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生物學科知識結構的基礎,是學習生物知識的基石。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概念教學是生物教學活動的第一步,概念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生物教學質量的好壞。當學生有了正確、清晰的生物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能。同時,概念又是思維形式之一,也是判斷和推理的起點,所以概念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是教學大綱的基本能力要求,但是近年高考試卷的分析表明:基本概念不清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說明關于概念的教學活動還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亟待提高。因此加強概念教學是強化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
概念教學主要在課堂,提高概念教學有效性,關鍵是將概念有機地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能區(qū)分相似概念,能歸納相關概念,并最終建立起自己的概念體系。經過多年來的整理、摸索和不斷改進,我認為下面幾種方法對學生理解概念、把握概念間的聯(lián)系,并形成知識網(wǎng)絡結構等有很大的幫助。
一、運用生活實例,構建生物科學概念
概念既然是事物本質特征的抽象概括,當然理解起來就會有一定的難度。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善于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舉出學生所熟悉的具體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體的實例聯(lián)系起來,逐步引入概念。在學生通過實例獲得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后,再及時引導他們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學概念。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每當教到“染色體組”這一概念時,我就頗為頭疼,盡管講了幾遍,學生仍是霧里看花,不知所云,即便學力好的同學,也只是略知一、二,不能從深處理解。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經過幾次思考,我從失敗中總結教訓,決定通過讓學生看得見的具體的生活實例構建這一概念。首先我就地取材,從粉筆盒中取出紅、綠、黃長短不一的三種顏色粉筆各兩支,(同一種顏色的兩支粉筆長短一致)將學生分成兩組,每組紅、綠、黃各一支,這樣一種分法,所形成的一個組,就相當于一個細胞中的染色體組。這種教學既直觀又具體?!叭旧w組”這一抽象概念就被具體化了,更重要的是:“染色體組”具有的兩個特點(①組內無同源染色體,形狀、大小各不相同;②攜帶本物種全套的遺傳信息)學生也容易理解,一組紅、綠、黃各一支粉筆中,形狀、大小、顏色各不相同,這相當于一個染色體組同內無同源染色體,這一組粉筆中,包括了各種顏色,這又相當于一組染色體攜帶本物種全套的遺傳信息。講到這里,如果再做些相關的配套練習,理解概念就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分析概念的構成要素,解剖概念
一個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幾個要素構成的,引導學生找出概念的要素,從而理解、掌握概念。怎樣準確找出概念的要素呢?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有些詞語反映了事物最本質的特征。
例如:“環(huán)境容納量”的概念——在環(huán)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shù)量,其中有三大要素:環(huán)境條件不受破壞、一定空間、種群的最大數(shù)量。并通過問題:“如果環(huán)境遭到破壞了,這個種群的K值變不變呢?”進一步鞏固這個概念,使學生容易掌握并理解環(huán)境容納量的概念。再如:“相對性狀”的構成要素有三個:一種生物、同一性狀、不同表現(xiàn)類型。這些概念中的要素缺少一個都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概念,此法適合于大多數(shù)概念教學。
三、改變陳述概念的模式,解讀概念
嚴格地講,生物學中所給出的概念的定義都是十分嚴謹?shù)?,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些概念語句精煉,表達含蓄,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如果在不影響整體意思的情況下,我們換用一種表達方式,可能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
例如“單倍體”這一概念的教學讓我十分揪心,教材上是這樣定義的: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shù)的生物個體,稱為單倍體。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如果將這一概念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教學時就一定會冷場,學生無法理解,教師一遍又一遍地講解,只能讓概念越來越糊,最后連自己都不明白。對此,我變通了方法,傳授這一概念,課堂上這樣給出“單倍體”的概念:由配子直接發(fā)育構成的個體,不論配子中含有幾個染色體組,都稱為單倍體。變通之后的這一概念,變抽象為具體,說出了單倍體的來源、特點,學生理解起來非常簡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對“多倍體”概念的理解,便于后續(xù)學習。
四、展開對比,區(qū)分易混淆的概念
在生物學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詞、術語和概念,學生往往存在模糊不清的印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將這些易混淆的生物學名詞術語加以比較、區(qū)分,以期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提高解題技能。為了搞好概念教學,提高學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對一些相近或關系密切的概念,可把它們的各種屬性,尤其是關鍵屬性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確這些概念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從而將它們科學有效地區(qū)分,使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更清晰。
例如:細胞分裂與細胞分化,在進行這一組概念教學時,可從它們發(fā)生的部位、結果、意義等方面進行比較:細胞分裂發(fā)生在生物體生長旺盛的部位,(如根尖、莖尖、形成層)分裂的結果是細胞的數(shù)量增多,它是細胞增殖、分化、組織和器官形成的基礎;而細胞分化是在細胞分裂的基礎上的進一步行為,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分化的結果是增加細胞的類型,而不會使數(shù)量增多。再如:生長素與生長激素,在進行這一組概念教學時,可從它們產生的部位、化學本質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進行比較:生長激素是由動物的腦垂體前葉分泌的一種動物激素,其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具有促進生長,主要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和骨的生長的作用;生長素是由植物體的特定部位(如葉原基、嫩葉、莖尖和發(fā)育著的種子等)產生的一種植物激素,其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具有促進和抑制植物生長的雙重作用,從而使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一目了然。
在生物教學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概念都屬于這種情況,如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反射和應激性;原生質層與原生質體;染色體與染色質;赤道板和細胞板;先天性疾病和遺傳病,等等,均可用對比法進行學習、鞏固,加深理解。
高中生物概念很多,在教學中占有較大比重,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要因情、因境采用不同策略,使學生輕松、高效地理解、接受并靈活應用這些基本概念。當然,除了課堂上教師正確引導、講解之外,學生還需通過記憶、反復練習,增加實踐的機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進而建立科學的生物學體系,為學好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