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0.99
摘 要 目的:探討婦科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病因、臨床特點和治療方法。方法:對2005年6月~2012年10月婦產(chǎn)科診治的婦科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36例回顧性分析。結果:36例患者經(jīng)胃腸減壓、抗炎、應用生長抑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全胃腸外營養(yǎng)結合中藥灌腸、針灸等保守治療治愈; 平均治愈時間為12天,無1例發(fā)生腸壞死。結論: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好發(fā)于腹部手術后2周以內, 主要是因為腹腔內炎癥致廣泛粘連所引起,癥狀以腹脹為主。治療上最好予以中西醫(yī)結合保守治療。
關鍵詞 早期炎性腸梗阻 婦科手術 中西醫(yī)結合 保守治療
我院自2005年6月開始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婦科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36例,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收集2005年6月~2012年10月新晃侗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婦科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3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①患者平均年齡56.3±10.7歲。②發(fā)病時間在術后6~ 16天, 平均10天。③臨床表現(xiàn):36例患者出現(xiàn)術后腹脹;26例出現(xiàn)惡心、嘔吐;23例出現(xiàn)停止肛門排氣排便;11例出現(xiàn)輕度腹痛,有腹部柔韌感及輕壓痛,無反跳痛,肌緊張不明顯。X線腹部平片:36例患者均發(fā)現(xiàn)小腸有多處不同程度的積氣、積液或液平。④病例組成:宮頸癌8例,子宮內膜癌9例,卵巢惡性腫瘤9例,子宮肌瘤4例,卵巢良性腫瘤2例,子宮腺肌病4例。⑤手術類型:經(jīng)腹廣泛全子宮+雙附件+盆腔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術13例;經(jīng)腹全子宮+雙附件+大網(wǎng)膜+闌尾切除+盆腔及腹腔淋巴結切除術9例;經(jīng)腹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6例;經(jīng)腹子宮肌瘤切除+盆腔粘連松解術2例;經(jīng)腹全子宮切除術2例;經(jīng)腹盆腔粘連松解+附件切除術2例。
診斷標準:① 有近期(1~3周)腹部手術史,尤其是有短期反復手術史,術中有廣泛分離粘連病史,手術后的5~7天,往往已排氣、排便、進食后再出現(xiàn)梗阻,且癥狀逐漸加重;② 有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腸梗阻表現(xiàn),腹痛一般較輕;③ 腸鳴音減少或消失,偶聞氣過水聲;④ 立位腹平片中提示小腸多處不同程度積氣積液,偶見大腸積氣;⑤ 全腹輕壓痛,腹部質地堅韌,未捫及包塊;⑥ B超提示腸管均勻擴張,見腸蠕動微弱,CT掃描顯示病變區(qū)腸壁水腫增厚,邊界不清,腸腔積氣;⑦ 排除機械性腸梗阻因素[1]。
治療方法:西醫(yī):①禁食水、持續(xù)胃腸減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②應用抗生素減輕腸壁炎性反應、水腫及感染;③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促進胃腸管炎癥和水腫消退,必要時給予生長抑素降低胃腸管的分泌量,減少腸內炎性滲出;④腸外營養(yǎng)支持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減輕腸壁水腫,糾正低蛋白血癥,促進傷口的愈合。中醫(yī):復方大承氣湯50~100ml保留灌腸,方劑組成:大黃(后下),芒硝(沖)、枳實、厚撲各15g。萊菔子、黃芪、桃仁各20g,結合針灸刺激腸蠕動等輔助治療。
結 果
36例患者經(jīng)中西醫(yī)結合保守治療痊愈,平均治療時間9.2±7.2天,其中28例在保守治療后1周內癥狀緩解,4例在2周內緩解,2例在3周內緩解,2例在4周內緩解。無腸瘺、感染、壞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均治愈出院。
討 論
發(fā)生原因及時間:在術后出現(xiàn)的腸梗阻中,早期炎性腸梗阻約占1/5[2]。從本組臨床資料可以看出,手術操作范圍廣,較廣泛的淋巴結切除,腹腔內創(chuàng)面大,創(chuàng)傷重,炎性滲出多,存在內環(huán)境失衡,低蛋白血癥的患者,術后易發(fā)生早期炎性腸梗阻。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36例婦科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均在西醫(yī)治療的同時給予中藥灌腸及針灸綜合治療。復方大承氣湯有峻下熱結的功效,大黃苦寒瀉熱,祛瘀通便;芒硝咸寒瀉熱,軟堅潤燥通便;厚樸能寬中行氣,化濕行滯,且有較強的抗菌作用;枳實苦辛破結,導滯消痞,兩藥合用可破氣消積導滯,促進和增強腸管蠕動;萊菔子則具有降氣行滯、消食化痰,同時可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黃芪有益氣、養(yǎng)陰、活血、改善腸壁水腫之功效。桃仁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對術后血流阻滯﹑血行障礙有改善作用。方劑整體能攻里通下,改善腸壁的血液循環(huán),保持腸壁屏障的完整,促進腸管蠕動以及炎性產(chǎn)物的吸收,通便止痛。在發(fā)病早期我們采用湯劑保留灌腸,其中保留灌腸既可以避免與禁食水、胃腸減壓相沖突,又可以刺激腸管運動,并使得湯劑50%~ 70% 繞過肝首過效應[3],增加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預防:術前應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貧血、低蛋白血癥等。術中:①減少腸管損傷,減少腸管損傷的措施包括: 避免鈍性剝離,采用銳性剝離,減少腸管粗糙面,使之漿膜化;減少腸管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和暴露面積,用濕鹽水紗墊保護腸管,減少不顯性失水;②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清除其中的細胞因子、炎性介質、異物和壞死組織。③關腹前可應用防止腸粘連物質。術后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囑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延長禁食時間, 避免過早進食,避免進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以免誘發(fā)本病。
參考文獻
1 唐鐘靈,何學彥,楊先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31例療效分析.重慶醫(yī)學,2010,39:1739-1740.
2 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特性[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27):387-388
3 趙法新,仝志煉.直腸給藥方法的臨床應用探討[J].浙江中醫(yī)雜志1996,31(8):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