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58
摘 要 目的:觀察步長穩(wěn)心顆粒聯(lián)用胺碘酮對室性早搏的治療作用和探討其作用機理。方法:將120例室性早搏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治療組男28例,女32例;年齡21~75歲,平均(45.7±11.8)歲;病程9個月~22年,平均(4.1±0.9)年。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18~71歲,平均(43.6±10.9)歲;病程6個月~20年,平均(3.8±0.7)年。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因、室早分類、心功能分級、EF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無統(tǒng)計學差異。所有入選者在治療前均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藥>5個半衰期?;A治療包括擴張冠脈、營養(yǎng)心肌細胞、降壓及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穩(wěn)心顆粒9g,3次/日口服療程4周。同時給予胺碘酮0.2g,3次/日口服,室早控制后,改為0.2g,2次/日口服,1周后改為0.2g,1次/日口服而維持治療,療程4周。對照組給予心律平150mg,3次/日口服,室早控制后改為150mg,2次/日口服療程4周有短陣室性心動過速者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利多卡因400mg靜滴,至室性心動過速消失。療程結束后進行3~6個月的隨訪。治療前合治療后每周進行常規(guī)ECG檢查、肝腎功能檢查、血清K+、Na+、Cl-及血、尿常規(guī),每月進行甲狀腺功能測定,3個月復查X線胸片、Holter、心臟彩超、裂隙燈檢查角膜情況,并記錄臨床癥狀及體征的變化。ECG各間期的測量:PR間期、QRS波群,以標準Ⅱ導聯(lián)為準;QT間期以胸前V3導聯(lián)為準。結果:穩(wěn)心顆粒和胺碘酮的治療組總有效率96.67%,而對照組76.67%,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結論:穩(wěn)心顆粒和胺碘酮聯(lián)用治療室性早搏,充分發(fā)揮在延長動作電位時程,打斷折返激動,抗心肌缺血等方面的作用,從而更有效的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并且減少胺碘酮的用量,以減少胺碘酮不良反應。兩藥聯(lián)用的確切機理尚需進一步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 穩(wěn)心顆粒 胺碘酮 室性早搏
室性過早搏動(室早)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室性心率失常,其臨床重要性在于室早是心臟猝死的一個重要的預測指標,尤其是在有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中,其預測價值更高,提示室早治療的重要性。本文應用穩(wěn)心顆粒和胺碘酮治療室性早搏患者60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常規(guī)12導聯(lián)心電圖(ECG)和(或)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Holter)證實為室早的患者120例,其病因:冠心病58例、病毒性心肌炎35例、擴張型心肌病11例、高血壓8例、左室假腱索5例、原因不明3例。室早情況:頻發(fā)室早16例、成對室早19例、多源性室早41例、多形性室早33例、短陣室性心動過速11例。無室性并行心律。心功能分級(NYHA)Ⅱ~Ⅲ級,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EF)30%~40%。除外標準:有竇房結和傳導系統(tǒng)功能障礙,心率<50次/分,QTc>0.48秒中度或重度周圍神經(jīng)病變,急、慢性肝炎,甲狀腺功能異常,哮喘,孕婦等等。將符合上述標準的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治療組男28例,女32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5.7±11.8)歲;病程9個月~22年,平均(4.1±0.9)年。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18~71歲,平均(43.6±10.9)歲;病程6個月~20年,平均(3.8±0.7)年。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因、室早分類、心功能分級、EF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方法:所有入選者在治療前均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藥>5個半衰期?;A治療包括擴張冠脈、營養(yǎng)心肌細胞、降壓及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基礎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穩(wěn)心顆粒9g,3次/日口服療程4周。同時給予胺碘酮0.2g,3次/日口服,室早控制后,改為0.2g,2次/日口服,1周后改為0.2g,1次/日口服而維持治療,療程4周。對照組給予心律平150mg,3次/日口服,室早控制后改為150mg,2次/日口服療程4周有短陣室性心動過速者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利多卡因400mg靜滴,至室性心動過速消失。療程結束后進行3~6個月的隨訪。
觀察項目:治療前及治療后每周進行常規(guī)ECG檢查、肝腎功能檢查、血清K+、Na+、Cl-及血、尿常規(guī),每個月進行甲狀腺功能測定,3個月復查X線胸片、Holter、心臟彩超、裂隙燈檢查角膜情況,并記錄臨床癥狀及體征的變化。ECG各間期的測量:PR間期、QRS波群,以標準Ⅱ導聯(lián)為準;QT間期以胸前V3導聯(lián)為準。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Holter示室早平均每小時減少≥90%,或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完全被控制;②有效:Holter示室早平均每小時減少≥75%或短陣室性心動過速仍存在,但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③無效:Holter示基礎室早≥100次/小時,用藥后增加3倍;基礎室早<100次/小時,用藥后增加10倍;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用藥后增加10倍;用藥后新發(fā)生室性心動過速或其他心律失常。
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數(shù)據(jù)均以(x±s)表示,兩組療效比較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結 果
兩組療效比較:在4周的療程結束后,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1。
兩組ECG各間期比較,見表2。
不良反應:治療組2例T3、T4升高,其中1例需服用他巴唑治療,1例出現(xiàn)甲狀腺功能減低,而服用甲狀腺素治療;1例出現(xiàn)QT間期恢復至正常,而繼續(xù)完成治療;未發(fā)現(xiàn)肝腎異常;未見神經(jīng)及皮膚損傷;反復復查X線胸片未見肺纖維化;未見角膜色素沉積。
討 論
室性早搏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發(fā)生機制與自律性異常、觸發(fā)機制和折返有關。根據(jù)Lown分級把頻發(fā)的、多形性或多源性的、連發(fā)的合R-on-T現(xiàn)象的室早稱為復雜性室早。老年人及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中室早的發(fā)生率高,且復雜性室早多見。有研究表明,在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中,室早有較高的預測價值,且室早發(fā)生頻率越高越復雜則猝死發(fā)生率就越高,絕大多數(shù)致死性室性心動過速是有室早觸發(fā)的,因此在積極治療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電解質紊亂,交感神經(jīng)張力增高及不良嗜好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抗心律失常藥,提高療效,控制病情的發(fā)展,降低病死率。
胺碘酮是一個多因素作用的藥物兼有Ⅰ~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其電生理機制和藥理作用包括:阻斷鈉離子通道;非競爭性阻斷α和β受體;阻斷鉀離子通道,明顯延長心房、心房結及心室的動作電位時程及有效不應期,防止微折返的建立;抑制開放的L-型鈣離子通道,抑制后除極引起的觸發(fā)活動;調節(jié)缺血心肌細胞內能量代謝,減少缺血心肌磷脂的破壞,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抗甲狀腺素作用?;谶@些方面可使胺碘酮能更大程度的發(fā)揮抗心律失常作用。
穩(wěn)心顆粒由黨參、黃精、甘松、三七、琥珀等組成,黨參、黃精性甘平,益氣養(yǎng)陰,健脾化源;三七、甘松性甘溫,理氣化瘀,開郁醒脾;琥珀性甘平,寧心護脈,活血利水。全方功用益氣養(yǎng)陰,定悸復脈,活血化瘀。甘松主要有膜的穩(wěn)定作用,延長動作電位時程,打斷折返激動;黃精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改善冠脈血供;三七有活血化瘀功能,能增加冠脈血流量,抗心肌缺血;黨參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和解聚作用;琥珀有鎮(zhèn)靜、安神、活血化瘀作用。臨床觀察表明步長穩(wěn)心顆粒有抗心律失常、改善冠脈血供、增加心輸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全血黏度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本文中步長穩(wěn)心顆粒和胺碘酮聯(lián)合應用治療室性早搏,充分發(fā)揮其在延長動作電位時程,打斷折返激動,抗心肌缺血等方面的作用,從而更有效的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并且減少胺碘酮的用量,減少了胺碘酮的不良反應。由于臨床病例有限,兩藥聯(lián)用的確切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楊均國,李治安.心律失常的近現(xiàn)代概念[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2:195-196.
2 鄭昕.胺碘酮的臨床應用回顧[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1,15(增刊):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