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挫折教育
1.1挖掘語文作品中所蘊藏的哲理實施挫折教育。中國古代的很多文學作品中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教師深刻挖掘出來對學生進行教育,會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例如,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在游褒禪山的過程中悟出世界上奇?zhèn)?、壯觀的景點都是經(jīng)歷過一番艱難險阻才能到達的,所以一般人難以到達,必須是志氣高遠的人才能達到。而王安石做官做到參知政事,期間幾經(jīng)宦海浮沉,在離任回家的過程中路過褒禪山,此時他正處于人生的低谷,但是仍然注重“志”,由此可見王安石已經(jīng)達到了非常高的思想境界。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可以借助這些詞句和作者的背景和經(jīng)歷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悟出其中蘊含的真理,體會到人生是一個充滿曲折的過程,經(jīng)歷挫折,體會挫折所帶來的內(nèi)心體驗。
1.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互動。在課堂教學中,互動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很多教師都深有體會。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講解、授課,學生只負責記錄和聽講,那么課堂氣氛就容易變得沉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會高。但是語文作為一門學習語言的課程,教師如果能夠發(fā)揮好語言課程的優(yōu)勢,與學生進行適時、適當?shù)臏贤ǎ谡n堂上多讓學生進行合作和討論,學生就會獲取更多新的認識,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在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運用曾經(jīng)學習的語文語言和所積累的經(jīng)驗知識,對某一文章或者某一句話進行互動和討論。學生對于挫折困難這一問題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有的學生具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性格特點,在面臨挫折時能夠做到“烏蒙磅礴走泥丸”;而又同學則不堪挫折壓力,在困難面前萎靡不振,從此失去前進的信心。讓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良性互動,學生可以訴說心中的不快,交流彼此的認識,宣泄心中郁結(jié)的情緒,由此也就能夠發(fā)揮改變學生認識和宣泄學生情感的雙向功效。學生在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好“把關(guān)人”的作用,實時注意學生的動態(tài),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闹笇Ш忘c播。另外,可以借助給學生布置作文及周記進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并且時刻關(guān)注學生在行文過程中所流露出的情緒,看學生有沒有什么異樣的變化,及時對學生進行輔導。
2.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階段的學生情感豐富,當他們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一致時,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反之,他們對教師的教學便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教學效果就會差得多。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明確情感教育的地位,探索對高中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發(fā)揮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情感教育的迫切性也是由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噴涌結(jié)晶。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引導出文章中宣泄奔騰著的感情激流,和學生一起體會字里行間跳動的感情脈搏,想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見,情感教育是高中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那么,怎樣進行情感教育呢?
2.1發(fā)揮情感的感染作用,以情動情。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別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以作者之情打動學生之情,發(fā)掘教材中蘊藏的思想感情。那怎樣發(fā)掘課文的思想感情?在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教師是客體,處于主導地位;學生是主體,處于主動地位。教師在備課、講課時,心靈必然受到震顫,動情于心,情感泛起波瀾,與作者一起或愛,或憎,或喜,或憂,或褒,或貶??傊?,教師要首先進入“角色”。
2.2創(chuàng)設引發(fā)情感的情境,營造氣氛。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是關(guān)鍵。如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其一,通過形象的感染,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比如,教《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時,我先提問:“馬克思的肖像后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一位同學回答說馬克思眼神睿智。我分析了“睿智”一詞的含義,概括介紹了馬克思一生的豐功偉績。面對革命導師的肖像,聯(lián)想其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所作的貢獻,同學們便會產(chǎn)生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課的教學就處在一種特殊氛圍之中,同學們既受到思想教育,又提高了語文能力。其二,通過吟誦朗讀激情。對于詩歌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學,采取這種方法能收到較好效果。其三,通過講述品析激情。對于小說之類的敘事作品,通過精湛的語言,著重再現(xiàn)形象,勾勒畫面,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受教。此外,創(chuàng)造情景,營造氛圍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易于進入教材的情感世界,以體味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特定情感。
3.美德教育
3.1勤儉誠實、樂于助人的教育。語文教材中,表現(xiàn)這方面美德的內(nèi)容不少,如《我的母親》中的母親,她的勤儉誠實、樂于助人、熱情好客、軟而硬的性格等深深影響著老舍,正如文末所寫:“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yǎng)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蓖ㄟ^課文學習,學生充分認識到:人的品質(zhì)、性格、習慣受父母影響很大。
3.2互助互愛、關(guān)心他人、孝敬長輩的教育。關(guān)心他人,孝敬長輩,歷來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心他人、孝敬長輩的思想,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方面?!稁熣f》一文,韓愈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不重視師道的惡劣風氣。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教育學生充分認識到從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他們謙虛好學的學風。
3.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養(yǎng)的教育。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對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形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寶貴的遺產(chǎn),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語文教材中的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對中學生道德品質(zhì)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培養(yǎng)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更要發(fā)揚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烈、前輩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傳統(tǒng)和崇高品質(zhì),如《與妻書》《在哈金森工廠》《神五載人航天飛行新聞兩篇》等都是很好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