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圍繞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分米、毫米”課例,從巧妙追問的角度,論述如何激活思維、發(fā)散思維、凸顯思維、提升思維,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品質.
[關鍵詞] 巧妙追問;激活思維;發(fā)散思維;凸顯思維;提升思維
課堂提問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但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預設與生成同樣重要. 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學生的回答和老師的預設存在一定的距離,有效的追問能夠對上一次的提問進行延伸、拓展、補充、深化,能夠促進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遠. 現(xiàn)結合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分米、毫米”一課談談筆者的教學體會.
在知識的銜接點巧妙追問——激活思維
數(shù)學知識具有非常強的系統(tǒng)性與邏輯性,大部分新的知識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結構,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guī)律等方面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 而高質量的課堂追問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即能讓學生“觸景生思”.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米、毫米”時,學生已經有了長度單位米、厘米的經驗,并能夠對用厘米和米作單位的物體長度作出判斷,那怎樣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巧妙追問,并導入到新授的教學內容上呢?
片斷一:喚醒舊知,激活經驗
1. 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剛剛進行了升旗儀式,馬小虎把它記了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好不好?
(今天星期一,升旗了,在國歌聲中旗手們把五星紅旗升到了15厘米高的旗桿上……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回教室,準備上第一節(jié)數(shù)學課. 值日生趕緊把長4厘米的黑板擦干凈,還給周老師準備了幾只長約8米的粉筆)
師:你覺得有不妥的地方嗎?
生1:15厘米的旗桿也太矮了吧?
師(追問):那你覺得應該是怎樣的呢?
生:15米.
師(追問):還有要說的嗎?(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生2:4厘米的黑板改成4米的黑板,8米的粉筆應該改成8厘米.
師:你們說呢?(生:同意)
……
2. 引出概念
師評價:真不錯,小馬虎的錯誤很快就被你們發(fā)現(xiàn)了,相信你們做題時不會像他這樣馬虎,想不想來幾題試試?
出示:填出合適的長度單位.
教學樓高20( ),方方的身高是130( );
1盒牛奶高8( ),再配上一根長1( )的吸管.
師:誰來答?
生:樓房高20米,方方的身高是130厘米;一盒牛奶高8厘米,吸管長1厘米.
師(追問):1厘米有多長,你能用手比劃一下嗎?
生2:不對,不對,吸管都掉牛奶里去了.
師(追問):難道是1米?(生想了想,一致認為1米也太長了)
生3:老師,是1分米.
師:哦?看來今天我們得研究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板書:分米)
在上述的教學中,我不是直接呈現(xiàn)新知內容,而是借助升旗儀式的問題情境,通過不斷地追問,喚醒了學生對舊知——米、厘米的認識經驗. 給吸管選出合適的長度單位時,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不斷地追問使學生經歷對已知長度單位的選擇到否定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就是在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知識和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不協(xié)調”,通過立障設疑、創(chuàng)設“不平衡”,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從而引導他們挖掘出新的長度單位“分米”. 可見,高質量的課堂追問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培養(yǎng)積極探索的精神.
在知識的重難點巧妙追問——發(fā)散思維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當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深入追問為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探索性、挑戰(zhàn)性的問題,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這也是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片斷二:探索實踐,認識分米
1. 明確關系
師:1分米多長呢?測量一下老師給同學們準備的吸管. (明確:1分米就是10厘米)
師:在你的尺子上還能找到1分米的長度嗎?
生1:從刻度0-10.
生2:從刻度2-12.
生3:從刻度5-15.
……
師(追問):聽他們剛才的回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交流)
生:不管從哪兒起,只要滿10厘米就是1分米.
……
2. 溝通關系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米和分米又有什么關系呢?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
討論(可以借助米尺)、交流匯報:1米=10分米.
師(追問):你是怎么想的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生: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個10厘米,所以 1米=10分米.
師:同桌合作,在米尺上1分米1分米地數(shù),再次體會1米=10分米.
在講解1分米就是10厘米時,不是讓學生簡單地接受,而是通過不斷的追問,在尺上從哪到哪可以表示1分米的距離,引導學生了解只要滿10厘米就是1分米,真切感受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對于米和分米之間的關系,同樣深入追問,直逼問題的關鍵,讓學生探索出知識點后,通過追問“你是怎么想的”引領學生表述思考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在整個教學實踐中,對教學重、難點處的追問內容做到精準,才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索,發(fā)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水到渠成,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在知識的生成點巧妙追問——凸顯思維
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疑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目的是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想和思維的遷移,使學生的思維清晰化、明朗化. 當數(shù)學問題層層推進時,有助于學生思考的深入,找到知識新的生長點. 學生會在問題的引領下積極思考、自主探究,獲得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參與更多的數(shù)學思考活動,從而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
片斷三主動探究,認識毫米
1. 過渡引入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三個長度單位,除了它們以外,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嗎?
生1:千米.
生2:公里.
生3:光年.
生4:毫米.
師:看來,同學們知道的還挺多.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重點研究毫米這個長度單位.
師(追問):關于毫米,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毫米有多長?
生: 1厘米等于幾毫米?
……
師:看,尺子中有好多的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就是1毫米.
2. 理清關系
師(追問):數(shù)一數(shù),1厘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小格呢?你能從中知道什么?
匯報:1厘米=10毫米.
3. 感知毫米
師:看,磁卡、1分硬幣和10張紙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師: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住其中一樣物品,另一只手慢慢地抽出物品,你對1毫米這個新朋友有什么感覺?
生:小、短……
師:但是我們不能小看它,工人師傅加工零件、科學家設計圖紙,都不能有絲毫的誤差.
師(追問):那么小的單位,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想法與同桌說一說.
匯報:米粒的寬、螞蟻的長、數(shù)學書的厚度等.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喚醒其已有經驗,帶著疑問走進新的知識生長點,激發(fā)學生探尋毫米的相關知識.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通過再次追問,相信并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毫米,在交流中歸納新知,充分感受1毫米的特征,學生學得輕松、快樂. 可見,有效的追問可以讓學生在探究新知中不僅對知識的理解水到渠成,又感悟到數(shù)學學習的魅力.
在知識的規(guī)律處深入追問——提升思維
在知識的規(guī)律處深入追問,可以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有利于學生總結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數(shù)學規(guī)律,提升學生思維.
片段四:深入追問
師: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哪兩個新朋友?
學生:分米和毫米.
師(追問):那現(xiàn)在一共學習了哪幾個長度單位?
師:(再次追問)你能根據(jù)4個長度單位說說它們之間的關系嗎?
生1: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生2:或者可以說,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10分米=1米.
生3:1米=1000毫米
……
師評價:孩子們真了不起,能夠對這幾個長度單位進行很好的梳理,那我們看看,剛才小朋友們回答得對嗎?(出示四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圖,一起說一說)
針對本節(jié)課所學的內容,我并沒有停留在新授的兩個長度單位知識的教學上,而是通過追問,讓學生溝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十進制關系,使學生對已學的所有長度單位有一個更深入的思考,使得它們之間的關系更加明晰. 當然,如果我們在學完新知后就進行簡單的小結也未嘗不可,但這樣就不會聽到孩子們后來的精彩回答. 可見,課堂的有效追問,能夠再次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其深入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展現(xiàn)靈動課堂,使課堂教學泛起更多的漣漪.
追問是一種技巧,實際教學中的追問有別于簡單的提問,它更關注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 追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它集中展示了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和教學機智. 愿我們的課堂能夠更多地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數(shù)學思考,使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意識和思維能力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