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度不完備、制度不適以及執(zhí)行不力是當今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因素。黨的十八大把反腐倡廉建設的落腳點放在制度創(chuàng)新方面,這說明從制度上對權利加以制約,建立適應轉型期需要的反腐敗制度,以制度創(chuàng)新遏制腐敗,才是治本之策。當今21世紀是一個公民參與的世紀,反腐敗的制度創(chuàng)新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公民社會的作用。
關鍵詞:十八大;公民社會;制度完善;反腐敗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225-02
一、腐敗產生的原因
1.腐敗的定義。腐敗在社會學意義上指的是運用公共權力謀取私人利益的行為,其行為主體、動機、方式與后果,都有較為明確的界定。腐敗的實質是一種非正式的獲取政治影響的過程。腐敗在廣義上說是行為主體為其特殊利益而濫用職權或偏離公共職責的權利變異現象。狹義上說泛指國家公職人員為其特殊利益而濫用權力的權利蛻變現象。腐敗,也是指國家公務人員借職務之便獲取個人利益,從而使國家政治生活發(fā)生病態(tài)變化的過程。塞繆爾·亨廷頓說:“腐化即公職人員為實現其私利而違反工人規(guī)范的行為,其基本形式是政治權利與財富的交換即權錢交易,顯然腐化總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盵1]
2.腐敗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說,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腐敗形成的根源不外乎主客觀兩方面。主觀方面即政府行政責任感缺失、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過多壟斷??陀^原因則是現行的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尚不完善,為腐敗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現為信息不公開,激勵與懲罰機制不完善。
二、反腐敗的必要性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反腐倡廉,腐敗問題解決不好將要亡黨亡國。腐敗的存在使得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同時也使得社會風氣更加腐敗。不解決腐敗甚至可能導致我們黨和政府喪失執(zhí)政的合法性。因此反腐敗顯得愈加必要。
1.增強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徑?,F在普遍存在著公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筆者認為政府公信力關系一個國家的人心向背,長治久安與否。往往傳言從網絡中流出,政府出面澄清,然而很多情況下人民選擇相信網絡勝于政府,這該算是政府的一個失敗之處。就如前段時間日本的核泄漏竟然會引發(fā)中國的鹽荒。正是政府一貫的信息不公開,人民了解政府多是通過國家控制下的媒體,政府的很多行為不能公開釋明,而是被動地以網上披露的方式被公眾所知。官員腐敗無疑給政府的公信力雪上加霜,高官厚祿性質的群體性腐敗,以及官官相護的暗箱操作,政府被扭曲成壓迫民眾的公權力,人民對政府不是敵對就是敬而遠之。推進反腐敗建設可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引導社會生活趨向公正、高效、有序運行,從而避免社會矛盾的激化升級,縮減政府的行政成本,減輕民眾的負擔,提升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2.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在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大環(huán)境下,政府是社會生活的主導者,政府官員是國家公權力的真正實施者,政府官員在實施自己手中的權利時,首先代表國家,每一個政府官員都是國家的形象代言人。從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任務來看,轉型期出現的新的腐敗現象能不能徹底清除,直接關系到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業(yè)的興衰成??;從中國的社會性質和走什么樣的道路來看,反腐敗關系到我們能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社會主義的建設方向; 從政府和人民公仆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來看,反腐敗關系到民心所向,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建構現代國家廉政制度體系是破除腐敗魔咒、走出政權興亡周期律的必由之路[2]。
三、反腐敗的路徑創(chuàng)新
(一)公民社會參與反腐敗創(chuàng)新
1.公民社會參與反腐必要性?!敖^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歷來為眾多學者引用,在法學界同樣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如果把二者結合起來也就成了“自己不能監(jiān)督自己,監(jiān)督自己需要靠別人”,申言之反腐敗決不能僅僅靠紀檢監(jiān)察機關,應當充分發(fā)揮公民的作用,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尤其要發(fā)揮那些公民意識普遍較強的網民的作用?;ヂ摼W的發(fā)展使得信息的擴散更加順暢,互聯網的發(fā)展也使得傳統(tǒng)的公民參政問政的方法發(fā)生了改變,近幾年的兩會期間出現了網友與兩會代表進行互動的新現象,也出現了總理與群眾的網上對話的現象,甚至有的網民從線上走到線下,成為政協代表。這些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科技發(fā)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了公民參與意識的普遍增強。2012年的一系列高官的落馬,都與網民有著密切的關系,都是先有網絡輿論,后有官方調查。這些現象不得不值得我們進行深刻反思:建立一個由公民參與的反腐敗體系勢在必行。
2.公民社會參與反腐面臨的障礙。公民參與反腐敗雖然在現實實踐中有所存在,依照憲法規(guī)定公民有對國家工作人員進行申訴控告艱檢舉的權利,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公民社會參與反腐敗時候也存在諸多的障礙。
首先,公民社會參與反腐需要公民具有較高的公民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制約了群眾參與意愿和能力。一些群眾法規(guī)程序意識薄弱,對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法規(guī)制度不了解,對參與反腐敗的途徑、方法不清楚,無序參與,責任意識、證據意識不強,非理性表達、非理性訴求時有發(fā)生,參與效果不佳。其次,反腐職能部門及輿論媒體的組織引導不足。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利益格局不斷調整,腐敗現象在各個領域蔓延,同其他社會治理一樣,反腐敗已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努力,必須依靠全體公民社會的積極參與,而目前中國的公民社會還不成熟,推動公眾和社會團體參與反腐更需要職能部門的組織和引導。當前一些地方政府領導官員由于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團結穩(wěn)定”的認識偏差和現代治理理念認識不足,在主動接受群眾監(jiān)督、動員群眾參與反腐上流于形式,是影響群眾參與積極性和參與力度的重要原因。再次,反腐主體之間缺乏良性互動。反腐職能部門對群眾監(jiān)督、意見建議反饋落實不力,缺乏從輿論監(jiān)督中發(fā)現問題、查找線索、改進工作的機制,新聞輿論媒體缺乏對輿論的引導、群眾投訴落實的監(jiān)督,許多群眾對反腐敗機構和輿論媒體組織的反腐活動也缺乏參與熱情。最后,法規(guī)制度保障不健全。制度是系統(tǒng)要素規(guī)范高效運作的保障。目前有關群眾反腐法規(guī)散見于憲法公民的基本權利及信訪、紀檢監(jiān)察、司法檢察等條例之中,且多是一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對有序有效組織群眾參與反腐敗缺乏整體思路、具體操作及保障激勵措施規(guī)定?,F有許多工作做法還僅限于局部和淺層的探索,許多內部的制度規(guī)范由于效力層低,缺乏強制力而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一些有益經驗難以推廣;一些地方和部門對群眾參與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一些單位內部監(jiān)督管理不規(guī)范,重大決策事項不公開或假公開,群眾知情少,難以參與;出臺群眾參與反腐敗的保障激勵制度的地方不多,能夠落實更少,群眾參與反腐敗斗爭成本高,風險大,自身政治、經濟利益和人身安全、處境等難以得到保障。缺乏系統(tǒng)有效的群眾參與反腐敗斗爭的工作機制、激勵和保障制度是影響群眾參與效果的重大障礙。
3.公民參與反腐的對策。人民群眾是反腐敗的根本力量。要充分發(fā)揮這一力量,就要尊重他們的知情權。提高政府行為的透明度與社會公眾的問責度。目前,權力行使中的神秘主義、暗箱操作現象依然嚴重。為此首先要嚴格執(zhí)行《行政程序法》,并盡快制定《政府信息披露法》,使公開透明原則法律化,具有強制力。要抓好電子政務建設和完善重大問題聽證會的制度。真實公開政府信息,將重大決策納入公眾視野,實現決策民主化。專家指出:“即使一個國家的現行憲法結構沒有發(fā)生變化,提高權力機關行為的透明度,實行公開化依然是可行的,且代價并非是昂貴的,一旦這種公開透明的做法被制度化,將成為不易被逆轉的強有力的反腐措施。”[3]其次,實現憲法賦予人民的言論自由權,出臺《新聞出版法》,切實保障新聞媒體披露腐敗事實真相,滿足公眾知情、行使輿論監(jiān)督的權力。報紙、電視等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是國外反腐最有力的利劍。一切腐敗行為與腐敗分子最怕的是“曝光”。要有勇氣進一步解放大眾媒體,讓媒體說話。利用媒體的力量,宣傳反腐倡廉的政策法規(guī),曝光反腐案件,形成對腐敗的強大的環(huán)境壓力。再次要進一步疏通人民群眾對腐敗檢舉控告的渠道,并提供保密與獎勵的嚴格承諾,嚴懲打擊報復行為,鼓勵人民群眾與腐敗行為作斗爭。
(二)完善信息公開相關法規(guī),創(chuàng)新官員財產申報制度
只有依法推進信息公開,才能夠讓群眾了黨和政府,而信息公開的首要內容就是要確保官員財產的公開。加快“官員財產申報制度”的創(chuàng)新。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的要求中,“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群眾呼聲最高的。國外成功的實踐經驗已經證明,“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反腐倡廉最為根本的制度保障,因而,被一些人認為是終極反腐制度,是反腐預警制度的核心。目前官員申報的個人情況,僅由其上級機關內部掌握,這大大削弱了監(jiān)督的力度。對官員申報個人情況,還應加大核查力度,確保官員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對弄虛作假、隱瞞不報的官員,一經查實應嚴厲問責。對官員申報的個人情況,還應及時向社會公示,接受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jiān)督。另外,筆者認為財產申報制度有兩點要特別考慮的。一是制度一定要真正落實;二是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是針對官員的有形財產進行的申報,而那種由官員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所形成的無形“特權”或“資源”,又該怎樣進一步去監(jiān)督和控制,這也是在創(chuàng)新和完善這項制度時需要考慮的問題[4]。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創(chuàng)新相關激勵與懲罰制度
目前關于反腐敗的法律法規(guī)只要散見于憲法、刑法、公務員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黨章這些法律規(guī)范,然而這些缺乏系統(tǒng)的規(guī)范制約腐敗或說預防腐敗。由于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備,貪污腐敗難以肅清,甚至有一些貪官在處分后依舊復出。這些都亟需一部完善的反腐敗法的出臺,從預防到事后處理來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一方面,針對目前公務員工資普遍較低的現狀,有必要仿效新加坡提高公務員的工資收入,確保公務員能夠有一個比較滿意的生活,從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于為人民服務的事業(yè)中,對于有貪污腐敗的官員應當從法律上加以規(guī)定,直接判處死刑,以達到顯示反腐敗的決心。 另一方面,對于群眾來說,作為反腐的重要力量,應當立法規(guī)定對于經查證屬實的群眾揭發(fā)的腐敗現象,按照貪污的數額的一定比例對群眾加以獎勵,當然對于那些舉報者的信息應當加以保密,保障其安全性,從而充分發(fā)揮群眾反腐敗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美]塞繆爾·亨廷頓.變革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59.
[2] 何增科.建構現代國家廉政制度體系有效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體制機制問題研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3).
[3] 蘇珊·羅斯·艾克曼.腐敗與政府[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3.
[4] 陳文勝.制度創(chuàng)新:反腐敗的根本路徑[J].福州黨校學報,2009,(6):15-19.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