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世紀90年代共青團中央發(fā)起實施中國志愿者行動以來,中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影響不斷擴大,學校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社會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認同度不斷提升。但是,在活動過程中也存在著服務實效性不強、服務團隊的管理不夠規(guī)范、服務的社會資源缺乏等主要問題。因此,應當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能力與實效、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管理規(guī)范和改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100-03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現(xiàn)狀
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是一項與國際接軌的跨世紀事業(yè),作為非政府非營利組織行為發(fā)揮著其特有的社會功能和效用。志愿者是指志愿貢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質的回報下,為社會服務,促進社會進步和提供服務的人。志愿服務的個人化、人性化,可以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同時對減緩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wěn)定有一定的作用。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展,影響不斷擴張
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決定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12月19日,2萬余名鐵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幟、在京廣鐵路沿線開展了為旅客送溫暖志愿服務。之后,40余萬名大中學生利用寒假在全國主要鐵路沿線和車站開展志愿者新春熱心行動,青年志愿者行動迅速在全國展開。自1993年以來志愿服務的領域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擴大: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保護母親河“中國青年志愿者綠色行動營計劃”、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活動、成人預備期志愿服務等活動針對社區(qū)、貧困地區(qū)、保護地區(qū)等開展的活動項目成為志愿服務的主要內(nèi)容。同時,在大型項目和艱難任務中青年志愿者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以及圍繞黨政工作和社會公益事業(yè)所進行的特色志愿服務豐富了志愿活動的內(nèi)容。
學生志愿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寬的同時,其影響也在不斷擴大。首先,可以幫助大學生積極實現(xiàn)社會角色的轉變,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為青年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社會實際的好機會,強化了大學生的責任感,從而有利于他們敬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提高青年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交往溝通能力,培養(yǎng)一定的動手能力,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其次,大學生志愿服務推動著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進步,促進著“三觀”教育的進行。
(二)學校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
學校是大學生志愿者們最依賴的有力平臺,學校應該盡可能地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發(fā)揮大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引導其有序參加志愿活動。目前,學校支持大學生志愿活動的主要方式就是指導成立大學生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等高校社團。一般,高校提供社團自主產(chǎn)生和發(fā)展空間,社團自行決策存在方式、活動內(nèi)容、發(fā)展方向,充分體現(xiàn)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保證了學生社團的生機和活力;另一方面,高校針對社團的存在,設有專門的管理部門和指導部門,負責學生社團的登記、管理、社團活動的指導及考核,管理和指導著重體現(xiàn)在宏觀層面,確保社團發(fā)展的方向。這是高校學生社團存在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對待社團較為科學和理性的方式。
(三)社會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認同度不斷提升
首先,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政府是志愿服務資金的主要來源,為志愿服務搭建了有力的平臺。作為各項社會管理的主導方,政府也對各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制定起到了推動作用,并且通過譬如赴西部服務志愿活動等項目也為大學生提供了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資源和渠道。
社區(qū)為大學生志愿活動提供了最直接和有力的舞臺,目前中國許多城市已建立了多種形式的社區(qū)服務志愿者活動。尤其以殘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學生、下崗職工、生活困難的離退休人員、國家優(yōu)撫對象等困難群眾為主要服務對象,以青年志愿者和服務對象之間建立起的關系為紐帶,力所能及地幫助著困難群眾。
媒體在志愿服務工作中的宣傳、聯(lián)絡、溝通作用也不容小覷,新媒體—微博的作用尤為顯著。報紙、電視等媒介向人們傳達著志愿服務的事宜和精神,使得人們更加了解這項活動,同時也是對外宣傳志愿文化的最佳渠道。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在發(fā)展過程中大學生志愿服務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擔憂、發(fā)人深思的問題,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良性成長和健康發(fā)展。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效性不強
雖然中國青年志愿者注冊人數(shù)眾多,但是很多志愿者缺乏公益知識和技能。目前中國大學生志愿熱情出現(xiàn)“低高、高低”的現(xiàn)象,低年級學生的熱情普遍較高,高年級學生的熱情普遍較低。類似于北京奧運會這樣的大型活動由于其特有的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和短期性、高效性很容易吸引到志愿者。然而一個國家志愿者水平的高低可能并不是這些“偉大而光榮的時刻”能夠體現(xiàn)的,真正能夠體現(xiàn)其水平的往往是微處和平時。另外,青年志愿者不夠注重實效,主要表現(xiàn)在內(nèi)容上是,志愿服務活動往往形式過于簡單,缺乏教育內(nèi)涵,沒有結合專業(yè)特長,鍛煉實踐能力,不能達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
不僅如此,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由于不能及時創(chuàng)新造成沒有服務對象的情況也凸顯出來。首先,有些社團不能很好地建設自己的相對固定的服務陣地;有些社團可以很好地堅持建設,已經(jīng)建立起一些很有特色的基地,結果使這些基地名存實亡;不僅如此,學生志愿者個體性與志愿情況之間的矛盾、不同形式的服務活動與志愿情況之間的矛盾、志愿者的能力與培訓之間的矛盾和團體性活動與持續(xù)化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也表明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實效性不強。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管理不夠規(guī)范
首先,高校社團內(nèi)部管理薄弱,體制不完善。大多數(shù)高校都沒有成立專門的社團管理機構,學生社團大都掛靠在院(系)團委。由于院(系)團委本身事務繁多,資金有限,而社團在人力、財力和物力方面的消耗都比較大,這就很容易造成難以兼顧或兼顧不好的局面。
其次,校園內(nèi)外對于大學生參與青年志愿者行動尚未能夠形成一致的認識,在實際當中還存在對此不理解、不支持和不認同的聲音;在獎勵的方式方法上,尚未能夠形成一套“一盤棋”、出臺真正適合青年志愿者行動的獎勵措施;制度化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對現(xiàn)實志愿者行動的指導效力有限,呈現(xiàn)出“缺乏全面性”、“存在滯后性”、“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社會資源缺乏
在志愿服務得到重大發(fā)展的歷史契機中,志愿服務活動也暴露出了有關法律保障的種種問題,人大代表譚晶也曾多次談到應該設立專門的法律保護志愿者。志愿者服務在很多情況下是存在一定的風險的。從現(xiàn)階段中國的情況來看,大學生志愿活動的權利和義務是不明朗的,管理者們?nèi)狈︻A防風險和處理事故的經(jīng)驗和能力,相關部門很少為志愿者提供人保險。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缺乏社會資金支持。在不少西方國家,志愿活動的資金大部分來自私人的捐贈、企業(yè)等社會實體的資助,而中國在現(xiàn)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志愿活動保障體系,特別是在高校,多數(shù)志愿者組織還需要自籌活動資金。同時,我們的社區(qū)服務站還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相較于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目前國內(nèi)高校的志愿活動存在服務水平偏低的情況,還沒有形成將專業(yè)知識與志愿活動相接軌的局面。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發(fā)展的對策思考
志愿者不僅僅是一種身份標簽,更是植根于心靈深處的一種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信仰力量。因此,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核心的志愿服務理念是志愿服務事業(yè)常態(tài)化發(fā)展的不懈動力。目前,中國大學生的志愿服務還停留在以活動賽事為中心,而不是以社區(qū)、以人們的生活為中心,大多數(shù)志愿者對志愿服務也是“一時的體驗”,離“終身義工”遠得很,其根源不僅在于信念的動搖,對策在于建立長效體制。
(一)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能力與實效
首先,培養(yǎng)大學生志愿者的素質、能力和精神,使之與志愿服務的要求相適應。管理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組織在開展日常志愿活動的同時 ,要根據(jù)不同的性別、專業(yè)和年級、不定期地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崗前能力培訓,著重培養(yǎng)志愿者的責任感和專業(yè)能力,特別是交際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無私的敬業(yè)精神、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應對不同的社會實際情況。
其次,針對志愿者和社會需求的實際情況,開展富有成效、豐富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根據(jù)校情,培育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務組織和社團,并且不斷開展具有服務功能的項目和活動;以社會需求為自足點,進行項目的選項立項,建設特色項目,打造品牌活動,從而不斷豐富活動內(nèi)容,增強服務的社會效益。
(二)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管理規(guī)范
首先,要完善志愿者的招募登記制度。招募志愿者時,把活潑開朗、熱情大方的,特別是贊同奉獻的志愿精神的大學生優(yōu)先招收進來。招募后,就要對相關人員進行注冊登記,以有利于管理。對招募進來的大學生要進行培訓,因為剛剛結束中學生活的大學生對社會缺乏認識,而且一些必要的常識也應該加強。
同時,高校對志愿者組織應持有正確的態(tài)度。不論是“自上而下發(fā)起,自上而下推廣”的模式,還是“自下而上發(fā)起,自下而上推廣”的模式,都是進行志愿服務活動、踐行志愿精神的學生組織,學校應該對其進行認可,加強對志愿者組織的重視力度,通過設立專項志愿服務活動基金、爭取企業(yè)贊助、政府出資購買項目服務等方式,實現(xiàn)資金合理分配和資源利用最大化,取得政府、志愿者組織和公眾需求的“三贏”局面。
(三)改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機制
對于大學生志愿者來說,其本身雖然有著強大的奉獻精神和自我犧牲的精神但是志愿者也需要適時地激勵,一味要求其奉獻只能使志愿隊伍流失。對于志愿者來說在激勵的措施中,尤其要突出精神激勵,如頒發(fā)“優(yōu)秀志愿者”、開表彰大會等等。同時,最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種機制,保證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化、規(guī)范化、有序化的開展,保證大學生志愿服務健康、穩(wěn)定、快速的發(fā)展。高校在組織青年志愿者活動應從“建立科學可行的評估體系”,“把激勵方式與高校德育培養(yǎng)人的目標結合起來”,“不斷加大內(nèi)、外激勵的力度”,“堅持精神激勵為主、獎懲相結合的原則”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
在世界范圍內(nèi),志愿者活動已經(jīng)開展了百余年了,社會已經(jīng)普遍肯定和認同了志愿者服務工作的價值。中國志愿服務經(jīng)過了幾十年的發(fā)展,在青年志愿服務、國際志愿服務、社區(qū)志愿服務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以后的發(fā)展中,應該更加將將志愿文化作為一種主流文化加以宣傳,弘揚自愿、無私、無償、為社會奉獻的精神,肯定志愿者的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艷,戴裕民,曹英華.改革開放三十年共青團工作紀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52.
[2] 江汛清.國際志愿服務及其對中國社會建設的啟示[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3).
[3] 劉欣然,劉春榮,洪曉彬.影響高校體育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因素分析[J].內(nèi)蒙古體育科技,2007,(1).
[4] 時曉燕.中國志愿服務的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D].南京:河海大學,2006:5.
[5] 龐波,王廣飛.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與社區(qū)文明建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5).
[6] 戴衛(wèi)義,閃茜菁.論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激勵機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5).
[7] 劉志軍.高校青年:沖突的主體與志愿者行動的發(fā)展[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2,(2).
[8] 夏義堃.志愿者服務: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視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2,(5).
[9] 羅伯特·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王列,賴海榕,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 王芳,張樂天.試析轉型期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現(xiàn)狀與走向[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
[11] 談杰.國內(nèi)大學生志愿服務研究述評陜西[J].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
[12] 李博.志愿服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D].天津:天津醫(yī)科大學,2011:5.
[13] 王明亮.志愿服務活動隊大學生成才的影響[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2.
[14] 陳曉軍.論志愿者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以鹽城“蘇北計劃”志愿者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07:5.
[15] 邵文濤,等.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J].山東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3).[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