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岸關系決定了大陸和臺灣的相互關注與重視,媒體如何呈現(xiàn)決定了兩岸民眾彼此的認知。分析《聯(lián)合報》與《自由時報》對于2013年大陸“兩會”的文字報道發(fā)現(xiàn):兩報政治立場不同導致在對待大陸議題的意見偏向上呈現(xiàn)出較大差異;進而在新聞采寫業(yè)務上,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路徑,《聯(lián)合報》更注重信息的全面和均衡,《自由時報》則偏向于局部、片面信息的擴大,以及意見信息的表達。
【關鍵詞】《聯(lián)合報》 《自由時報》 文本分析
一、研究主題
筆者在臺灣交換學習期間,隨著與臺灣人的交流越多,越發(fā)現(xiàn)他們對大陸的了解少之又少,甚而對大陸有些敵意,其中也不乏偏見??墒?,那些充滿偏見和敵意的人,或許根本沒有去過大陸。那么,他們的偏見和敵意從何而來?在缺乏直接接觸和交流的渠道時,媒介構建了臺灣人對大陸的想象。媒介如何呈現(xiàn)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眾的認知。
《聯(lián)合報》被認為是比較親近大陸而且“反臺獨”的泛藍陣營,《自由時報》則屬于較接近臺灣本土路線的泛綠陣營。選擇兩報作為研究對象試圖把這種差異化進行細化,而不僅僅停留在對正面或者負面的報道立場的籠統(tǒng)分析上;比較差異的同時希冀找尋他們的共性,以此觀照整個臺灣媒體對大陸的關注重點。
選擇2013年大陸“兩會”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是基于以下三點考慮:一是兼顧到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以及研究緊跟現(xiàn)象的同步性;二是2013年大陸“兩會”恰逢人事?lián)Q屆,除了大陸媒體,臺灣媒體也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三是對大陸“兩會”的報道對于觀察報紙的報道偏向更具意義和價值。
在對報紙報道內容分析的研究設計中,議程設置理論與媒介框架理論是最為研究者熟悉的。議程設置,強調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的相關性。媒介框架,被認為是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詮釋的參考架構。議程設置理論的中心是社會公眾是怎樣形成輿論的,新聞媒介對形成公眾意見施加的影響就是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而框架理論在于意義的建構,這進一步涉及到影響新聞建構的各種關系,包括新聞媒體、消息來源或社會情境對新聞建構的afba2f39930bd08f836fab45eb148d1255a630251be072f1d759597e055bcc55影響及它們之間的互動等。本研究考察媒體是如何對新聞進行建構的。
二、研究發(fā)現(xiàn)
2013年大陸“兩會”的召開時間從3月3日至3月17日,故以《聯(lián)合報》與《自由時報》從3月4日至3月18日關于此議題的文字報道為案例,運用質性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比較發(fā)現(xiàn)兩報的異同。
借助Nvivo質性數(shù)據軟件,在對兩報15天的文字報道進行收集整理并比較分析后,得到了如下結果。
1、報道數(shù)量及來源
從報道數(shù)量上看,《聯(lián)合報》71篇,明顯高于《自由時報》16篇。同時,《聯(lián)合報》設置兩岸新聞版,專門開辟“兩會特別報道專欄”,進行了連續(xù)不間斷的報道。從報道來源上看,在《聯(lián)合報》71篇報道中,由報社記者采寫的稿件達到了51篇,比例高達71.83%?!蹲杂蓵r報》16篇報道中,只有3篇是由報社記者采寫,比例僅有18.75%。其他新聞則為轉載報道。根據文中交代報道來源,兩報也呈現(xiàn)出比較明顯的差異?!堵?lián)合報》多轉載大陸媒體的報道,涵蓋了新華社、中新社,以及成都晚報、羊城晚報等地方媒體;《自由時報》則多引用非大陸媒體的報道,包括香港、臺灣以及境外媒體,有中央社、香港信報以及華爾街日報等。
2、報道議題
報道議題是圍繞2013年大陸“兩會”展開,主要包括會議報告和記者問答。恰逢“兩會”換屆,人事變動也成為了臺灣媒體的關注重點。有趣的是,兩報對涉及到人事變動的選舉投票結果表現(xiàn)出了特別的興趣。
例如,3月15日《聯(lián)合報》提到了“在發(fā)出的兩千九百六十三票里,習近平的有效票兩千九百五十六票,贊成兩千九百五十二票,一張反對、三張棄權,當選中共國家主席,并以兩千五百九十九票贊成當選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同日,《自由時報》不僅報道投票數(shù)據,而且進一步進行了縱向比較:“習近平在這次選舉中,以二九五二支持票、99.86%的得票率當選,雖有一票反對、三票棄權,但已是歷來國家主席在人大選舉中的最高票,超越先前胡錦濤的七票反對加棄權票,及江澤民的六十票棄權加反對票,也超過毛澤東在一九四九年首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選舉時,在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五百七十六名代表中只跑一票的99.83%得票率?!?/p>
此外,國防預算(軍費)也是《聯(lián)合報》和《自由時報》共同的關注焦點。不同的是,《聯(lián)合報》還會注意到會議之外的花絮和趣聞。
3、報道方式
除了常規(guī)的消息類報道外,預測性報道、解讀性報道以及評論類報道成為了兩報主要的報道方式。例如《自由時報》3月17日的《傳張志軍掌國臺辦 陳德銘接海協(xié)會》,《聯(lián)合報》3月11日《末任鐵道部長:未來票價依市場》:“另有大陸網友發(fā)微博稱,傳盛光祖是盛宣懷的曾孫。盛宣懷是清朝最后一任郵傳部大臣,也掌管鐵路事務;而盛光祖是大陸最后一任鐵道部長,是歷史重演,結束鐵路歷史的百年輪回。但數(shù)據顯示,盛宣懷是江蘇常州武進人,盛光祖是江蘇江寧人,兩地雖相近,無數(shù)據顯示是其曾孫?!本W友猜測登上報紙版面。
比較來看,《聯(lián)合報》擅長于解讀性報道,《自由時報》更熱衷評論類報道?!堵?lián)合報》3月9日《反撲不斷 大陸大部制改革縮水》表達了對大陸機構改革的擔憂和質疑,不僅進行了歷史梳理,而且引用了兩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話語來解釋改革遇阻的困難和干擾?!蹲杂蓵r報》的評論類報道喜歡邀請臺灣的學者專家官員對新聞事件作出解讀。這類報道形式,新聞事實本身讓位于意見和立場。例如3月15日《習近平接班綠:中國面臨革命浪潮》分別采訪了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高輝以及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每個段落基本上以“洪財隆指出”“高輝認為”“洪財隆分析”“洪財隆說”這樣的短句開頭,充分展示了被采訪人的態(tài)度。這類報道形式不同于一般以人物為中心的人物專訪,它是針對某一事件或話題而展開,意見性信息多于事實性信息,因而被歸類為評論類報道,這是《自由時報》相比于《聯(lián)合報》更突出的一個特點。
4、報道取徑
報道取徑表現(xiàn)為報紙對新聞處理的某種偏向或者趨勢。報道取徑不僅微觀、具體,而且更加不受條框限制,是在進行質性研究中逐漸浮現(xiàn)出來的。
大陸“兩會”新聞,與臺灣有什么關系,跟臺灣民眾有什么關系?這就牽涉到媒體如何處理新聞的策略上。新聞在地化,是兩報共同的選擇,即選取與臺灣相關的話題進行突出和強調,如果不相關或者少相關則不予呈現(xiàn)或者少呈現(xiàn)。同屬新聞在地化,兩報也呈現(xiàn)了不同的處理方式。《聯(lián)合報》從事實本身去尋求臺灣元素,《自由時報》從事實出發(fā),尋求臺灣人對這一事實的看法。
比較突出的例子是關于前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的報道。林毅夫生于臺灣,在兩岸關系相對緊張的1979年從金門到大陸,后成為政協(xié)委員參加兩會。正是這一特殊經歷,臺灣媒體也給予了高度關注。《聯(lián)合報》的兩篇報道《林毅夫:臺輸韓 未善用陸市場》和《林:年紀越大越想回臺灣》,一圍繞他對兩岸經濟及臺灣發(fā)展的看法,二落腳在他自身對臺灣的思鄉(xiāng)之情,并鏈接了陸委會發(fā)言人的態(tài)度?!蹲杂蓵r報》的《林毅夫想返臺 高華柱:回來就抓起來》把重點放在了國防部長、國防部軍事發(fā)言人以及陸委會發(fā)言人對林毅夫想回臺灣訴求的回應上。
5、報道偏向
根據已有研究,報道偏向通常被劃分為正面、負面以及中性三個維度。本文選取了兩報三組針對同一事件的報道,來具體考察兩報在報道偏向上的差異性。
(1)針對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單從標題就可見報紙的選擇性。《聯(lián)合報》3月6日的相關報道包括《大陸維穩(wěn)預算 連3年高出軍費》《另類送溫家寶· 大陸爆過戶潮》《對臺工作 鞏固深化和平基礎》《經濟保7.5 “未來成長不攙水”》,分別從不同的面向切入較為全面地呈現(xiàn)了政府報告的內容?!蹲杂蓵r報》只有一篇報道,題目為“溫家寶:中國經濟社會存在矛盾、腐敗”。報紙的選擇性立場由此可見。
(2)新總理李克強答記者問也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堵?lián)合報》不僅增開版面,而且有4篇不同角度的報道,信息詳略得當、各有側重,還原了李克強答記者問的整體情況。與此形成對比,《自由時報》只有一篇報道《中國總理李克強:大陸和臺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陸委會駁:臺灣是我們的家園》。不僅立場和態(tài)度一目了然,而且只選取了臺灣問題作為重點。
(3)人大主席習近平在人大閉幕發(fā)表講話,《聯(lián)合報》與《自由時報》對此進行報道,前者的標題為:習近平描繪中國夢。后者的標題為:人大演講 習近平大談強軍美國夢。從報道內容來看,《聯(lián)合報》使用了比較沒有偏向的“描繪”一詞,還原了習近平談到的實現(xiàn)中國夢的路徑?!蹲杂蓵r報》突出了報紙認為的重點,即強軍中國夢,并在文中引用分析家的論斷指出習近平所謂的“中國夢”其實就是“強軍夢”。
三、研究結論
同一條新聞,在不同的報紙卻呈現(xiàn)出不同的報道面貌和報道偏向,在臺灣的媒介呈現(xiàn)中體現(xiàn)得尤為充分。習慣于接觸《聯(lián)合報》和熱衷于閱讀《自由時報》的讀者在構建大陸的認知框架時顯然會發(fā)生明顯的差異。對于2013年大陸“兩會”報道,《聯(lián)合報》與《自由時報》作為臺灣媒體,存在著一些共性,既對大陸議題進行新聞在地化處理,又注重臺灣本土的意見表達和反饋。在共性之下,差異性也十分明顯,《聯(lián)合報》不僅在報道數(shù)量上多于《自由時報》,而且在信息全面性上也強于《自由時報》。從報道方式、報道取徑以及報道偏向上來看:《聯(lián)合報》是“親”大陸的,或者說比較愿意客觀全面展現(xiàn)大陸的;《自由時報》是“遠”大陸的,展示大陸多為比較負面的信息。這樣的差別與兩報的政治立場是一脈相承的;也正是在這樣的立場指導下,兩報才會在采寫編評等一系列新聞業(yè)務中有所側重和不同?!?/p>
【本文為在臺灣交通大學進行交換學習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蓉、戴舒婷、宋軼文,《總編在新聞產制中的角色扮演——以臺灣〈聯(lián)合報〉為例》,《今傳媒》,2011(3)
②賴香吟,《解讀“九九新公民運動”在凱達格蘭大道的新聞照片——以〈聯(lián)合報〉與〈自由時報〉為例》,臺灣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③黃怡嘉,《臺灣和大陸報紙對于“倒扁靜坐”新聞的報道框架比較》,臺灣政治大學新聞所
④鄧麗萍,《誰來主導媒介議題?——探討八卦雜志與主流報紙之間的議題傳散》,臺灣政治大學新聞所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