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長期從事教育管理和教學工作。從教30多年中,為了研究學生學業(yè)落后的原因,他先后對2000多戶家庭的孩子的遺傳、日常生活條件、營養(yǎng)狀況和精神生活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撰寫了《難教學生》一書,可以說,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lián)對學業(yè)不良的研究具有奠基性貢獻的學者[1]。他的研究,對于我們當前的教育仍具有借鑒意義。
一、蘇霍姆林斯基對學業(yè)不良學生形成原因的分析
1.學生健康狀況不佳
蘇霍姆林斯基針對學業(yè)不良學生的身體和智力發(fā)展情況進行了科學考察,他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中所以有85%的人學業(yè)落后,知識貧乏,課堂作業(yè)和家庭作業(yè)不合格以及留級,主要原因就是健康狀況不佳,身體患有某種疾病或者有什么毛病”[2],而且這些毛病在學生活潑好動特點的掩蓋下往往不易被察覺。這些學生看上去很健康,氣色很好,但仔細研究他們的健康狀況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體內有某種潛伏的毛病。這種亞健康狀態(tài)使他們失去了較長時間進行腦力勞動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的腦力勞動乃至整個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健康。不經(jīng)常關心學生的體質和健康問題,就不能想象有成功的教育。
2.早期教育和所處環(huán)境不利
通過對學生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再加上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蘇霍姆林斯基發(fā)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變得難管、難教,學習成績差,學業(yè)跟不上,與學生的早期教育或所處的環(huán)境不良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孩子之所以變得難教,變得學習困難,是因為“他在童年時期沒有從周圍人那里得到對他的發(fā)展來說是應當?shù)玫降臇|西”[2]。
他通過舉例說明了那些在童年早期被野獸掠走的獸養(yǎng)學生,若干年后雖然被救回到人類社會,卻沒有一個能被教育成完全合格的人。這些野孩的事例無可爭辯地說明,人的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教育的關鍵期,錯過了這一關鍵期,將很難對其進行教育。同樣道理,在人類社會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在他們的“關鍵期”受到豐富的、健康的、和諧的社會生活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的筆下不乏這樣的例子,好多學業(yè)不良學生正是由于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期,家庭中缺乏應有的智力氣氛造成的。如有些學生家庭的智力生活極其貧乏,母親的文化素養(yǎng)很低,與人交談時所使用的詞匯總共也不過三四百個;有些學生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張,經(jīng)常不斷的家庭沖突嚴重損害了學生幼小的心靈,使他們不敢與人交往,自然也就失去了探究外部世界的興趣;還有些學生智力發(fā)展緩慢的原因在于幼年時沒有受到完滿的母親教育造成的。
3.教師教育和教學工作差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力量和潛力是巨大的。一個孩子,只要在智力發(fā)展上沒有缺陷,就可以順利地獲得中等教育?!安患案窈土艏壃F(xiàn)象是教育教學工作差的后果?!盵2]這里,他從教師自身素質的角度談了學生學業(yè)不良的形成原因。
(1)教師的冷漠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分析教師的課堂教學發(fā)現(xiàn),如果教師本身對知識非常冷漠,上課時萎靡不振,那么教師的這種冷淡就會傳染給學生,使學生感到緊張、壓抑、郁悶,很難產生學習的愿望和興趣。反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精神飽滿、滿腔熱情,師生關系融洽,那么學生的緊張情緒就會緩和,學習動機和興趣也會得以激發(fā),教學效果也隨之提高。
(2)教師缺乏必要的教學技巧,導致學生思維與知識相分離
很多教師有這樣一種觀念,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對此,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實際上是錯誤的。這種教學方法導致了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真正地思考,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健康和智力發(fā)展。因為,通過死記硬背獲得的知識,不能成為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工具,反倒成了沉重的負擔,會給他們以后獲得知識帶來諸多困難。所以,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學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只被當成了填充知識的容器,他們只獲得了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沒有真正去思考。
(3)師生關系緊張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這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精神財富的交流”。[2]學生之所以成績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全在于師生之間形成的關系如何”[3]?!吧险n,這是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之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盵4]所以,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如果教師心目中沒有學生,不關心學生或者師生之間關系緊張、矛盾重重,學生對教師就會產生抵觸情緒而產生學業(yè)不良。
(4)教師沒有教會學生基本的學習技能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缺乏必要的學習技能,日后的學習落后將會不可避免,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指導。所以他曾告誡老師們,許多學生之所以成了后進生,主要是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不知道怎么去學習。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其次才是知識的傳授。
(5)教師沒能使學齡早期學生鞏固好基礎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中高年級的一些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考試不及格,是因為他們在低年級學習期間就沒有打好牢固的基礎知識。對此,他舉了一個形象鮮明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就像建造一幢樓房,但是根基卻沒有打牢,每天都有磚瓦掉落,房子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人們每天都在忙于修補。高年級的老師們就像建樓的建筑工,他們在建造樓房,而地基卻沒有打牢固,其結果必然是勞而無功。所以,他告誡老師們:對低年級學生,一定要打好他們的基礎知識。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通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不僅找到了學生學業(yè)不良的原因,同時,針對學生學業(yè)不良問題,也找到了解決學生學業(yè)不良問題的辦法,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二、蘇霍姆林斯基對學業(yè)不良學生的應對措施
1.及時了解、改善學生的身心狀況
蘇霍姆林斯基認識到,要預防學生的學業(yè)不良,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身心健康情況。在學生入學前的一年半,教師就應該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狀況、學生父母的體質和家庭氛圍。這樣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學生患有哪些疾病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父母親有哪些疾病有可能遺傳給了他們的孩子,孩子在家庭中與家人的關系是否融洽、友好,家庭關系是否和睦等。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和他們的家庭情況,還應關心他們并采取措施增強他們的體質。為確保學生的健康,蘇霍姆林斯基對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并一一記錄在案,針對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來增強他們的體質,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諸如改善飲食結構,讓學生跑步、打球、進行戶外活動等,以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除了掌握學生的身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還應了解學生的智力狀況和家庭的學習氛圍。教師應經(jīng)常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充分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在大自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通過這種途徑,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學生的智力狀況和潛能。為了從深層次了解學生,他要求每個月在學校召開兩次校務會,專門研討學生問題,定期開展心理學講座,同時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活動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生個性形成的內外環(huán)境因素,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精神需求、動機、個性特點以及潛能和喜怒哀樂。
2.創(chuàng)辦家長學校
蘇霍姆林斯基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認識到,要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學任務,沒有家長的配合是不行的。學生變得難以管教,學業(yè)不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教育。所以,他于1958年開始在帕夫雷什學校開設家長教育學校。要求每一位孩子的家長在孩子入校前三年就必須在他創(chuàng)辦的家長學校接受教育,定期到學校學習,而且一直上到孩子從學校畢業(yè)方可結束。學生的家長在學校主要學習如何保護和增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預防孩子常見的疾病,如何做親子游戲改善家庭氛圍,如何教育孩子,如何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以及言語表達能力等。通過一系列的教育,使學生家長成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使學生上學前就掌握一定的知識,懂得一定的道理,從而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入學后的學習壓力。
3.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學校形成了崇拜書籍的良好氣氛,并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文藝、政治、科普讀物的渴求,對書籍的強烈迷戀,學校才成其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高度的閱讀文明意味著是在預防一個人在智力上、道德上、情操上的不足?!盵2]他認為,只有讓學生多讀書,勤思考,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有效預防學生的學業(yè)不良。所以,他十分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他把帕夫雷什學校變成了書的世界,學校的每一幢樓甚至每一層都設有閱覽室,里面有各類書籍和報刊,每一年級的樓道里專門陳列有適合該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要求每一個學生必須在上學期間閱讀完這些書籍。學校的圖書館里還陳列有大量的世界名著,供學生閱讀。在他的倡導下,整個學校形成了爭相讀書的良好學風。除了讓學校形成崇拜書籍的氣氛外,蘇霍姆林斯基還使各個家庭形成了讀書的良好氛圍,他定期召開家長會,鼓勵家長購買適合孩子閱讀的有益書籍,每天晚上,家長、學生在家里一起閱讀書籍。
4.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技能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之所以高年級不及格的人數(shù)比低年級多幾倍,是因為這些學生在低年級時沒有學到掌握知識的方法。教師在這個階段,沒有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即沒有教會學生主動掌握知識的工具,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會越來越吃力,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也就越來越差,一直發(fā)展到留級、輟學。為了預防學生的學業(yè)不良,必須在學生低年級時就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即在學習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書寫,如何去觀察、思考,如何掌握學習技能。以閱讀和書寫技能為例,他和老師們進行了長達20年的實驗研究,終于找到了掌握快速閱讀和書寫技能的途徑。他認為:“一個學生如果在低年級能出色地掌握快速閱讀和書寫的技能,那么到了中高年級決不會變成學業(yè)不良的學生?!辈蝗唬八饕膶W習方法就將是死記硬背,他的智力將會變得遲鈍起來”[2]。
5.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成功中體驗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業(yè)不良,往往經(jīng)歷了厭學、學業(yè)不良、留級乃至輟學幾個階段。因此,“預防學生不及格和留級現(xiàn)象的最可靠的手段就是激發(fā)學生的認識的歡樂”[5]。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包袱。
第一,要熱愛孩子。教師的愛是教育的起點,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愛才能產生積極的情感,使學生處在愉快的心境中,朝氣蓬勃,信心十足,奮發(fā)向上。蘇霍姆林斯基說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愛孩子”,即對孩子要有愛心。正如高爾基所說:“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第二,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針對學生的這種強烈需要,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成功之處,即使學生取得了一點微不足道的成績,教師也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激發(fā)學生的信心和學習欲望,使學生體驗到成功所帶來的快樂。
第三,要鼓勵學生從克服困難中獲得樂趣。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想辦法克服困難。只有當學生通過一定的意志努力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才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在學習中給學生帶來歡樂。
第四,教師在課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教師在課堂上要用自己飽滿、愉悅、熱情、振奮的情感狀態(tài)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精神萎靡不振、語言單調乏味、課堂氣氛沉悶,就會使學生生厭,注意力分散,感到疲憊,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
第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要求學生每天要進行課外閱讀,經(jīng)常參加課外活動。這樣就能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只有當學生積極地、能動地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智力活動時,才能將外在的客體化的人類智力納入內在的主體的智力之中。
第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理想是一盞指路的明燈,能照亮學生人生的前進道路。學生從小有了遠大的理想,生活才會有目標,學習才會有動力,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拼搏,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 俞國良.原蘇聯(lián)差生問題研究綜述.外國教育研究,1992(3).
[2] 蔡汀,王義高,祖晶.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五卷本)第四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 [蘇]鮑里斯·塔爾塔科夫斯基.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唐其慈,畢淑芝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
[4] [蘇]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蕭勇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5]杜殿坤.蘇霍姆林斯基論認識的歡樂.外國教育資料,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