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轉型期人們思想價值觀念的變化,給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許多新的困難和新的挑戰(zhàn)。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即該學科教學具有理論抽象性、意識形態(tài)性及政治性等特點,而傳統的政治教育又過于形式化,教學方法保守拘謹,導致高校思政課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性及其現狀,闡述了案例分析法的概念等,論述了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 案例教學 高校思政課 實效性
高校政治教育,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是以人為教學對象的學科。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該學科教學具有理論抽象性、意識形態(tài)性及政治性等特點。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形式化趨向嚴重,教學方法保守拘謹,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思想更加活躍,其思想呈現多元化的現象也更加明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后,全世界范圍內的社會主義陷入了低谷,導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相對西方而言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為保證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穩(wěn)步發(fā)展,必須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
一、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
當代大學生由于自身素質和社會中的一些負面問題,出現了許多思想政治方面的問題,諸如: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缺失、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協作意識差,受市場經濟中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影響大。思想政治教育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方式,是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社會價值觀和正確意識形態(tài)的必要手段,也是個人參與社會實踐,融入社會生活的重要指導思想。作為時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作為國家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大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前提是滿足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高要求[1]。而在《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管理的有效結合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重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政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狀
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體制的改革,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價值取向,而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卻始終沒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顯得保守、落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經常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在高校教育中處于被動地位。目前,高校思政課的課程理論和實踐生活嚴重脫離。雖然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論性極強的學科,其教學內容具有抽象性及系統性,但是如果過于注重理論教育而忽視生活性和實踐性,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因此,個人的思想意識的變化是通過個人的實踐生活表述的,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于高校思政課缺乏針對性,再加上其理論性特點導致與生活實際脫節(jié),高校思想政治課明顯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導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存在實效不佳。
二、關于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法簡介
案例教學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前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于1870年首創(chuàng),后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推廣,并從美國迅速傳播到世界許多地方,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一種成功教育方法。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引入我國。作為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法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進行學習。案例教學一般要結合一定理論,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驗、觀點的碰撞達到啟示理論和啟迪思維的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編出來講道理的故事,又不是寫出來闡明事實的事例,而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于一定的事實而編寫的故事,它在用于課堂討論和分析之后會使學生有所收獲,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法對于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人文學科,是以人為教學對象的學科,具有理論抽象性、意識形態(tài)性及政治性等特點。對于這一特點,馬克思曾經提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顯示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發(fā)展[2]。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課理論聯系實際,從實際出發(f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將知識理論灌輸在實際生活實例中。案例教學法正是結合一定理論,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驗、觀點的碰撞達到啟示理論和啟迪思維的目的的教學方法,非常適用于高校思政課。
案例教學法在理論上與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相適應,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高其分析問題和提煉信息的能力。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正確運用案例教學法,針對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將課程上的理論與實際的案例信息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案例中獲取更為直觀的知識,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并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傊?,案例教學法是提高高校思政課堂教學效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3]。
三、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中的運用
(一)制訂明確的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學對象、明確的教學目的、具體追求的教學效果和對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及其控制。在高校思政課中運用案例教學,主要目的不僅僅在于傳授政治思想理論知識,還在于通過動員學生的參與熱情,喚起潛藏在學生身上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及其能力。明確的教學計劃不僅要考慮案例課的過程控制,還要考慮整個教學計劃的進度特別是其中案例部分的安排及其效果,要注意案例部分和理論部分、實踐部分的平衡。
(二)選擇合適的案例
要做好高校思政課的案例教學,就必須選擇適合的案例。所有的案例是為一定的教學目的編寫的,選擇案例一定要考慮案例編寫者的著眼點。同時,案例教學的目標是啟發(fā)學生對現實的政治問題的思考、爭論和進一步探索,基于問題和探索問題是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特點[4]。因此,選擇的教學案例要結合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兼具綜合性和實踐性,同時富涵鮮明、強烈和錯綜復雜的問題意識,能充分引發(fā)學生的爭論與思考。
(三)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
對案例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能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完全釋放,是案例教的的特色所在,也是其終極目標。因此,在高校思政課的案例教學中,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其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根據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幫助學生從對案例的認識與思考過渡到對案例后的本質知識的思考。老師要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地討論,并樂于表述自己的觀點。
(四)課程的總結與評價
對課程的總結與評述是案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老師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公正而客觀的評論,并對自己的教學成果進行總結。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重視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并將理論學習滲透在案例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其精神實質卻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實踐和進步大有裨益。在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教學宗旨的背景下,在以思想政治素質作為新時代人才主要評價標準的當代,創(chuàng)新性的大學生思政治課教學方法是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yǎng)方式,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能夠為大學生的未來,為社會發(fā)展的未來提供思想依據的良好支撐。
參考文獻:
[1]張新旭.思想政治課教學案例的應用[J].職業(yè)教育,2011(6):78-79.
[2]李鉞.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中案例教學法效果淺談[J].今日科苑,2008(12):67-68.
[3]蒲杰.思想品德課如何開展案例教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12):125-126.
[4]周庠聰.略論參與式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教學中的作用[J].高校論壇,2006(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