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細節(jié)是發(fā)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充滿思辨與靈性的課堂場景。課堂是由無數(shù)個細節(jié)共同組成的:它可能是教師或?qū)W生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表情,可能是師生之間互動的行為組合,也可能是在特定情境中學生對教學的一種重要反應。新課程改革最終要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細節(jié)上實踐和體現(xiàn)。關注細節(jié),也是追求教學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是教學達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與追求。細節(jié)雖小,卻舉輕若重。只有恰當?shù)靥幚砗锰幱诮虒W關節(jié)點、連接點上的教學細節(jié),才能讓語文課堂更完美。
一、預設細節(jié)要實用
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或是為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或是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某些細節(jié),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實際教學時,效果明顯與否,就成了檢驗預設細節(jié)是否有用的唯一標準。
在教學《航天飛機》這一課的第一自然段時,我進行了一番嘗試。第一次,我運用了課件,讓學生觀看飛機時而俯沖,時而爬升,時而翻筋斗的畫面,課堂看似很現(xiàn)代化。其實,學生端坐著欣賞動畫,對于飛機的“得意”飛行只能是“作壁上觀”,并不能真正地投入到學習中,根本體會不出飛機自由自在、得意飛行的“心理”,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感悟也就很淺表了。第二次,我利用小學生好動的特點,讓每個學生都伸出自己的小手,模擬飛機飛行的不同姿態(tài),一下子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對文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形象模擬,就需要閱讀課文;要演繹出得意,就要更加投入。這樣的細節(jié)教學,不只是表面的熱鬧,而是巧妙地融合表演、閱讀與理解,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從教學效果來看,第二次預設的細節(jié)比第一次更實用。
二、創(chuàng)新細節(jié)要大膽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因人而異,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造新穎的體驗成功的機會,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盡情地展示自我才能。
教學《北大荒的秋天》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地引導學生:“你手中的筆現(xiàn)在是一支神筆了,你能用它把北大荒變成什么樣?比一比,誰是咱班的創(chuàng)造天才?”一石激起千層浪,精彩紛呈、“流派”各異的課堂大比拼開始了:喜歡畫畫的同學,用筆畫出了五彩繽紛的北大荒,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喜歡朗讀的同學,用筆當話筒聲情并茂地誦出如夢如幻的北大荒,讓人心曠神怡;喜歡當導游的同學,用筆當指揮旗,有條不紊地引導“游客”參觀獨具特色的北大荒,令人流連忘返……
三、關鍵細節(jié)要細致
成功的教學必定離不開對細節(jié)的研究與雕琢。一堂課是否吸引學生,主要在于關鍵細節(jié)的處理是否細致。關鍵細節(jié)能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是非常值得推敲的。
近日我聽了兩位老師同教《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課,他們指導學生體會司馬遷的發(fā)憤時所用的方法不一樣,效果也大相徑庭。甲老師讓學生用“疼痛難忍時,他?搖?搖 ?搖?搖;酷暑難耐時,他?搖?搖 ?搖?搖;寒冷難擋時,他?搖 ?搖?搖?搖”說話,誰知兩名學生發(fā)言后,就很少有人舉手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甲老師是為了想象而想象,看上去好似在引導學生想象,但這種“引導”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學生很難投入課文的情境中,只是概念式地完成填空而已。乙老師則意識到這些弊端,并有意避開,首先運用動情的語言:“13年啊,多么漫長的歲月!可以想象,司馬遷忍受著多大的痛苦,克服了多少困難,矢志不渝地發(fā)憤寫作《史記》。同學們先閉上眼,靜靜地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動筆寫一寫。”以此喚醒學生的激情;接著,播放哀而不傷的古琴曲,讓學生沉浸其中,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學生的思維活躍了,想象豐富了,眼前浮現(xiàn)出司馬遷堅韌創(chuàng)作的動人情景,感人的話語自然而然地在筆下流淌。
四、提問細節(jié)要精妙
提問,是教師在組織和實施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行為。精妙的提問,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的氣氛,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兩位教師教《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時安排如下:甲教師指導學生讀了課題后,便直接把問題“捧”給學生:“司馬遷為什么發(fā)憤寫《史記》?又是怎樣發(fā)憤寫《史記》的?”乙教師則是讓學生先思考質(zhì)疑:“扣住‘發(fā)憤’這個詞,我們可以提出好些問題,但我請大家認真思考一下,最值得提出來研究的問題該是什么?”我們不難看出,甲教師是“授人以魚”,而乙教師是“授人以漁”。顯然,乙教師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習慣和能力,使學生能夠朝著“不用教”的自然讀書境界前行。
五、探究細節(jié)要準確
新課程改革以來,所謂的人文話題的探究一度盛行,沖擊了語文學科的本性,模糊了語文的學科定位。在教學《船長》一課時,有教師組織這樣的討論:“最后時刻,哈威爾應該不應該與諾曼底號一起沉入大海?”我覺得這樣的人文話題的辯論,已偏離語文學習的范疇。哈威爾的“生”與“死”是小說中作家的安排,我們教學的重點是雨果小說的表現(xiàn)形式,而不是對事件本身的苦苦探究。教學該課,我作了這樣的引導:面對死亡,面對哈威爾的死亡,面對偉大作家雨果筆下的死亡,你有什么閱讀感受?大家交流交流。這樣的語文學習,才能更多地關注課文語言,細節(jié)的探究才能準確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細節(jié)決定成敗,教師應該把握契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思辨、感悟、讀書,從而取得很“大”的效果。試想,如果我們長期關注課堂中的這些細節(jié),并及時進行有效的引導、點撥,何愁學生學語文沒有方法?也就不會再感嘆語文難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