄉(xiāng)政府。有人告訴我們這事歸民政部門管。然后我們就去找民政的人。就說這事情需要一些手續(xù)的。讓我們準備齊了再來。首先是按部就班,填了表格。后來我們又去了兩趟,但他還說我們有些東西沒有辦齊。我們幾個一商量,覺得這事情要找人才能辦好。LDM(教會骨干之一——筆者注)想起他的表姐夫和這個民政股長是在部隊時的戰(zhàn)友。我們就商量讓他去找他表姐夫再找所長試試。當晚,我們幾個人湊了點錢,讓LDM和他表姐夫買了4條紅南京煙、兩箱湯溝酒和一些海產品干貨去所長家里。當晚,那個股長留他表姐夫在家吃飯。又說起教會的事情,股長說宗教信仰自由是國家政策,但是的確是需要上級部門的批準,只要你們在法律的范圍內,應該是問題不大?!?/p>
其實,在農村中,凡是與官家打交道的,不問什么事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在上級機關有沒有人。而且,有時候即使領域不對口——即能找到的人脈不是事件的直接主管都沒關系,因為農村人有一個簡單的邏輯:凡是領導之間大概都是認識的,人托人吧。“宗教信仰自由是國家的法律政策”,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還是遇到了種種困難,不一定是刁難。教會的骨干之一LDM就通過調動自己的私人網(wǎng)絡中的關系資源,借用別人的關系,給教會的注冊問題解了套,從而解決了教會存在的合法性和身份問題。
(二)教會的信息傳播和發(fā)展
1.家庭強關系對教會發(fā)展的作用。據(jù)觀察,家庭成員中超過兩個人信教的家庭是非常少的。這些家庭中一類是家庭人員中有人是教會骨干的。但是,普通教眾對家庭成員的影響作用則比較微小。骨干成員一般都能說會道,勸諫的能力更強一點。另一類是懷有某種比較特殊的愿望寄托的。因此,不能歸結為家庭成員之間的強關系連結對另外成員的信仰的影響。
L家一家5口人,全部信教,夫妻都50多歲了,三個孩子最大的近25歲,最小的20歲。他們家的大兒子說:“2002年的時候,我爸爸突然得了腦血栓。后來出院后,YAL勸我們說,信教能保一家大小平安的。我們想,能把爸爸平安的,怎么都行啊,就去拉。這幾年,我爸爸病情都比較穩(wěn)定,沒有大礙的。他老說,是天主保佑他啊。”
這樣的家庭,還是一貫的中國老百姓實用主義的思維傳統(tǒng)。誰保佑我,我就信仰誰。他們信仰西方宗教和去燒香拜佛是沒有區(qū)別的,和教義、人生信仰是沒有關系的。
2.農村社區(qū)關系網(wǎng)絡對教會發(fā)展的作用。天主教會的LPS說,一開始的時候,我們這個莊上就我一個人信教。后來慢慢的,周圍的鄰居就傳開拉。后來,又遇上其他莊上的LDM。他又傳給了別人。來教會聽講的人就越來越多了。當然,有的人是留下來了,有的人沒留下。
在教會傳教過程中,傳教人做的只是宣傳的第一步——找一些點進行宣傳。然后,以這些點為中心,傳教信息通過農村社區(qū)這種自發(fā)的熟人社會的關系網(wǎng)絡自然傳播開來。由于居住空間、經(jīng)濟形態(tài)和傳統(tǒng)等方面的影響,熟人社會的社區(qū)的人們,尤其是有血緣、姻親、地緣相近的之間相互接觸的機會較多。而城市則多屬陌生人社會,人們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以業(yè)緣、友情相連結,鄰里之間可能一起居住了多少年而不知道對方姓什么的情況常有。
四、教會與關系再生產
組織通過為組織內的成員提供了新的交往平臺、賦予組織內成員新的角色和影響組織內成員的觀念行為等而引起組織成員的關系網(wǎng)絡的變化,我稱之為關系再生產。
傳統(tǒng)來說,農村社區(qū)的關系網(wǎng)絡是以血緣、姻親、地緣關系為基礎。本村教會中的人口構成都是本村社區(qū)內的。因此,教眾在進入教會之前已有多多少少的相識關系。宗教組織,其倫理規(guī)范有別于我們的傳統(tǒng)倫理,必然會在組織成員內以及組織內成員與組織外成員之間塑造新的關系網(wǎng)絡,從而導致原有的關系網(wǎng)絡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遷。
(一)教會內成員之間關系的再生產
1.教會骨干成員與教眾之間的關系由平行而變?yōu)榇怪薄O日f宗教組織內。宗教組織內的成員,原來的關系僅僅是同一個社區(qū)內的相識的平行關系,大家沒有高低之分。但是現(xiàn)在新建立了一個組織,由于分工職能的不同,必然產生高下之分。雖然,宗教倫理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核心骨干成員尤其是在社會聲譽上,會高出普通教眾。他們在普通人眼中甚至成了上帝的代言人。因此,教眾與教會骨干成員之間由原有的平行關系演變?yōu)橛懈叩椭值拇怪标P系。
YAL和LHM是隔壁的鄰居。一個偶然的機會,YAL接觸到市區(qū)教會的兩位神父。在一番懇談之后,決定和市區(qū)教會合作在我們村籌建耶穌教會。后又積極奔走,宣傳教義,發(fā)展教眾。在教會成立之后,負責教會的日常領唱和財務管理,對教會的大小事務很有發(fā)言權。LHM在YAL的動員下,也決定入教。LHM年輕,辦事又勤快。因此,YAL經(jīng)常會將教會的一些日?,嵤氯绮少徥ノ?、事務通知等,交給LHM去做。LHM也覺得是為教會做事,樂意效勞。不久前,圣誕節(jié)采購物品,LHM買的物品質量出了點差錯,被YAL當場訓斥。
在教會內做事,雖然說教會財產不是個人的。但是,由于掌握資源而容易給人帶來權力。YAL和LHM原本是普通鄰居關系,充其量是YAL歲數(shù)大一點。她們的鄰里關系在加入教會的過程中逐漸傾斜,雖無明文,但儼然已經(jīng)變成上下級的關系。
2.教會內成員之間的關系由社區(qū)內較疏遠的相識關系而變?yōu)榻虝鹊妮^親密關系。由于教會是一個相對扁平化的組織,人們在宗教組織內部是沒有明顯的界限阻隔的,因此教眾之間相互接觸頻繁。經(jīng)久之后,便會在宗教情感共鳴的基礎之上產生較強的信任和義務關系。在這個過程當中,教會的骨干成員與普通教眾的互動機會更多,因此更容易獲得教眾的強烈信任和愛戴。
大概一年前,天主教會的一個骨干成員NHG出車禍死了,肇事方只想給三四萬塊錢了事。而交通處理部門事先收了點好處也想早點息事寧人。剩下的孤兒寡母極度傷心,且又無權無勢,也想見好就收了。但是,很多教會的人,覺得他們這樣太吃虧了,就讓他們去上告。同時,大家一起行動湊錢請好律師,找人打官司。最終,肇事司機被迫多交出約15萬塊錢。這才使得NHC的家人生活有著落。
應該說,農村人的同情心還是比較重的。但就平時來講,除了至親好友以外,普通村里的鄰居撫慰關系僅僅停留于精神方面的同情和一些言語的支持。但是,由于NHC在教會內的與教眾不同尋常的關系,讓一些人愿意自己出錢幫忙打官司為其討回公道。因此,教眾對NHG的感情的深厚可見一般。
(二)教會內成員在整個社區(qū)的關系再生產
1.教會賦予個人以新角色,引發(fā)個人在整個社區(qū)關系再生產。YAL說,“去幫人調解下關系嗎,那是常有的事。人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有罪的。能做點有利于鄰居關系的事情,這不挺好的嗎。也符合主叫我們做好事的要求?!?/p>
據(jù)我所知,在教會成立前,YAL很少有這種機會的。鄰里之間有什么大大小小的糾紛什么的都請她去做個“和事佬”。在農村,這是比較有威望的一種表現(xiàn)。這是因為她作為教會的骨干成員因教會的存在而成為農村中精神道德方面的精英,從而產生了威望。教會的主要領導人,在某些人眼里,他們是和“神”有“關系”的人,所以要聽從他們的勸解。他們的話,就會容易被認為是有道理的。
2.教會的行為規(guī)范和約束對人的行為起教化作用,影響人際關系的再生產。據(jù)人說,村里一位C姓的婦女,以前對公婆的態(tài)度特別苛刻。據(jù)說一場大病之后,進教會了,以后對公婆的態(tài)度改善很多。當時給那個C姓婦女傳教的教會人士說,“我當時告訴她,生大病是天主在懲罰你不孝敬公婆。所以,你現(xiàn)在應該趕快來教會做禮拜,來贖罪。而且以后不能再罵了”,“不孝敬父母死了之后是要下18層地獄的”。從此之后,婆媳關系大有改觀,C姓婦女在對待其他人的態(tài)度上也好了很多。
在這個關系變遷的動態(tài)過程中,宗教信仰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中介變量。當?shù)亓餍幸痪渌渍Z:“信耶穌,做好事。” 教會組織的教義大都經(jīng)過中國化改造,對加入成員的要求約束是世俗倫理型的,從而對個人的行為產生了直接的規(guī)范和約束,道德性更強一點。當然,不是指對所有人都有這個影響力。
(三)教會對社區(qū)結構性關系的再生產
1.破壞性的人群關系再生產。在信教人和不信教的人之間,在信仰不同教派的人之間都產生了不同的自我身份認同。另外,村里存在如此高密集度的不同宗教,而人口總數(shù)有限,愿意信教的人就更有限,相互間的競爭是必然的。不同教派之間人的關系從表面上看,沒什么直接明顯的沖突。但是,私下里都是認同自己的教派,都說自己信仰的教派才是正宗。但就目前,這些矛盾還不至于白熱化。不至于像西方,演變成為宗教矛盾。歸根結底,中國人信仰西方宗教或者說信仰什么宗教都沒到那種虔誠的程度。
2.對宗族網(wǎng)絡造成一定沖擊。天主教、耶穌教雖然主張人們要孝敬父母,孝敬長輩。但是對于已經(jīng)逝去的祖先,他們是主張割裂聯(lián)系的,甚至根本否定他們的存在。教會要求教眾不可以給祖先舉行燒紙等祭拜活動。因為,在他們看來,人死為鬼,煙消云散,而天主、耶穌都是神。同時信仰祖先和信教是沖突的。而個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上以家庭為單位。而如果一個家庭有人信教的話,他所在的家庭按教會的要求是不能給祖先燒紙的。還有很多祭祀祖先的活動也不能去參加。
而宗族網(wǎng)絡賴以維持的基礎就是血緣關系,有大家共同認可的祖先。而認同祖先、孝順祖先就需要通過一系列儀式活動才能體現(xiàn)。農村的老年人講,人死了在陰間如果沒人燒紙和祭祀他們的話,會受窮受苦的。所以,信教家庭往往會被同宗的人指責為不孝順祖先,從而在家族成員之間產生感情裂痕。
也因為這一點,在部分家庭甚至造成了夫妻雙方的矛盾。由于信教的多數(shù)很大一部分是婦女,她們往往對丈夫家的祖先沒那么強的認同感。因此,教會要求不讓燒紙,她們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但是,她們的丈夫由于祖先都是其嫡系親人,感情自然深厚許多。所以,教會要求不燒紙就比較難以接受。據(jù)我了解,絕大部分信教家庭經(jīng)過協(xié)商還是不燒紙的。而有些協(xié)商難以奏效的家庭,這個問題有時就成為夫妻雙方矛盾的根源,影響了家庭的和睦。近來,有一種替代性的選擇。即信教家庭拿出一點錢,本家庭人不直接參與燒紙等祭祀活動,讓同宗人代行。這樣好像是既給了祖先一些交待,又不違反教會的要求。
五、結論與討論
宗教組織給農村社區(qū)人們之間的關系網(wǎng)絡連接除了血緣和地緣之外,又多了一個信仰方面的連接。
首先,關系網(wǎng)絡在對該村教會的建立和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解決教會建立的外部障礙和傳播教會的信息方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強關系的作用不并明顯。之所以會這樣,我覺得從“社會資本”的角度看,是因為傳教和入波美女 9∶06∶47 教都不太涉及資源的配置問題。在傳教這種問題上,人們所要的資源作用僅僅是傳遞信息,是否入教與個人的收益風險幾乎不相關。而強關系網(wǎng)絡意味著強烈的信任與義務,當風險很小或者不存在時,這種規(guī)避風險所需要的信任和義務自然不存在。因此,傳教對于對強關系的需求并不顯著。而農村社區(qū)原有的熟人關系網(wǎng)絡已經(jīng)足以滿足傳教所需要的傳播信息的功能。
其次,農村教會的建立為居民在其中結成新的關系提供了平臺,教會給個人賦予了新的角色并通過組織的教義倫理規(guī)范教眾的行為,從而對社區(qū)中原有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和社會關系結構進行了再生產。既有對和睦社區(qū)關系有益的向善教育,但也對原有的關系網(wǎng)絡體系如宗族網(wǎng)絡有所沖擊。至于宗教組織賦予部分人以宗教權威,至于它對原有的權威體系,諸如宗族——家長制權威、政治權威——村委會領導會不會造成巨大的挑戰(zhàn)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Bian Yanjie,“Br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336-385.
[2] Granovetter,Mark.1973,“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8.
[3] Nan Lin,2001,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林祥國.江蘇省農村宗教狀況及對策研究[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3).
[5] 江蘇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江蘇省宗教事務局.江蘇宗教總體概況[EB/OL].http://www.jsmzzj.gov.cn/art/2009/1/10/art_49_1250.html, 2009.
[6] 呂朝陽.蘇北農村基督教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原因分析[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6).
[7] 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11-156.
[8] 邊燕杰,丘海雄.企業(yè)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J].中國社會科學,2000,(2).
[9] 林南.網(wǎng)絡社會與社會資本[G]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1世紀與中國社會學:慶祝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建系二十周年學術講座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20-229.
[10] 劉林平.外來人群中的關系運用:以深圳“平江村”為個案[J].中國社會科學,2001,(5).
[11] 邊燕杰.中國城市的職業(yè)、階層和關系網(wǎng)[J].開放時代,2005,(4).
[12] 邊燕杰.中國城市中的關系資本與飲食社交:理論模型與經(jīng)驗分析[J].開放時代,2004,(2).
[13] 邊燕杰.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其作用:網(wǎng)絡觀點與調查發(fā)現(xiàn)[J].中國社會科學,2004,(3).
[14] 翟學偉.社會流動與關系信任:也論關系強度與農民工的求職策略[J].社會學研究,2003,(3).
[15] 劉林平,張春泥.農民工工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企業(yè)制度還是社會環(huán)境?——珠三角農民工工資的決定模型[Z].2007.
[16] 邊燕杰.網(wǎng)絡脫生: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6,(6).
[17]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8] 孫立平.“關系”、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J].社會學研究,1996,(5).
[19] 潘允康,阮丹青.中國城市家庭網(wǎng)[J].浙江學刊,1995,(3).
[20] 張文宏,阮丹青,潘允康.天津農村居民的社會網(wǎng)[J].社會學研究,1999,(2).
[21] 張文宏,阮丹青,潘允康.中國農村的微觀社會網(wǎng)與宏觀社會結構[J].浙江學刊,1999,(5).
[22] 張文宏,李沛良,阮丹青.城市居民社會網(wǎng)絡的階層構成[J].社會學研究,2004,(6).
[23] 阮丹青.文化、社會結構與人際關系[G]//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1世紀與中國社會學:慶祝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建系二十周年學術講座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66-17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