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整個學科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從一年級開始我就努力抓好學生的課外閱讀,兩年的實踐探索,感覺收獲頗豐。
一、在閱讀中提高識字量
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學生的作業(yè)量變少了,對生字的掌握成了一個難點。教科書上每一個學期幾百個的一類字和二類字掌握都有點困難,何況是要面對課外閱讀中的幾千個常用漢字呢?這時,識字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指導小朋友,讓他們學會許多識字方法,如“加一加”:“人”加一筆變成“大、個”“又”加“寸”變成“對”;“減一減”:“您”去掉“心”就是“你”,“們”去掉“人”就是“門”;“變一變”:“ 他”的偏旁變一變會變成“地、池、馳、弛、她”;“演一演”:手放在眼睛上就是“看”;一個人跟在另一個人后面就是“從”;“猜字謎”:“白色的水是什么?”“既生女兒又生兒子,打一字”……然后就要求小朋友用這些方法去學習課外書上遇到的自己感興趣的字。每周統(tǒng)計一周學會的新字,在班里進行評比。長時間的堅持,使小朋友認識的新字越來越多,兩年下來,小朋友基本上不用看拼音都能閱讀了,可以閱讀的課外書的種類也變得越來越多,閱讀的面也越來越廣泛。
二、在閱讀中結交好朋友
書,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一年級開學不久,我就建議家長給小朋友辦理圖書館的借書卡,做到人手一張借書卡,人人擁有一個超級大書庫。和小朋友約定要和書庫里的好書交朋友,探索這無盡的寶藏:每兩周上一次圖書館,每天自主閱讀一個小故事并回答家長提出的三個小問題,家長在《閱讀記載本》上作出評價。到了二年級,我們又約定每天閱讀一個小故事,自己提出三個小問題并自己回答給家長聽,然后簡單地把故事講給家長聽,再由家長評價。(問題的提出由家校聯(lián)系和中午閱讀時間作出指導)每周一,我根據每個學生的閱讀記載作出評價,進行班級展示和表彰。兩年下來,大多數小朋友和好書交上了朋友,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逐漸豐富,理解能力和說話寫話能力都有非常明顯的提高。此外,有的小朋友還在圖書館認識了新朋友,交流自己喜歡的圖書,分享自己學到的知識,進一步提高了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交往能力。
三、在閱讀中融洽親子情
現在的孩子,在上小學之前,接觸比較多的是動感十足、聲色俱全的電視和電腦,如今要讓他們和不會說話、看似無趣的書交朋友,有幾個孩子會自覺自愿地去做呢?答案絕對是否定的。除了我們教師的引導,集體輿論的推動,更離不開家長的督促。因此,從布置課外閱讀開始,我就征求家長的意見,要求家長每天盡量抽時間聽孩子讀故事,給孩子提問題,共同討論,對孩子的閱讀作出評價,孩子認識但還不會寫的字幫著記錄在記載本上,孩子復述故事的話家長首先要看一下故事講的是什么……教師每周督促學生上交《閱讀記載》,抽查有無弄虛作假的行為,表彰先進,鼓勵后進;家長督促孩子認真閱讀,填好《閱讀記載》;孩子盯著家長陪自己閱讀,幫自己的閱讀情況作出評價。實踐證明,親子閱讀確實使彼此的感情更加密切,小朋友的閱讀習慣也逐漸養(yǎng)成。
四、在閱讀中積累古詩文
古典詩歌是華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加強古詩詞教學,重視古詩詞習誦,對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意識、豐富想象能力、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人文精神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朋友每學期都會發(fā)一本《古詩文誦讀》,我們要充分用好它。每天的早讀或語文課前的一段時間,我總是會引導小朋友理解一首古詩的意思,然后每節(jié)課的預備鈴響起就在班干部的帶領下把新學的古詩讀兩遍,放學回家后和第二天早上再背一遍,并把學習和背誦的情況記在《閱讀記載本》上,每個星期到組長或教師身邊背誦一次,每次不少于5首。一本書上的古詩全部背完,然后在過關的基礎上舉行班級古詩背誦比賽。一學期下來,大多數小朋友都能把一冊《古詩文誦讀》上的每一首古詩都背得滾瓜爛熟。背完了古詩還有后面的古文。學《千字文》時,我找來相關的資料,像講故事一樣把《千字文》里的內容講給小朋友聽,然后引導他們每天背一點,直到背完。學《百家姓》時,我和小朋友一起把沒有關聯(lián)的姓氏編成或妙趣橫生或荒誕離奇的故事,激發(fā)他們的背誦興趣,提高他們的背誦效果。古文比賽往往放在寒暑假結束以后,這樣小朋友就有充分的時間并且更積極主動地復習,爭取開學就給大家送上一份驚喜。事實證明,每天利用預備鈴到正式鈴,睡覺前、醒來后的零星時間誦讀古詩文,化整為零,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博覽群書才能博聞強識,在快樂的閱讀之路上,相信小朋友的思維將更具廣闊性、深刻性、邏輯性、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