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沈樂群
(1.南京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93;2.南京大學體育部,江蘇南京 210093)
經(jīng)過無數(shù)先哲睿智的思索,匯聚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歷經(jīng)兩千年的磨煉和洗禮,儒家文化被積淀并融入到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但隨著時代的更迭、社會的發(fā)展,其腐朽、消極、過時的成份逐漸被暴露出來,其文化價值及存在的社會意義開始被人所懷疑,甚至遭到唾罵和摒棄。但當我們順著歷史的長河,審視這一融入了中華民族血脈的文化時,其骨子里所蘊含的積極、健康的東西以及永恒、普適的意識形態(tài),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導引著我們的價值觀、規(guī)范著我們的行為、樹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內圣外王之道”,其所關涉到的價值取向、人格及社會政治理想,已經(jīng)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離的部分。而中華體育精神的形成和構建也不可能脫離中華民族文化,其從內而外散發(fā)的正是中華民族文化所特有的氣節(jié)和精神,我們對于中華體育精神的認識、構建和發(fā)揚,都應該不斷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正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體育健兒在競技場上的優(yōu)異表現(xiàn),中國體育在世界體育領域地位的不斷提升,這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也正是影響世界最重要的內容。而儒家文化“內圣外王之道”與中華體育精神的契合,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正是中國體育魅力之所在。
儒家對于理想人格的認識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最終被高度概括為“成己成物”。“成己”是通過一定修養(yǎng)從而使自己成為具有道德完美的人。儒家學說始終認為心性與人格修養(yǎng)是緊密聯(lián)系的。人的心性是先天條件,它影響著人格的修養(yǎng),心性基礎好,成圣成賢的可能性就大,反之亦然。但儒家并不認為其是決定性因素,而是認為人后天的修養(yǎng)更為重要。這與中華體育強調身心統(tǒng)一是不謀而合的。人的先天身體素質固然重要,但優(yōu)異成績的獲取、健身、健體目的的達成還需后天的努力。然而身體的強壯、成績的取得并不是中華體育追求的全部,更確切地說中華體育是以身體鍛煉為手段、強身健體為目的、修身養(yǎng)性為追求的。“身體鍛煉為手段、強身健體為目的”看似平淡無奇,但真正踐之以行動時,一切卻并非唾手可得,其間所面臨的各種困難、生理及心理的考驗、智力的挑戰(zhàn),也絕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之人所能勝任的。而儒家的“立志、為學、力行”似乎是對此最好地闡釋。儒家的“立志”表現(xiàn)為自立、自強、自信、自尊、自勉等精神。既而克服身體鍛煉、強身健體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困難?!盀閷W”則體現(xiàn)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駕行之?!奔词钦f,為學應該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求問、小心地思考、明白地分辨、篤實地實踐。既而做到巧妙地行事,科學的鍛煉,實現(xiàn)“下學上達”。
《中庸》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薄叭省?、“智”、“勇”三者兼?zhèn)?,“修身”之功也就體現(xiàn)出來,“成己”之道也就變成規(guī)實。然而“身體鍛煉、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實際講得是自我完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即是“內圣”。然而中華體育除了健身修心這一功能外,它還具有社會功能、政治功能、經(jīng)濟功能、教育功能,所以《中庸》說:“夫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比寮业摹俺杉撼晌铩闭f,實際上講的是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
“修己治人”原本是儒家“內圣外王”在政治層面上的一種思想理念,不可避免的帶著封建思想的意識存在。但是當它與當今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交融、碰撞后,繼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中華體育與之依然能夠擦出智慧的火花?!渡袝の遄又琛分赋?“民惟邦本,本國邦寧”。民本思想經(jīng)過儒家的發(fā)揚,終于成為中國政治哲學的主流思想。儒家的民本思想主要還是反映了當時封建主義等級關系的烙印,而當今的中華體育精神則將其升華到“民主”的層面。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從個體角度而言,體現(xiàn)“以人為本”。即從人最根本需求出發(fā),滿足每個人的身心健康需要,倡導無歧視、人人都能參與的民主氛圍。并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理解、包容、團結、協(xié)作、拼搏向上、挑戰(zhàn)自我的體育精神和內涵。第二,從國家和民族的全局角度考慮。王安石曾說過:“百姓所以養(yǎng)成國家也,未聞以國家養(yǎng)成百姓也”(《王安石全集·再亡龔舍人書》)。即體育的發(fā)展要“以民為本”,無論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還是學校體育,我們都必須抓住“民”本身,它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根本,也是體育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離開了這一基石,體育的發(fā)展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算有一時輝煌,也只能曇花一現(xiàn)而已。第三,以全球觀的視野來看中華體育?!巴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中華體育人文內涵在世人面前最好地展示。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體育用自己人格力量影響天下,由修身達到家齊,由家齊達到國治,由國治達到天下平的海納百川的體育精神。它通過“修己”,創(chuàng)造一個不分民族、種族、膚色,平等和諧的大體育觀,展現(xiàn)了中華體育的“內圣”,又通過“齊家”、“治國”、“平天下”,使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展現(xiàn)了中華體育特有的“外王”內涵。
這里所說的學問是“明體”,事業(yè)是“達用”。儒家文化強調將學術研究、道德修養(yǎng)與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統(tǒng)一起來,從而建立了以“實用”、“實功”、“實理”、“實行”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學以致用,是儒家的基本宗旨和一貫傳統(tǒng),這與中華體育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想內涵是相吻合的。儒家學者研習經(jīng)典的根本目的在于經(jīng)世致用,也就是要把學到的經(jīng)術運用到社會現(xiàn)實中,以求開物成務、利國利民。這在當時雖然帶有封建主義色彩,但它所蘊含的“理論到實踐”的文化精髓即使是現(xiàn)在,其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對中華體育而言,“內圣”是理論,“外王”是實踐?!皟仁ァ惫Ψ蛑挥幸娭凇巴馔酢笔聵I(yè),才是真正的“圣”,同時“外王”也只有以“內圣”作為指導,才能成就真正的“外王”事業(yè),如果偏重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正確的。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與美國“個人英雄主義”不同的是,中華體育在強調個人“修身”、“成己”的同時,更關注群體和社會?!吨杏埂氛f:“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道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成己”必須“成物”,立必俱立,成不獨成。兩者雖有內外之分,但其道為一。正是受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中華體育從發(fā)展、復興到強盛,個人的命運始終同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也塑造了我們集體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世界觀。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中華體育崛起之時,無數(shù)地體育健兒能夠毫不猶豫地放棄個人利益,在艱苦環(huán)境中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同時在他們的背后,是整個社會和人民無私的支持和激勵。當?shù)谝粔K奧運金牌掛在徐海峰的胸前,當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刮起中國風的時候,時間跨越了幾代體育人,但夢想?yún)s是未曾改變,當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賽場,我們看到的是中華體育的輝煌和億萬中國人的驕傲,這就是最具民族的,因此,這種民族文化造就了獨特的中華體育精神,而這種體育精神也讓個人與集體相融合,造就了中華體育的輝煌,也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和諧。
從中華體育發(fā)展的整個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固然重要,但自我實現(xiàn)與社會實現(xiàn)如果不能高度統(tǒng)一,那么僅僅是“成己”而已,這種價值實現(xiàn)只能滿足自我的相對完善,只有將個人價值轉換為社會價值,才更有意義。姚明在NBA實現(xiàn)了個人的價值,但這也是國家和人民培養(yǎng)的結果,當雅典奧運會他率領男籃獲取實現(xiàn)中國男籃最好成績時,他個人價值也獲得了升華。所以,個人的“內圣”只能確保一時的榮耀,只有通過個人的努力最終促成中華體育真正做到“外王”,這種榮耀才是長久和永恒的。
北京奧運會提出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宣傳語,向世人展示了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通過體育這一窗口,世界了解了中國的開放和接納、包容和個性、進取和創(chuàng)新。春秋時期,史伯就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濟”(《國語·鄭語》)的觀點。即是說,只有不同性質的事物相互結合,才能產(chǎn)生出新的事物;僅有相同的事物簡單累積,是無法產(chǎn)生新的事物的。中華體育在傳承和發(fā)揚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并沒有固步自封、閉門造車,而是將民族體育、民族文化向世界輸出和傳播,太極拳在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同時,我們也積極地將世界優(yōu)秀文化借鑒和引入,讓中華體育真正做到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但在借鑒和學習時,我們也看到,在一段時期內,我們傳統(tǒng)的東西在被人遺忘,甚至拋棄。針對這一點,孔子早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于路》)的思想。即,借鑒不等于無條件、無原則的全盤接受,脫離了民族根基的體育,最終將得不到民眾的認可,其發(fā)展將岌岌可危。
中華體育在發(fā)展過程中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在強調人格獨立的同時,追求“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文化理念。雖然儒家提出的“天下、世界”和我們現(xiàn)在的概念有所區(qū)別,但在思想理念上是一致的。中華體育的發(fā)展就是要通過體育這一途徑和手段,“強世人之身、健世人之體、育世人之心”,為創(chuàng)建一個和平、和諧的世界而努力。因此,北京奧運會將目光投向了世界,并將世界的綠色發(fā)展作為自己的責任,在一些國家不友好的舉動面前,我們處世不驚,不僅展示了我們不畏的氣節(jié),也踐行了我們的和平、發(fā)展的使命,真正體現(xiàn)并發(fā)揚“和而不同、天下一家”的體育博大精神。
從中國在奧運會獲得金牌的歷程可以看出,中華體育從奧運金牌零的突破開始,并沒有好高騖遠,而是一步一步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經(jīng)過體育人幾十年的奮斗,從悉尼到雅典再到北京奧運會,我們從第三、第四軍團,直到邁進第一軍團。當然,獲取金牌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但成績的取得體現(xiàn)了中華體育腳踏實地、立足現(xiàn)實、循序漸進的體育實踐精神。也是儒家文化“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在當代體育實踐中的驗證。當然,我們目前還稱不上體育強國,無論是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還是學校體育,我們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zhàn),但只要踐行循序漸進的體育實踐精神,那么最終會成就“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荀子·勸學》)的境界。
儒家“內圣外王”學說在中國社會走了近兩千年的歷程,而中華體育本身也源遠流長,兩者在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著碰撞和交融。在這通過現(xiàn)代詮釋和梳理,去除其腐朽部分,重拾蘊含在中華體育骨子里的文化經(jīng)典,對于重新認識和塑造中華體育精神都是值得去嘗試和努力的。同時,這也賦予了儒家“內圣外王”學說新的內容,并具備了當代價值,對于豐富和充實其內涵都是有益的。
[1]閻鋼.內圣外王:儒學人生哲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175-199.
[2]程梅花.內圣外王:儒家的社會哲學[M].濟南:泰山出版社,1998:325-338.
[3]李堅.內圣外王儒道思想的發(fā)展[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1:147-163.
[4]王斌.禮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5):44-46.
[5]劉介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6-111.
[6]寧陶,謝有長.內圣外王思想的源流及發(fā)展歷程探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9):18-21.
[7]雷信來.解析“內圣外王”與“外王內圣”的思想悖論[J].世紀橋,2009(10):60-62.
[8]李進.“內圣外王之道”的衍化[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