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學語文教學中,文言文屬于較重要的板塊。其直接承載了我國幾千年的文化內(nèi)涵,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提高語文成績,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有相當?shù)牧私?,領(lǐng)悟到古人的高超的智慧、豐富的想象力及優(yōu)雅的文采,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豪感并陶冶情操。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性質(zhì)較為特殊,在日常生活使用范圍狹窄,文言文教學存在一些困難。本文簡單介紹了初中語文中文言文的教學方式,為相關(guān)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定參考與借鑒。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 文言文 教學方式
1.引言
我國有著燦爛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由于歷史原因,現(xiàn)代人對于古文的使用及學習幾乎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及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在多種因素的作用與影響之下,帶來了一些嚴重的問題,如道德素養(yǎng)下降、價值觀扭曲、禮崩樂壞等,因此古文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初中語文的文言文學習,是初中生了解國代文化及感受其深厚悠遠魅力的重要途徑之一[1]。但是由于文言文中的詞句使用較少,優(yōu)美的意境需要豐富的想象力構(gòu)建,很難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困難與阻礙,需要教師在授課前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并結(jié)合班級的個體情況及學習氛圍進行精心的課堂設(shè)計,在授課過程中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積極性,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對中國的深厚傳統(tǒng)文化及古人優(yōu)秀的思想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傳承文化。
2.整體感知
任何人對陌生事物的了解都需要一個過程。初中生對于使用頻率極低的文言文是較為陌生的,而任何一種語言的學習均是在使用中慢慢熟練的,因此,對其的熟悉過程應先從朗讀開始。在學生尚未掌握閱讀方法與讀音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范讀音頻,雖然學生在該階段對文言文的內(nèi)容不甚了解,但從音頻中可以基本聽出文言文的感情基調(diào),掌握基本的朗讀技巧,如音調(diào)抑揚頓挫、基本斷句的規(guī)律、停頓點的把握、各類感情的表達、一般文言文的韻律等,然后學生可以跟讀。該過程十分重要,學生在自己朗讀的過程中,對文言文慢慢熟悉,消除了陌生感,逐步領(lǐng)會或者直觀地感受到了文言文的感情色彩,宏觀上的整體理解更加深刻[2]。
3.詞句的理解
理解文言文的障礙與困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中存在較多的生字詞、冷僻字、通假字、多義詞等,例如《桃花源記》一文中“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敝械摹耙钡淖x音是“yāo(陰平)”而不是“yào(去聲)”,讀音有變化,其意思也有所區(qū)別。在該語境中,“要”即邀請的意思,因此在對文言文整體朗讀與感知后,應將該字詞逐一挑選出來,先讓學生使用工具書,對其進行初步的認識,挑選出部分有難度的字詞及難以理解的句式進行重點講解,力求消除該類障礙,使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較為暢通,降低古文學習的難度,也在該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工具書的使用能力及動手能力[3]。
4.藝術(shù)欣賞
在已經(jīng)對文言文整體的感知、字詞及意思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就可以開始對文言文的藝術(shù)性進行探討,對文章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形式、優(yōu)雅的語言、賦有韻味的意象、豐富的思想感情、深刻的哲學理念及高尚的情操等進行深入的探討,并對其從美學的角度進行賞析,使學生從根本上對文言文產(chǎn)生好感,認識到文言文的魅力之所在。初中教材中有許多意境優(yōu)美的文言文,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思想較為深厚的有《論語十則》、《孟子兩篇》;故事性較強的有《木蘭詩》、短文《夸父逐日》《陳涉世家》等,上述都可以作為賞析的經(jīng)典案例。另外,在對文言文進行美學賞析時,應注意不要破壞文章的整體結(jié)構(gòu),分開講解,否則會嚴重削弱文言文的色彩及美感[4]。
5.模仿寫作
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詞匯、了解了文言文常用的句式、結(jié)構(gòu),并能隨意組合搭配使用時,可以適當布置寫作任務,可以模仿、原創(chuàng),不限制字數(shù),題材可以按照個人喜好選擇,給學生充分的選擇自由,其目的在于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熟悉程度。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提高古文認知程度,而且能夠有效提高作文能力。近年來高考的滿分作文無不是文辭優(yōu)美,意境深遠,旁征博引。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一些幽默風趣、新奇趣味的文言小品文,如全文是用一個發(fā)音的《石室詩士施氏》: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6.討論交流
討論與交流在語文學習中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將心得體會相互溝通,并且可以將自己課內(nèi)課外學到的知識相互補充,增長見識。此外,還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生生互相合作、共同進步。
7.結(jié)語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方法,需要先從整體上先行把握,使用多媒體或其他手段進行示范閱讀,使學生先初步感受到古文的整體意境及古人想要表達的思想,再從細節(jié)處著手,解決生字詞的問題,消除古文閱讀中的障礙,使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時更加流暢,理解更加透徹,進而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境。在此基礎(chǔ)上,還需要進行文言文背景的講解說明,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地位、人生際遇、生平事跡等,分析作者寫作時的心境,這對于更加準確地把握文言文的思想及立意有著重要的意義[5]。在教學過程過程中,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其運用理解能力,對文言文進行創(chuàng)新式思考,并與之交流互動,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強化教學效果,提高語文成績,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還可以培養(yǎng)其獨立思想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屈發(fā)國.談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探討[J].文理導航(上旬),2011(10):36.
[2]毛國聯(lián).《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09):63-64.
[3]劉茂祥.小議初中文言文起始階段的有效教學[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09(02):63-65.
[4]李曉舒.走出沉悶課堂感受古文神韻——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效率[J].教育教學論壇,2011(25):207.
[5]徐歡.以讀促教——淺析以“誦讀”為主的文言文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1(2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