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歷史進程,面對來勢洶洶的全球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等都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國家邊界的消減,文化的多樣化,使得原有的文化認同遭到威脅,人們成為了無家可歸的文化漂流者。但同時,在與他者文化的交流中,文化混雜性加強,并且通過他者加強了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并且不斷對他者文化熟悉、內(nèi)化,從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基礎。
關鍵詞:全球化;文化認同;認同危機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065-02
在審美觀念和視角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全球化已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客觀歷史進程。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是西方在此進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全球主義”和“普世主義”價值觀對其他國家利益的侵蝕;面對的是西方的資本經(jīng)濟與消費文化試圖制造一個同質(zhì)的社會:工業(yè)化的西方標準被視為全球通用標準,資本與市場打開了國界的大門,其運行規(guī)則得到了全球意義的擴張,好萊塢、麥當勞、英語、西裝在世界文化的各個角落長驅(qū)直入。全球化已經(jīng)對經(jīng)濟、政治以及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并且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不僅模糊了民族國家的疆界,同時也模糊了文化的界限,使得某一個文化認同變得多重,更是呈現(xiàn)了一種文化認同的多極化和非單一化。在這種情形下,原有的文化認同遭到式微,我們是誰,文化將何去何從,全球化對于文化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全球化在推動文化變得多樣、斷裂、流動的同時,構建出來的多種他者文化,也讓各種文化互相混雜,從而也構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的契機。
一、認同與文化認同
認同:自我與他人之間一種關系的界定,是共同體成員對價值歸屬的自我確定。是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即對“我是誰?”“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之類問題的回答與解釋。
文化認同是認同概念的延伸,是某一個族群或民族特有的一系列文化特征,它包括認同和建構兩個方面。它既是一個國家、階級、民族、種族、性別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獨有特征,又是處于這種文化中的主體建構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認同危機
相對于個人來說,文化就是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規(guī)律上說,人的發(fā)展是與文化的腳步是一致的。但在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中,恰恰出現(xiàn)了人脫離文化而發(fā)展的現(xiàn)實。當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
首先,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的通訊工具、娛樂方式,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使用都在改變著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全球的聯(lián)結更加緊密。世界在變小,也在變得扁平化,過去阻礙交流的各種壁壘正在被清除,越來越多的人活動在由網(wǎng)絡所構成的虛擬空間之中。隨著全球傳播媒介的發(fā)展推進,文化認同日益呈現(xiàn)出去疆界化的特征,地域?qū)τ谖幕涣鞯南拗迫找鏈p弱。一方面,隨著跨國流動性的增加,人們越來越頻繁地接觸、進入他文化的日常經(jīng)驗中,分享其他國家、民族、種族或族群的觀念和價值;另一方面,依托大眾媒介,外部世界與家庭空間聯(lián)系緊密,人們享受從電視和網(wǎng)絡上獲得的文化觀光,觀察和了解他國、他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而無論是哪種文化接觸,都會促成對他者文化的想象性認同,進而形成一種混雜性的文化認同。這種跨越國界的信息流威脅著文化認同的穩(wěn)定性,正是在這一力量的推動下,人們的感知、生活體驗被重塑,人們對自我、社會、世界體系的感知和認識也發(fā)生了深刻的改變。
其次,數(shù)字化、信息化的全球化進程中,福利與弊端共存。由于數(shù)字環(huán)境的模式化,人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式去選擇。現(xiàn)代技術對人無微不至的服務,使技術文化無孔不入地進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一種符號化的模式,所以它將引起另一種意義上的認同危機——精神文化層面的危機。
再次,新文化載體出現(xiàn),促使單一的文化平衡遭到破壞。不同新形態(tài)的新文化粉墨登場,又或者,單一的文化被劃分不同形式的亞文化等等。人們既有的、固定的文化場域、文化秩序被消解。全球化進程的加深以及信息技術的進一步迅猛發(fā)展,使得這些文化思想和觀念在全球范圍內(nèi)傳播,這便更深一步地對文化認同提出了挑戰(zhàn)。
第四,在經(jīng)濟全球化勢力的沖擊下,非經(jīng)濟因素的變化日趨激烈。在經(jīng)濟變化的背后,生活方式、民族習俗和社會心理也相應發(fā)生改變。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和文化也隨著跨國資本的擴展進行世界范圍的重構??鐕镜慕?jīng)營者們會試圖構建一個跨國資本集團。利用資本的滲透和擴展,傳播消費意識形態(tài),將個人納入他們的消費世界中;其目的是為了打破人們原有的主體性,希望在世界范圍內(nèi)形成一個消費的主體。只要人們原有的主體性一消失,他們就很容易變成消費的主體,將無意識地進入跨國公司的意識形態(tài)范疇。在全球資本主義制度觀念的影響下,他們會失去原有的文化認同或文化身份。
最后,根據(jù)阿帕杜萊的分析,全球化的流動性體現(xiàn)為以下幾種景觀:第一,由人口流動而產(chǎn)生的“種族景觀”;第二,由國際大公司、跨國公司和政府機構所引領的機械和工廠的流動所造成的“技術景觀”;第三,由貨幣流動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景觀”;第四,由報紙、雜志等載體所產(chǎn)生和傳播的“媒體景觀”;第五,以西方價值觀,與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或一致或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景觀”。由于這些景觀的作用,人們看到的往往是一個流動的現(xiàn)代社會。人們原來的生活、交往方式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從封閉到開放、從穩(wěn)定到劇變,不僅使“我們”必須不斷地面對更多的他者,而且“我”與“我們”也不再必然重合。開放和變化,使得現(xiàn)代文化變成了渙散的、動蕩的和空泛的,它失去了昔日與人的親密關系,因而使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成為無家可歸的“文化漂泊者”,打亂了社會原有的認同模式和認同格局,引發(fā)了真正意義上的認同危機。
作為一個動態(tài)和復雜的進程,全球化牽涉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等多種因素,這些眾多因素的交相作用編織成了一幅復雜的全球化景觀。在這個場域中,人們固有的價值觀、固有的認同根基受到損害乃至崩塌,但同時又缺少新認同的依托。當原有的認同出現(xiàn)危機,新認同尚未完全形成之時,人們必定會出現(xiàn)迷惑和徘徊。
三、文化認同的重建
自從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概念之后,全球化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發(fā)展的共同背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文化會自覺不自覺地修正了對他文化的態(tài)度。一種文化允許他文化的特質(zhì)對自己的滲透,這會帶來積極的成果:它使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導致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吸收,豐富了文化的共同內(nèi)容。另外文化滲透使一種文化得到其他多種文化的刺激,更加具有生命力,加速了文化的變遷和適應。認同不僅是以共享穩(wěn)定的和連續(xù)的文化為特征的;認同更是通過差異打造出來的,因此正是因為有了全球化這個他者,也給文化認同的重建帶來了契機。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種純粹的、穩(wěn)定的文化認同都是不存在的,而是流動、多重和復合,用一種更加開放與靈活的態(tài)度來對待文化認同問題。全球化視野正是提供了一種更為開放的文化認同思路。在全球化的推進過程中,民族國家的邊界被打破,各文化日益從隔離的狀態(tài)下走向了與他者文化的交融與匯合中,并在這一融合過程中不斷獲得文化新質(zhì)。我們在全球化語境中審視各文化,就是要跨越不同文化體系的差異,以一種開放的文化認同觀,從而探尋一些人類文化的基本規(guī)律。
文化認同危機是在一種文化遭遇另一種文化時才出現(xiàn)的問題。全球化創(chuàng)造了一個各種文化相遇的場所,在其中“我們”通過“他們”而獲得自我認同,我們通過他們而認識到“我們是誰”,我們也通過他們對我們的挑戰(zhàn)而不斷地創(chuàng)新,所以文化對話交流就是文化認同重構新的“場域”。全球化的文化認同新構建意味著并不是某一種文化的全球普及或代替其他文化的過程,而是所有參與這個過程的文化的相互重構過程,換句話說,解決我是誰的問題的文化重構,而這樣一種文化是在全球化語境中進行重構的。
另外,新媒體的出現(xiàn),使某些文化范式得以進一步普遍化。除了傳統(tǒng)媒體外,電視、網(wǎng)絡、手機等已經(jīng)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電子時代在消解我們自身文化認同的同時,也在促進著文化認同的重構。文化通過大眾傳媒而流通,各種新文化被不同人群接觸、熟悉、內(nèi)化,由此,有了共同的新文化,新的文化認同也隨之產(chǎn)生。
總之,全球化迫使人們?nèi)ふ易晕遥矊ふ易约涸谄渲懈械绞孢m自如的文化環(huán)境,甚至直接創(chuàng)造出自己所喜愛的文化類型。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的存在,確保了自我和他者之間的界限。
參考文獻:
[1] Homi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Routledge (London/New York),1994.
[2] AihwaOng “Flexible Citizenship”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1999.
[3] Mayfair Mei-hui Yang Mass Media and Transnational Subjectivity in Shanghai:Notes on Cosmopolitanism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4] ArjunAppadurai“ModernityAl Large:CulturalDimensionsof Globalization”U of Minnesota Press,1996.
[5] 李媛.從大眾文化與大眾傳播角度看韓劇風行[J].內(nèi)蒙古煤炭經(jīng)濟,2012,(7).
[6] 賈英健.從個體、群體和類的視角看全球化條件下多重認同的困境[J].天津社會科學,2007,(1).
[7] 楊博華.全球化、文化認同與文化帝國主義[J].南京社會科學,2000,(8).
[8] 隋思喜.文化對話與文化認同的重構[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4).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