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了國家治理的理念,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政治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要創(chuàng)新,更是一個重大的思想革命。從“管理”到“治理”一字之變,體現(xiàn)了我們黨新的執(zhí)政理念,強調的是政府、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共管共治,以及自上而下管理與自下而上參與的良性互動?!爸卫怼崩砟畹奶岢鰹楦母镏该髁朔较?,具體怎么做,我覺得要理論先行,理論研究者應該認真研究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成果,深入分析發(fā)展中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形成一套對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才能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而行政體制改革是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基本前提。
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性
政府作為改革的統(tǒng)籌者和領跑者,擔負著全面深化改革“領導者”的關鍵角色。政府職能轉變事關改革全局,是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領域,是經濟社會文化等其他領域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性效果的關鍵前提,在改革這盤大棋局中,能起到全盤皆活的關鍵棋子的作用。
行政體制改革已經成為聯(lián)系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結合部和中間點。通過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在后端,可以帶動經濟體制改革進入關鍵領域,如金融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yè)改革以及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所有這些領域的改革,都離不開行政體制改革的推進,甚至取決于政府自身改革的程度和力度;在前端,則可以促進政治要素改革,如反腐敗的深入、司法公平、從嚴治黨、轉變作風等,同樣也離不開政府自身改革的深入。
現(xiàn)階段政府自身的問題依然突出,也急需加大改革力度。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結構還不盡合理,管理經濟事務部門相對較多,分工較細,導致職能交叉、職能重疊,引發(fā)政事多門、多重管理。二是政府管理運行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比如職能轉變滯后、自身改革滯后、行政審批過多過濫、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薄弱等。三是政府行為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主要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弄虛作假、奢侈浪費等問題比較突出,使政府公信力下降。因此,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政府自身改革為重點的行政體制改革,將決定著到2020年能否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并最終影響著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進程。
二、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
(一)政府限權
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關鍵前提是政府的自我定位,是建立一個有限政府而不是一個全能政府。限制政府權力,建立有限政府,是“政府現(xiàn)代性”的根本標志。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該管的要管好,不該管的不要管,這樣才能使政府不越位、不缺位和不錯位。政府職能的合理界定和邊界的合理劃分,決定著國家治理的質量。
因此,政府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有限政府,這里有兩個標準:法制政府是低標準,要求政府依法施政,守法護法,是政府必須要做好的;服務型政府是高標準,要求政府能夠公正、透明、高效地為公眾和全社會提供優(yōu)質公共產品和服務,是政府需要努力去改善的。與兩個標準相對應,政府就有兩項基本任務,即維持法治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務。
(二)簡政放權
簡政放權包括向外放權和向下放權,主要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以及上下級政府間三種關系。
1.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逼鋵嵕褪且l(fā)揮市場主導下政府的有效作用,對于政府的行為應引入“權力清單”制度,而對于市場的作用則應引入“負面清單”管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wěn)定,加強和優(yōu)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jiān)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边@就理清了政府與市場邊界,劃定了政府的職能邊界。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說到底是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一張行政審批“萬里長征圖”引發(fā)的改革,震動了廣州,也震撼了全國各地的政府部門。政府要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簡政放權,而且要放準、放實、放到位,真正為審批“瘦身”,再造管理流程,減少行政干預,服務市場主體,激發(fā)市場活力。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清理、取消大量的不必要的行政審批事項;二是對于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實行較為嚴格的過程管理和責任追究制。
2.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市場的監(jiān)管單靠政府是不夠的,需要社會組織通過“行業(yè)自律”實現(xiàn)自我監(jiān)管,比如行業(yè)協(xié)會就應該是自我監(jiān)管的機構;公共服務的提供單靠政府也是無法滿足需求的,需要社會組織通過“項目管理”和“服務合同出租”承接政府的部分社會管理及公共服務職能??梢哉f,有效發(fā)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是對政府缺位的補位?!稕Q定》中提出:“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fā)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彼?,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認識到絕大多數(shù)社會組織是公益性、服務性的,是我們政府很好的幫手,是老百姓生活里的好伙伴。 因此,政府要向社會放權。一是把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職能分開。通過合同的方式把政策執(zhí)行職能交由專門機構或政府外公共組織甚至民間機構承擔,政府專司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的監(jiān)督管理職能,實現(xiàn)政府“掌舵”、社會“劃槳”的分工與協(xié)調。二是逐步實現(xiàn)公共管理社會化、公共服務市場化。政府將部分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讓渡給社會中介組織或私人部門承擔,引進競爭機制,打破政府壟斷,為公眾創(chuàng)造更多更好的自由選擇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機會。
政府向社會放權,社會就要接好權,這就要求自主的社會組織高度發(fā)達,具有承接政府權力轉移的基本能力,這是一個現(xiàn)代國家的重要標志。然而目前我國的公民社會不發(fā)達,社會組織發(fā)育不健全,運作空間很小,力量非常弱,社會自治能力較差。所以,我們要重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重構社會組織規(guī)范發(fā)展的法律體系,激發(fā)社會組織活力,培育發(fā)展社會組織。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要通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登記,取消“雙軌制”,降低社會組織準入門檻。二是要通過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制造市場需求,“倒逼”社會組織發(fā)展。政府應該對需轉移委托的事項,逐項列明具體內容、受托單位應具備的標準和條件、履行該事項的具體要求、委托時限、經費標準和來源、年度購買服務計劃等,“倒逼”社會組織對照要求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水平,促進社會組織的發(fā)展。
3.上下級政府間的關系
正確處理“政府間關系”,包括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及地方政府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向下放權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下一級政府的承接能力,不要出現(xiàn)“一放就亂、一亂就收”的情況;二是權力下放到哪一級,需仔細分類梳理權力清單,明確哪些權力保留在本級,哪些權力需要下移。放權還要遵循兩個標準,即財權和事權相統(tǒng)一、權力和責任要一致。同時,要努力尋求解決政府運行中存在的多頭治理結構、結構性傳導阻滯和沙漏型結構的問題,實現(xiàn)上下級政府間運行關系合理、信息對稱性好和資源流動順暢。
(三)加強監(jiān)管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既要把該放的權力放開放到位,又要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可見“簡政”不是“減政”,“放權”并非“放任”,“放”與“管”要雙輪驅動。政府要加強和創(chuàng)新管理,管住管好該管的事情,把工作重點轉到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維護公平正義上來。政府要改善自身的管理,杜絕貪污和浪費,做到低成本、高效率地為公眾提供服務。
政府把該管的事務管住管好,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從建設法治政府角度看,就是要管住管好公共權力和自身建設;從建設服務型政府角度看,就是要管住管好市場和個人不能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公共服務。
通過“限”、“放”、“管”,最終要實現(xiàn)“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社會的歸社會”,各歸其位,形成職能邊界清晰的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共治格局。
(作者單位:中共嘉峪關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