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1
摘 要 目的:通過動物實驗對不同指標的監(jiān)測探討扶正培元顆粒改善小鼠疲勞乏力癥狀的作用效果。方法:比較小鼠力竭游泳時間與扶正培元顆粒之間的關(guān)系,扶正培元顆粒對疲勞小鼠肝糖原的影響,對疲勞小鼠血乳酸與扶正培元顆粒之間的關(guān)系。結(jié)果:小鼠肝糖原儲備量以及負重力竭游泳時間在扶正培元顆粒大、中、小劑量下都有明顯提高和延長。對疲勞小鼠血中乳酸含量無明顯影響。結(jié)論:扶正培元顆粒中劑量可有效提高小鼠抗疲勞耐力,對疲勞小鼠肝糖原、血乳酸有明顯的影響效果。
關(guān)鍵詞 扶正培元顆粒 乏力癥狀 實驗研究
資料與方法
中藥制劑組方:扶正培元顆粒,成分:西洋參4.5g,黃芪30g,當歸10g,石韋15g,雞血藤20g,陳皮6g,大棗6g,炒麥芽10g,阿膠6g,鹿角膠6g。藥液制備:小鼠實驗扶正培元顆粒組給藥量分別為大劑量組5.6g/kg、中劑量組2.8g/kg、小劑量組1.4g/kg,這是以單位體重人用量的15、10、20倍為標準換算出來的。
陽性對照貞芪扶正顆粒:成人每日用量15g/60kg,小鼠實驗為成人劑量10倍。
實驗方法:分組:按照隨機原則將所有實驗雄性小鼠(90只)分為5組,每組16只,分為空白對照組(A組),扶正培元顆粒小劑量組(B組)、中劑量組(C組)、大劑量組(D組)、貞芪扶正顆粒組(E組)。90只雌性小鼠按照上述同樣的方法進行分組。
力竭游泳運動實驗:每組隨機抽取小鼠8只,在最后1次灌胃半小時后,在尾根部負荷體重的5%重物,將其放入水深50cm、溫度37℃的水箱中。記錄小鼠從開始到最后死亡之間所用的時間,作為小鼠負重力竭游泳時間(秒)。
給藥方法:稱量所有實驗小鼠體重,A組給予雙蒸水,B組藥物濃度0.09333g/ml、C組濃度0.18667g/ml、D組藥物濃度0.37333g/ml,E組藥物濃度0.16667g/ml,所有給藥方式均為灌胃給藥,1次/日,藥物體積全部一致1.5ml/100g,藥物劑量的調(diào)節(jié)是根據(jù)1周1次的稱重而定,持續(xù)用藥1個月。
肝糖原測定:每組各隨機抽取小鼠8只,在最后1次灌胃半小時后,依然放入同一個水箱中,1.5小時后將小鼠處死,取其肝臟組織測定肝糖原。
公式:
[糖原含量=][標準管OD值][測定管OD值][×標準管含量][樣本測試前
稀釋倍數(shù)][10÷1.1][×] [×]
血乳酸測定:隨機從各分組中抽取8只小鼠,在最后1次灌胃半小時后,直接放入水箱(與以上步驟水箱及水箱環(huán)境相同),1.5小時將摘眼球取出并采血,同時應用肝素進行抗凝,以防止血液凝固。
計算公式:
[全血乳酸含量
(mmol/L)][測定管吸光度-空白管吸光度][標準管吸光度-空白管吸光度][標準品濃度
(3mmol/L)
][樣本測試前
稀釋倍數(shù)
][×] [×][=]
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均應用SAS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組間差異用方差分析,數(shù)據(jù)全部以(x±s)表示,檢驗水準α=0.05;P<0.01差異非常顯著。
結(jié) 果
小鼠力竭游泳時間與扶正培元顆粒之間的關(guān)系:力竭游泳實驗在給小鼠灌胃給藥1個月后進行,見表1。
扶正培元顆粒對疲勞小鼠肝糖原的影響,見表2。
對疲勞小鼠血乳酸與扶正培元顆粒之間的關(guān)系:扶正培元顆粒對疲勞小鼠血乳酸的影響結(jié)果,見表3。
討 論
扶正培元顆粒對小鼠力竭游泳時間的影響:運動耐受力降低是疲勞最直接和客觀的表現(xiàn)形式,既往在此領(lǐng)域習慣把力竭游泳時間作為研究運動耐受力的一個較為重要的指標[1]。不難理解,減慢身體疲勞、提高性能的更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增加運動耐受性,這反映了試驗物質(zhì)具有抗疲勞作用的綜合反映[2]。表1顯示了扶正培元顆粒大、中、小劑量的力竭游泳時間都比對照組明顯增加(P<0.01),中劑量組時間增加最為顯著,但是與貞芪扶正顆粒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扶正培元顆粒對疲勞小鼠肝糖原的影響:肝糖原一定程度上反映機體抗疲勞的能力。表2結(jié)果表明,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小鼠不負重游泳1.5小時后肝糖原儲備量扶正培元顆粒大、中、小劑量組都明顯升高(P<0.01),中劑量組最為顯著。不同劑量的3組均高于貞芪扶正顆粒組(P<0.01)。
扶正培元顆粒對疲勞小鼠血乳酸的影響:身體感覺疲勞的最主要原因即為乳酸堆積,由表3結(jié)果我們可以看出,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小鼠血中乳酸含量扶正培元顆粒不同劑量組明顯較低,但其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扶正培元顆粒大、中、小劑量對于延長小鼠負重力竭游泳時間效果明顯,顯著提高疲勞小鼠肝糖原儲備量,對疲勞小鼠血中乳酸含量無明顯影響。
黃芪是一個中國的滋補藥,其味甘性溫,入脾、肺,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尿消腫、托毒生肌的效果。黃芪補氣益氣升陽,最適合脾肺氣血不全引起的體倦乏力、氣短寡語、表情淡漠、食少、便溏、自汗盜汗等癥狀。有關(guān)黃芪的記載最早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據(jù)現(xiàn)在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含有多糖、皂苷、黃酮類、生物堿、氨基酸、維生素、硒、鋅、鐵等14種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3]。黃芪皂苷、黃芪總黃酮、黃芪總多糖和氨基酸等是其最為主要的成分[4]。
黃芪可以增加細胞的新陳代謝。現(xiàn)如今在臨床上抵抗身體疲勞等方面應用較為普遍,這主要是由于黃芪擁有緩解運動疲勞癥狀、改善微循環(huán)、抗氧化自由基的產(chǎn)生和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等多種作用[5,6]。有研究表明,運動應激引起的大鼠胃黏膜可見斑點和黃芪所含的黃芪總酮和黃芪總苷有處理體內(nèi)自由基的功能,以防止生物膜的脂質(zhì)過氧化,起到很好的抗缺氧的作用[7~9]。黃芪說含有的黃芪皂苷可以對Na+-K+-ATP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使心肌的收縮力增加,心臟功能得到改善,心輸出量升高,磷酸二酯酶活性因鈣調(diào)蛋白受到黃芪的抑制而被抑制,進而環(huán)磷酸腺苷/環(huán)磷酸鳥苷(cAMP/cGMP)濃度增加,使血小板解聚,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改善血液流變性,使身體的抗缺氧能力得到增加[10]。黃芪具有紅細胞膜更加穩(wěn)定,血脂水平下降,降低血管前負荷,使外周血液灌注增加,細胞新陳代謝加快,促進功能恢復[11]。黃芪抗疲勞的機制之一可能是ATP酶活性的變化[12]。
西洋參具有益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柔肝養(yǎng)血的作用,是免疫增強劑,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其主要有效成分為人參多糖,皂苷和其他化合物和微量元素[13]。西洋參根中還富含揮發(fā)油、油脂、有機酸、氨基酸、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果膠、甾醇、蛋白質(zhì)??籽喾嫉葘嶒炞C明[14],西洋參含片和西洋參膠囊都可以使小鼠的抗疲勞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推測其機理可能是由于人參皂苷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進而促使小鼠抗疲勞能力的提高[15]。
扶正培元顆粒補氣健脾以治脾胃元氣虛弱之本,升提陽氣,使得脾胃和調(diào),精氣血生化有源,擁有充足的肢體運動和抗疲勞所需的能量來源,從而消除一切疾病。
參考文獻
1 何來英,嚴衛(wèi)星,等.保健食品抗疲勞作用實驗方法研究[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1997,9(4):1-6.
2 張磊.楓糖對小鼠延緩運動性疲勞作用的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 孔喜良.黃芪多糖對大鼠肌組織能量代謝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0(12):1907-1910.
4 阿拉木斯,李爽.黃芪總苷對運動性疲勞大鼠胃黏膜胃泌素基因表達及氧自由基含量的影響[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7(26):461-463.
5 李建龍.黃芪注射液對運動性疲勞大鼠海馬組織中Glu和GABA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5,25(2):73-75.
6 時培鶴,趙龍桂.黃芪注射液治療毛細支氣管炎50例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4,13(5):600.
7 程?;ǎ⑾槿?中藥黃芪抗缺氧作用的研究[J].青海醫(yī)藥雜志,1999,29(10):18.
8 阮奇,吳琦琴,王德鳳.應用黃芪注射液治療疲勞綜合征[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0,9(3):40.
9 卜煜鋒,張雪良,沈愛紅.黃芪注射液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43例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2,11(3):224.
10 趙琪,景有伶,趙春秀.黃芪對缺血再灌注后紅細胞膜微黏度的影響[J].華北煤炭醫(yī)學學報,2004,6(1):10.
11 崔玉民.黃芪注射液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2,23(4):3881.
12 田吉梅,藺艷,等.黃芪對小鼠中樞、神經(jīng)-肌接頭和肌疲勞及骨骼肌ATP 酶活性的影響[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6,28(4):9-10.
13 王紅梅.西洋參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02,5(4):43-45.
14 孔燕芳,黃添友,等.西洋參含片和膠囊抗疲勞和耐缺氧作用的比較[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1997,6(9):35-38.
15 李冀,柴劍波,等.西洋參抗疲勞作用及對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單核吞噬細胞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7,10(25):200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