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我國近幾年口譯教學取得的顯著成果為出發(fā)點,通過對口譯教學和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目標、教材和師資技能的差異進行比較,得出我們要從口譯教學中吸取一些理論和實踐經驗,找到一種適合符合中國國情的英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 口譯教學 大學英語教學 啟示
1.引言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高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國際貿易的急速出現(xiàn),各國為了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急需一大批合格的英語人才,就這樣出現(xiàn)了專門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口譯人員。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和研究,向我們展示了,當前大學英語的弊端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地滲透一些實用性、技能性比較強的知識,來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去適應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英語市場。劉風杰指出,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重應試、輕素質,重形式、輕文化導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重閱讀、輕口語、寫作和翻譯教學。當前這種太應試化的教育必然導致一個結果,讓英語變成中國式的“文言文”,大家只會背誦,而不會運用。
我們了解到“口譯課是一門集理論技巧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于一身的專業(yè)技能課”,它確實需要通過背誦去積累一些東西,也就是通過這么一個過程去儲備知識,以方便語言的靈活使用。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雖然不需要有專業(yè)口譯課那么高的要求,但是只要把一些教學活動結合相關的知識實踐出來,在情景中學習,在變化中學習,在過程中學習,“啞巴式”英語這種現(xiàn)象就不會出現(xiàn)。
2.口譯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的差異
2.1培養(yǎng)目標的差異
口譯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口譯技能。它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傳授口譯理論知識;二是幫助掌握口譯技巧YL25Gh4yWVycxBRP2HEwsQ==。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堂訓練方法也主要以實踐為主。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國家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強調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翻譯能力。
從培養(yǎng)目標來看,二者都旨在培養(yǎng)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兩者就一定有能相互借鑒的地方。一般看來,口譯學成后都能很順利地跟英語本土語者溝通和交流,而經過大學四年的英語學習,一般人在面對外國人時,都會羞于開口或者說出一些讓外國人也很難理解的句子來,這種情況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
2.2教材的差異
目前市場上能夠找到的口譯教材大致可分為兩類:以語言訓練為主線的傳統(tǒng)語言學派教材和以主題為特點的各項交際能力綜合訓練教材。前者強調語言的特點,后者以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要目標,而且口譯教學中選擇的材料大多是真實的,可以利用各種會議口譯材料。為了豐富教材內容,教師還會根據(jù)內容自編一些講義和練習,這就讓口譯教材增加了很多元素,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讓學生有興趣進行自主的學習和研究。
2.3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差異
我們已經了解到,口譯教學是一門集理論技巧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于一身的專業(yè)技能課,它的教學原則應以技能訓練為主,語言訓練為輔。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重視語言基礎,強調閱讀,尤其是閱讀具有“趣味性、知識性、可思性”的“百讀不厭、經久不衰”的作品,“重視教材的育人功效”,偏重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輕視甚至反對專業(yè)英語教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自然而然地把單詞和句子的理解翻譯作為一堂課的主要任務,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結果是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yǎng)。這就導致了“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現(xiàn)象在當下比較普遍,我國大學生的英語能力始終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3.口譯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大學英語課程是全國高校修讀人數(shù)最多大學所有課程中跨時最長、課時最多的一門基礎課。同樣是英語教學,只是因為少部分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不一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差異就這么明顯,我們不能不說,后天學習對學生的影響真的很大。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大學英語發(fā)展的道路,在以下幾個方面尋求自身的改變。
3.1教學目的
張正東在《敢問路在何方》一文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們可以根據(jù)國家發(fā)展對不同層次英語人才的需求,去確定開設范圍和要求,如為各級學校英語教學制訂多層次的語言目的”,“不搞盲目發(fā)展也不推行統(tǒng)一的要求和活動規(guī)格。學生學習英語的追求、潛能等多種多樣,我們可以提出學與不學、多學與少學、快學與慢學的諸種可能,任其選擇”??谧g教學作為與大學英語教學平行前進的一部分,用自己的課堂實踐向我們證實了其可行性,那我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不是可以多學習一些它的實踐性與技能性,以語言為主,技能為輔,讓學生多學會一些技巧與方法呢?相信他們也能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英語學習之路。
3.2教材
著名心理學家卡洛爾曾指出:成功的教學是一個函數(shù),取決于5個變量: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的有效性;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愿意并且能夠花在學習上的時間、精力等,可見教學內容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诳谧g教材對學生的興趣及自主學習方面的影響,在大學英語教材的選擇上,我們應該尊重學生對知識的選擇,而不是硬性地替他們安排某必修或選修的教材。
3.3教學方法
筆者就所任教的班級做了關于影響學生英語水平主要因素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7.4%的學生認為是英語基礎差;46.4%的學生認為是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另外16.2%的學生則認為是環(huán)境因素所造成的??梢姡倪M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學生整體英語水平的前提條件。通過對口譯教學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在口譯課堂上學生都是時刻隨著老師的教學內容在思考問題和進行辯論的,他們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吸收和發(fā)現(xiàn)了新的知識,這樣一種積極的引導方法,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讓他們獲得了學習后的滿足感,這種“滾雪球”式的良性循環(huán)會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4.結語
據(jù)了解,英語教師工作負荷量過大,超出其他基礎學科教師的30%—50%。一些學校為了把課安排下去,學生大班上課,學習者水平參差不齊,因此能否在有限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的基礎上上好每一堂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大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道路上,眾多事實表明,只借鑒外國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口譯教學在近幾年的教學發(fā)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果,他們在不斷的改良和實踐中向我們證明了自己一些教學原則和方法的實用性。我們是不是應該借鑒口譯教學中鮮為人知的一些教學策略,讓大學英語教學更進一步,更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需要。鑒于筆者研究水平和知識的有限性,關于這方面的思考還有待研究,這些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能解決的問題,還是有一定的實踐性的,因為我們擁有一樣的目標,即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把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傳播得更遠。
參考文獻:
[1]桂清揚.中國外語學習的未來[J].外語電化教學,2003.3.
[2]劉成,談玉光.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
[3]戴煒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座談會紀要[J].外國語,2003.3.
[4]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5]陳堅.大學英語教材的現(xiàn)狀與改革——第五代教材研發(fā)構想——上海外國語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9.
(作者系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1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