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漢語言文字特別具有靈性。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以形表義、形神兼?zhèn)?。以漢字為載體的漢語,重意會不重規(guī)則,沒有分詞連寫,少有性、數(shù)、格的區(qū)別,語言凝練但意蘊豐厚,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由于漢語言文字具有形象性、隱喻性、意會性和模糊性,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而且要重視整體感悟。
學生學習母語主要靠語感。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口語語感做基礎,有熟悉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為條件,身處母語環(huán)境、心受母語重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語圖式早已內(nèi)化為學生的心理結構。因此,學習母語不必從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和語法規(guī)則入手,而應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從語感類別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培養(yǎng)形象感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情味感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意蘊感的教學策略等。培養(yǎng)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倡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為形象鮮明的內(nèi)心視像,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lián)系。培養(yǎng)情味感,一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nèi)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體驗教材的情感因素,發(fā)揮教師自身的情感傳導作用;三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和朗讀中體驗作者的情感。培養(yǎng)意蘊感,就是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從語感生成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反復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泳、切己體察、展開想象等。反復誦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fā)現(xiàn)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培養(yǎng)語感。潛心涵泳,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鑒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等。切己體察,就是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閱讀積淀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觸摸作者的心靈。語言文字符號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化干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還可通過重組表象,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境。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是豐富深切的。
二、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語感是通過學生反復不斷的感覺實踐而產(chǎn)生的。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感受,在此基礎上,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語感。
1.創(chuàng)設情境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濃郁的語感情境,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為進行語感訓練提供最佳條件。如《草原》一課的教學,一開始上課,我就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同時播放歌詞中所提到的遼闊的草原的畫面:彩蝶紛飛百鳥唱,駿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看完后,我用贊美的語氣朗誦描繪草原美景的歌詞,并請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由衷地發(fā)出贊嘆:“草原的景色真美啊!”在學生的贊美聲中,我引入課題。在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聲中欣賞那一望無際的遼闊大草原,學生會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動,教師飽含激情的朗誦會進一步激起學生對草原的向往之情。閱讀之前,學生的情緒已被吸引,很快進入情境,奠定課堂基調。
2.引導想象
小學語文課文的很多課文都有生動形象和優(yōu)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應注意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言語中的形象和情景,使學生透過課文表面的言語形式進入課文的意境之中,從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如《可愛的草塘》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走了進去就像置于大海中一樣。浪花翠綠翠綠的,綠得發(fā)光,綠得鮮亮,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呈鮮綠色,這一點兒的翠綠色,再遠的呈墨綠色,一層又一層,最后連成一片,茫茫的跟藍天相接。”這時我先讓學生反復朗讀,直到滾瓜爛熟為止。接著范讀課文,邊讀邊指導學生想象。讀第一句時,讓學生聯(lián)想寬闊無邊的大海來感受草塘之大,讀第二句時,讓學生想象草塘中的植物在風的吹拂下,上下翻動的景色;讀第三句時,讓學生想象無邊無際的草塘中的植物由于遠近的不同呈現(xiàn)出不同顏色,幾種顏色連在一起伸向天邊的景色。學生興奮異常,因為他們是用語言文字在腦海中畫出一幅美麗的畫面,用心靈感受到景色之美。我抓住時機,讓學生自己讀文、自己想象,將自己感受到的零散的畫面組合起來形成美妙的意境。
3.釋義悟情
朗讀既是一種把書面語言用聲音表達出來的言語活動,又是一種講究吐字、表情達意的藝術,所以培養(yǎng)語感就必須在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形成的基礎上進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對文章中詞句的理解。《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有許多需要理解的詞語,應盡量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島”、“島嶼”、“嶼”、“群島”四個詞語用一組板畫演示,使學生對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有直觀的了解;“海防前哨”和“南大門”,則是讓學生在觀看我國版圖時結合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來理解;“珊瑚”、“海參”和“大龍蝦”,讓學生觀看圖片來理解;“綻開”和“蠕動”,聯(lián)系生活用手來演示;“威武”是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的;“揀不完”的“揀”,讓學生查字典及與“撿”字對比理解;“鳥的天下”,讓學生說近義詞,再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富饒”一詞的意思是先理解抽象的詞義,然后結合對全文的閱讀,逐步提高學生對“富饒”一詞的感性認識;“五光十色”,則是先與“五顏六色”對比,區(qū)分異同,再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想象來理解。這些方法的靈活運用,使得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興趣盎然。在理解詞、理解課文的同時也感受到課文文字中所表現(xiàn)的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贊美。學生在理解課文時,心靈被課文優(yōu)美的言語深深地打動。這樣的教學,把對學生心靈的培育與對學生言語能力的培養(yǎng)統(tǒng)一在一個過程之中。
4.句式練習
句式練習具有培養(yǎng)語感和進行語言訓練的雙重功效。在教學《豐碑》第一、二自然段時,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內(nèi)容,體會感情。如課文中寫道:“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huán)境和(殘酷)的戰(zhàn)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可在學生初讀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填空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紅軍面臨的環(huán)境壞到了極點,與敵人斗爭你死我活十分殘酷,還可能遇到生活、行路、敵人突然襲擊等方面的意想不到的重重困難,從而感悟到紅軍行軍途中面臨千難萬險,朗讀這段話時應該帶著對紅軍無限敬仰的感情去讀。
總之,語感的培養(yǎng)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語文教學具有重朗讀、重形象、重生活的特點,為激活并訓練學生的語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nèi)涵,增強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