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莫懷戚的《散步》選取的素材是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卻于不經意間道出中年人在生命延續(xù)和傳統(tǒng)文化傳承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涉及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以及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等。如今的孩子被過度溺愛,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淡化親情回報、缺乏社會責任感。教育,不只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當今的語文教育應該承擔德育責任。因此,要讓學生在學習《散步》的過程中悟真情、懂真愛,并發(fā)揚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
關鍵詞: 《散步》 情感教育 道德教育
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溫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jié)也往往浸潤著濃厚而深沉的情感。走進莫懷戚的散文《散步》,走進田園牧歌式的情境,我的心湖似投進一顆石子,剎那間泛起圈圈美麗的漣漪;我的胸膛如火星落入干柴,頓時燃起熊熊的烈焰。我感到我的心正隨著那一行行文字而不住地震顫,我的心靈世界已被深深地震撼。
這篇散文寫祖孫三代在一起散步的情景,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精神,表現出中年一代對生活的使命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作者莫懷戚并沒有把家庭生活鋪開來寫,只選取了“散步”這生活的一角,只幾個細節(jié)就體現了厚重的情感,這是一種以小見大、尺水興波的寫法。文章不長,卻寫得情趣盎然,很有波瀾。
一、生活點滴見真愛
時值初春,陽光明媚,萬物復蘇,正是出門踏青的好時節(jié),“散步”這一日常生活活動于是由兒子提上了議事日程,母親起初不肯,原因很簡單,理由也很充分,“老了,身體又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兒子心領神會,“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我們能從那平凡又樸實的文字里讀出作者的情懷與良苦用心:您看,春天來了,空氣新鮮,景致又好,散散步對您的身體大有裨益,走吧。“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了。兒子成功地說服母親,得益于“我”對母親的了解,“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聽她的話一樣”??梢?,暮年的母親對正值中年的兒子感情上的依賴,生活上的信任也由來已久。
散步途中,奶奶與孫子為走大路還是小路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倍谶@抉擇兩難的當兒,我做出選擇——決定委屈兒子,聽母親的,但母親卻又要依著小孫子,于是“我背起母親,妻子背兒子”,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矛盾得到了完滿的解決。這里有母親的不堅持,不固執(zhí),聽從兒子;也有孩子不哭不鬧,聰明可愛,不“小皇帝”氣,更重要的是妻子的溫良、賢淑與順從,這絕不是臨場作秀,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作者寫道:“我和母親走在前面,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边@個細節(jié)表現了妻子的細心、周到、體貼,善解人意。她一言未發(fā)卻故意放慢速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怕婆婆有個閃失什么的,這是一種習慣性的自覺行為。所以有了矛盾,在尊老還是愛幼的問題上,妻子相信丈夫的選擇,也就變得順理成章。母慈子孝,子孝兒乖,夫唱婦隨。當“我”決定走大路時,對困難的自覺分擔無可挑剔,“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崩先嗽陉P鍵時候的謙讓、慈愛溢于言表,令人敬仰。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一種美德,“我”是一位稱職的孝子,年邁的母親已進入生命的倒計時,對她來說,最好的孝順就是用母親喜歡的方式去愛她,讓母親在晚年活動筋骨時享受天倫之樂。我們今天的家庭結構有人喻其為“金字塔”形,孩子便是這寶塔尖兒,作者的兒子卻不在塔尖上,他接過父母的孝心接力棒,懂得孝順奶奶,愛爸爸,聽媽媽的話,這是父母平時言傳身教的結果。晚輩孝敬長輩,長輩愛護晚輩,互敬互愛,其樂融融,和睦得令人嫉妒。
文章最后寫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薄拔摇倍紫聛?,妻也蹲下來,蹲下去的是身子,蹲出的卻是一顆為人子為人母的心,有了這顆心,老的小的,都在背上了,夫妻二人,風雨同舟,攜手并肩,挑起了這個世界的兩頭。人在中年,肩負了承前啟后的責任,對生活有著高度的使命感,譜寫了人間最真最美的樂曲,這也是人間最壯美的畫面,正是這樣一幅幅平常而不平凡的畫面扮靚了這個美好的世界。
二、課堂探究悟真情
這是一次真實的散步,敘的是真事,寫的是真人,抒的是真情,繪的是真景,較之純粹的虛構更有生活的實感,切實為開展課堂探究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如今,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正推崇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探究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文明的生活方式,促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正確的人生觀與積極的人文價值觀是語文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而填鴨式的硬性灌輸,不僅很難讓學生走進課文情境,也很難得到情感的熏陶與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從這一層面說,莫懷戚的《散步》便是開展課堂探究活動,達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最佳文本。
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首先認識到文章中“我”的行為與觀點,表明“我”的行為與追求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式的,它代表了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生活目標。其具體標準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獨處能“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相交要“仁、義、禮、智、信”,理想的社會為“天下大同”??鬃釉凇墩撟C·先進》中表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暮春天氣,穿上春裝,約上五、六個朋友,帶六、七個隨身童子,去沂水沖洗,上舞雩臺臨風披涼,然后邊詠邊唱,踏上歸途。簡言之,儒家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講究家庭生活和諧,以孝為先,信奉“天下為公”。這些有益的文化內容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的。
在具體操作時,我是這樣來設計探究過程的:
首先,感知文本,讀出真情。
《散步》的語言富有濃重的情味,文中的景物描寫也充滿生機。我設計了讓學生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自由而充滿感情的朗讀,把握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真摯情感,從而初步領會文章的主旨。
其次,立足文本,領悟真情。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閱讀的目的在于加深積淀,學會表達。我首先嘗試讓學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用不同的表述介紹文中的人物,如祖孫三代人——中年人,老年人,幼兒;慈祥的奶奶,孝順的兒子,天真可愛的孫子等;提煉出:中年——成熟的生命,幼兒——幼小的生命,老人——衰老的生命。其次,通過師生互動,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紹課文的內容。如:三代人之間深深的愛;中年人的責任感;親情、真情、責任感、使命感;一曲尊老愛幼的頌歌;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搖籃,等等。順勢將探究得出的結論板書出來:成熟的生命→人生的一種責任感。再次,讓學生與作者交流對話,體悟作者的情感,接受情感熏陶、漸染,并列舉出自己生活中的此類場景,譬如:過生日、走親戚、逛商店、看電視等生活細節(jié)都體現了家人之間濃濃的親情,凸顯了生活之美,于是我適時地引領學生展開討論:在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像莫懷戚的兒子那樣做到尊敬長輩、孝敬父母了?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個性氣質不一樣,所表現出的道德觀念也千差萬別,因此不可唱高調,強求一致,而應鼓勵學生對所經歷的生活、對內心所涌動的情感作真實的富有個性的表達。這時,學生就能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甚至積極主動去發(fā)現。最后,引導學生從文中眼尋找“美點”談感受,例如最后一段:“……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就是一處很好的探究點,這句話通常作釋為:①世界上所有的家庭都是由這種承繼性的三代組成的,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世界的縮影。②作品中“我”的全部責任在于既要贍養(yǎng)老人又要撫養(yǎng)兒女,整個世界就在這種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美德中延續(xù)下去。當然,學生也有許多疑問,但都是可以通過介紹儒家文化中的理想大同社會,讓學生思考這種現象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并達成共識:文中的“散步”與古人的交流形式雖不是完全一樣,本質上卻是相通的。文中的“我”也是一個知足常樂、心態(tài)健康、尊老愛幼、行事明智、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君子形象。
最后,超越文本,體驗真情。
探究到此,我并沒有因此而感到滿足,又趁熱打鐵,將學生被打開的思路與當前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相鏈接。設計一道仿寫題讓學生明白“愛是什么”,令人欣慰的是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認識到了自身的問題并寫出了令人感動的真心話,如愛是媽媽腰酸背疼的時候,我?guī)蛬寢屒们帽常粣凼前职挚诟傻臅r候,我倒水給他喝;愛是小弟弟迷路的時候,我送他回家;愛是爸爸捉來一條魚,我把它放掉了。孩子知道了愛其實就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三、和諧社會需要真愛
當前社會,科技不斷進步,社會日趨穩(wěn)定,政治更加清明,經濟日益繁榮,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仍不乏盲目追求無限財富的物欲者,他們常懷戚戚之心,不停地攀比,不斷地斂財,不思奉獻,專為索取,甚至不惜為財鋌而走險。他們可以為財忘其德,為財忘其身。這類人之所以這樣,主要原因在于沒有養(yǎng)成有益的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東方文化價值觀。筆者認為,《散步》及引申出來的悠久的文化歷史正可以為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奠定良好的基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憔琵g,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碑敼爬系耐粼俅位仨懺谡n堂,我深受震撼,“申之以孝悌之義”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家庭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美好而崇高的社會理想,在越來越完善的社會制度下,越來越美滿的家國氛圍中,家庭的教育越顯得重要,父母的陪伴尤其關鍵,關愛“空巢老人”,關心“問題少年”,呵護“留守兒童”,與長輩們嘮嘮嗑,和孩子們聊聊天,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讓我們的家庭更溫馨,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作為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關注如何從教學的實際入手,通過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優(yōu)勢,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將傳授語文知識與培養(yǎng)中小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為我國的長期發(fā)展和社會和諧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
四、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在加強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中發(fā)揮語文教學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雖然具有知識體系完備的優(yōu)點,但由于知識過于抽象,教學時容易使知識流于空洞教條,脫離多數中小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利于學生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自覺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而“道德品性的個體生成又是在一定的價值情境或價值影響中完成的”[1],語文教學正好可以提供這樣的情景和影響,彌補這一缺憾。
在這方面,本文可以作為一個典范。文章取材于作者的真實生活,以一家三代人散步這樣看似尋常的小事為切入點,以一個普通父親的口吻講述一段溫馨的往事,通過奶奶和孩子的小小矛盾沖突及其緩和表達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通過奶奶和父親、母親和兒子這兩對母子間的“愛”表達中國家文化中寶貴的“孝”。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不是在祖孫三代人一起的家庭散步中,可能這不會成為沖突。試想如果是只有“我”和母親兩個人一起散步,抑或是“我”和兒子兩個人一起散步,那么“我”肯定會順從母親或者兒子的意思,因為這正是“我”對他們表達愛的一種方式。但正是母親、“我”和妻子、兒子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情景的設置,使得這種“孝”和“愛”,學生能夠看得見、感受得到。文章的人物是奶奶、爸爸、媽媽和兒子,學生通過對文章的感知和老師的引導,結合自己與家人散步或者逛街等活動的經歷,就會將自己與文中孩子的角色融為一體,理解其中寶貴的“愛”。在文章提供的情景下,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學生看似只是懂得了生活中一個簡單的道理,其實是一次有益的道德教育,德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開宗明義地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迄今為止以國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門的名義,用清晰而肯定的語言給中小學語文課程做出的最恰當的定義?!盵2]人文性的要求即是語文教育必須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一個重要任務來完成。
對于中小學教育來說,德育更是一向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被擺在重要位置。編進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都滲入了對美好人性的贊頌,文章本身就形成了各種人性化的情景。它們或正面歌頌、或從側面和小事入手,通過文字的敘述表達主流的價值觀。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良好材料,同時背負著對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責任,中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將德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通過切合實際的文章和語文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接受到情感教育、精神教育、審美教育等,感知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擁有對事物的基本看法。學生在感動和陶醉中受到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同時對道德的教育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中小學生正是在對諸如本文的語文教學中接受著仁愛、修身、孝敬、誠信、勤儉、謙虛等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這使他們能夠接受并傳承偉大的中華文化。正如文中祖母、父母親和孩子這祖孫三代人的情感傳承一樣,美好的情感從母親傳向“我”,再傳向兒子,一代一代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9.
[2]朱紹禹.中學語文教材概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