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在華投資的美國跨國公司日益增多,這些跨國公司對于美國對華的經濟外交的開展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以2000年跨國公司對美國PNTR法案的游說為例,來具體分析跨國公司在美國對華經濟外交中發(fā)揮的作用。
關鍵詞:跨國公司;美國;對華經濟外交;PNTR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282-02
1985年,T·萊維提出“全球化”一詞,自此以后,“全球化”的浪潮就席卷了全球??鐕臼且环N以全球市場為經營目標的企業(yè)形態(tài),在19世紀60年代就已出現(xiàn)。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跨國公司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迅速發(fā)展,又反過來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敖刂?004年跨國公司母公司至少有6.11萬家,其海外子公司超過90萬家,這些海外子公司約占世界GDP的10%和世界出口的66%,大型跨國富可敵國??鐕緭碛腥蜓邪l(fā)投資的90%,全球技術的95%”。
但是一直以來,人們都將跨國公司當作一個經濟實體,卻并未發(fā)現(xiàn)其作為經濟外交載體的功能。本文將從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外交載體的角度出發(fā),通過美國跨國公司游說PNTR法案的案例,來分析跨國公司在美國對華經濟外交中產生的作用。
一、跨國公司的經濟外交載體潛質
跨國公司,也叫跨國企業(yè),一般是指在一個以上國家建有下屬分支企業(yè)或機構的國際經營公司。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以至于有人形象地借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比喻說,跨國公司就像一個“幽靈”游蕩在當代世界上空。
經濟外交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國家為了實現(xiàn)其經濟目標而進行的外交活動,強調外交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利益,即通過國家間外交博弈來實現(xiàn)經濟利益”。具體的政策包括加入國際組織和擴大對外交往、擴大對外貿易、引進外國技術與資金、限制來自外國的進口、消除外國對本國商品的歧視等;二是指“某一國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即利用經濟手段達到非經濟的外交目標,如在政治或軍事上提高本國的國際地位”。比如通過對發(fā)展中國家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以提高本國的國際地位,擴大在國際問題上的發(fā)言權等。
跨國通常分為貿易集團和投資集團。但是這兩類公司各自追求的利益不同,對于母國與東道國之間政治關系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例如,美國的貿易跨國公司一般不會致力于一個客觀全面的對華政策,因為他們追求的是立竿見影的利益。而投資集團則不同?!熬揞~實物資產在短期內無法轉移的特點,注定了他們要淪為國際關系的人質”。大型跨國公司對于東道國與母國之間的政治風險往往持回避的態(tài)度,同時當代跨國公司又憑借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完善的全球化網(wǎng)絡向經濟外交領域滲透。
在通常情況下,跨國公司會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采取多種手段來影響母國的外交政策?,F(xiàn)在民主國家的對外政策往往是國內不同利益集團主義博弈的產物,最具實力的跨國公司會從自身利益出大通過游說、施壓等方式,要求取消或放寬向某國商品出口的限制,或要求給予某國貿易優(yōu)惠的政策;當公司在海外遭遇不平等競爭和待遇時,也會迫使本國政府從政治、法律上做出反應,報復和制裁相關國家。所以跨國公司對兩國的經濟外交是影響巨大的。
二、美國跨國公司游說PNTR法案
20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中美經貿聯(lián)系也不斷增強。與此同時,美國也利用各種手段開展對華經濟外交。而對華經濟制裁也是其經濟外交的一部分。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兩國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達成了雙邊貿易協(xié)定,中國廣泛地開放農業(yè)等一系列國內市場給美國。相應地,美國國會就必須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以保證中國商品以同其他國家產品相同的低關稅進入美國市場。但是,中美就中國加入WTO達成的雙邊協(xié)議由于與美國的“杰克遜—瓦尼克修正案”相沖突,該協(xié)議必須獲得國會的批準才能最終生效。為此,2000年3月8日,克林頓政府向國會提交了“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法案”,簡稱PNTR法案。這項法案中牽扯到了美國多家跨國公司的利益,因為一旦美國國會通過給予中國PNTR,中美之間就不再需要每年都審核一次。這對于美國的跨國公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于是當年美國跨國公司主要使用了三種方法來對美國國會的議員進行游說,試圖讓美國國會通過這一法案:
其一,直接游說。美國企業(yè)的慣用策略是,根據(jù)美國議員過去的投票記錄,將他們分為三大類:一是堅決反對;二是堅決支持;三是處于兩者之間。對于第一和第二類,跨國公司不需要花費過多精力,主要游說的對象是游移不定的第三類。對于第三類的每一位議員,還需要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比如誰決定不再競選連任、誰決定連任。一般來說,跨國公司會優(yōu)先游說競選連任的議員,因為不再連任的議員對于以后的事情不會顧及那么多,也比較好游說。那么對于競選連任的議員,還必須搞清楚他們所代表選區(qū)的選民最需要的是什么?議員最希望解決的難題是什么?他們的軟肋又是什么?對此,當時的美國跨國公司針對幾個州急需解決剩余產品、居高不下的失業(yè)率的難題,使用大量直觀、易懂的數(shù)據(jù)和模板,展示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停止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的災難性后果,讓這些議員顧及到本選區(qū)的利益從而支持此法案。
其二,社區(qū)游說。美國的聯(lián)邦參眾議員都在自己的選區(qū)設有辦事處,因為社區(qū)和選區(qū)是他們獲取支持的地方,當?shù)氐倪x民直接決定這些議員的未來政治前途。這為各大公司企業(yè)進行社區(qū)攻勢和草根游說,提供了另一重要渠道。因為大型跨國公司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員工。他們有能力動員自己的員工,而這些員工既代表公司,又代表當?shù)剡x民,具有獨特的雙重優(yōu)勢。被動員的員工們在公司公關部門的輔導下,可以采用利用電話、信件、電子郵件和直接拜訪等形式去影響自己選區(qū)議員。例如,2000年,英特爾公司就動員員工寄送了6 000多封信件和電子郵件,要求議員贊成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另外,美國商業(yè)圓桌會議撥出???,建立了一個宣傳機構“Go Trade”,專門從事社區(qū)游說。該機構覆蓋了19個州和88個選區(qū)。同時,在2000年總統(tǒng)初選的“超級星期二”前夕,支持給予中國PNTR的廣告,在美國三大廣播公司和有線新聞網(wǎng)長時間播放,覆蓋22個州、106位眾議員的選區(qū),僅此一項就花費150萬美元。通過這些途徑,跨國公司取得了各國社區(qū)的支持,也就取得了社區(qū)代表議員的支持。
其三,行業(yè)游說。在美國個人進行政治捐款數(shù)額是存在限制,但對各利益集團根據(jù)行業(yè)性質所組織的行業(yè)游說,就相對比較寬松。所以各大行業(yè)和地區(qū),包括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香港美國商會、全美小麥種植者協(xié)會、北美谷物出口商協(xié)會、玩具商協(xié)會、鞋批發(fā)與零售商協(xié)會等,大都通過建立行業(yè)協(xié)會或政治行動委員會籌集選舉經費,并利用這些組織影響國會議員。以美中貿易商業(yè)聯(lián)盟為例,當1999年中美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達成協(xié)議后,他們就開始采取發(fā)動基層、登門拜訪、媒體公關等策略,出資1 200萬美元,旨在游說美國國會給予中國PNTR,并投入150萬美元做廣告,另外,在2000年4月10日前后,包括200多位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和總裁在內的500多位企業(yè)界巨頭云集國會,會見了300多位參、眾議員,實施疲勞轟炸戰(zhàn)術。
從PNTR游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國跨國公司利用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廣闊的社會網(wǎng)絡對美國對華的經濟政策施加了極大的影響力。美國對華開展經濟外交的時候需要照顧到國內的各種利益,這就給了美國跨國公司一個游說的空間。利用這個空間,跨國公司可以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三、結論與建議
一直以來,外交都是高級政治領域的事物,十分敏感,與低級政治領域的經濟沒有過多的聯(lián)系。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開始將外交與經濟聯(lián)系起來,所以各種經濟實體就開始影響外交,包括跨國公司。美國國會通過PNTR法案只是美國對華經濟外交政策的一個部分,但是透過此次跨國公司的游說活動可以看出,其在經濟外交活動中的作用的不容忽視的。
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聯(lián)系不斷加強,同時兩者的經濟貿易摩擦也不斷增多。美國國內經常會出臺制裁中國的法案,這對于中國的對外經濟貿易的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過去中國沒有辦法影響到美國國內政治,而過于直接的干涉也是不利于兩國關系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所以采取間接的影響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此次的PNTR法案,我們可以看出與中國經貿關系緊密的跨國公司可以在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外交上發(fā)揮巨大的作用。所以中國應該好好利用這一途徑。但是我們依舊要注意的是,美國的跨國公司是在全球都有利益的,而不僅僅是在中國。所以除非影響美國對華經貿政策會給予他們巨大的收益,否則他們是不會過多地做游說工作。
綜上所述,美國跨國公司在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可以促進或廢止一項政策的制定或執(zhí)行,也與美國國內的政治環(huán)境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在今后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跨國公司還將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對于中國來說,如何利用好這一力量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H.S.Hymer.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A Radical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2] Vemon Raymond,“Research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hedding Old Paradigm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vol 3,No1,pp.
138-158.
[3] Brookstone,J.M,“The multinational businessman and foreign policy”,Washington:Praeger.
[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