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曼,楊桂芳
(1.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病理科,湖北武漢430030;2.武漢市第三醫(yī)院胸外科,湖北武漢430060)
肺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肺癌的發(fā)病率呈全球上升趨勢,是全世界目前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癌癥。尋求新的腫瘤標志物與治療靶點已成為肺癌研究的熱點。CD44是一種與惡性腫瘤轉移相關的重要黏附分子,nm23-H1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腫瘤轉移抑制基因,但它們是否為肺癌轉移的基因標志物尚無定論。大量研究表明[1],CD44可促進腫瘤的侵襲和轉移,但其在肺癌研究方面的相關文獻頗為少見。此外,已有nm23-H1基因與黑色素瘤、肝癌等多種人類腫瘤轉移相關的報道[2],但關于 nm23-H1基因缺失與肺癌的關系,目前國內少見報道。本研究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CD44和nm23-H1蛋白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并探討其與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42例非小細胞肺癌癌標本為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手術切除或取活檢(纖支鏡或經皮肺穿刺)所得,經病理診斷為原發(fā)性肺癌,術前均未行放療和化療。其中男 29例,女13例;年齡39~81歲,平均63.5歲。鱗狀上皮細胞癌20例,肺腺癌14例,大細胞未分化癌8例。按2009年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TNM分期分級標準:Ⅰ期9例,Ⅱ期7例,Ⅲ期16例,Ⅳ期10例(均為纖支鏡或肺穿刺取活檢所得標本);分化程度:低分化12例,中分化24例,高分化6例。淋巴結轉移19例,無淋巴結轉移23例。另取癌旁組織21例(距腫瘤邊緣3 cm)和肺部良性病變組織14例(分別為肺大泡8例,肺囊腫3例,肺脂肪瘤1例及錯構瘤2例)作為對照。所有病理標本均用SP法進行免疫組化染色。
1.2.1 試劑 一抗為小鼠抗人CD44單克隆抗體,小鼠抗人nm23-H1單克隆抗體。二抗為羊抗小鼠FTTC-IgG,抗體及鏈霉素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酶(SP)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
1.2.2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應用SP法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已知陽性片作為陽性對照,PBS代替一抗為陰性對照。CD44主要定位于細胞膜,細胞膜呈棕黃色為陽性。nm23-H1主要定位于細胞質,細胞質中出現深棕色顆粒染色為陽性。隨機觀察10個高倍鏡視野計算均值。
1.2.3 結果判定 CD44及nm23-H1蛋白表達根據陽性細胞所占觀察同類細胞總數的百分率分為陽性或陰性,陽性細胞數≤5%為-;5% ~25%為+;25% ~50%為++;≥50%為+++。這兩種蛋白表達呈+~+++時,均為陽性,染色結果由陽性細胞的染色強度和陽性細胞的百分率共同決定。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及百分數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非小細胞肺癌中CD44和nm23-H1的表達,見圖1。其中CD44蛋白在肺癌組織中呈陽性表達,nm23-H1蛋白呈陰性表達。
圖1 非小細胞肺癌中CD44和nm23-H1蛋白的表達(免疫組織化學染色×400)Fig 1 Expression of CD44 and nm23-H1 in lung tissues from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Immunohistochemistry×400)
免疫組織化學結果顯示,CD44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的表達明顯高于癌旁組織,癌旁組織高于良性病變組織,而 nm23-H1則與之相反(P均 <0.01),見表1。
表1 3組不同組織中CD44和nm23-H1蛋白的表達 例Tab 1 Expression of CD44 and nm23-H1 in different groups
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CD44和nm23-H1蛋白表達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分期、有無淋巴結轉移和病理分級的關系,見表2。結果顯示,CD44蛋白的表達與肺癌淋巴結轉移及臨床分期呈正相關,nm23-H1蛋白表達與肺癌淋巴結轉移及臨床分期呈負相關,兩者表達陽性率均與腫瘤分化程度無明顯相關性。
表2 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CD44和nm23-H1蛋白表達與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Tab 2 Relationship between CD44 and nm23-H1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黏附分子蛋白CD44基因位于11號染色體短臂上,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介導淋巴細胞與高內皮微靜脈的結合,促使淋巴細胞歸巢;②參與細胞與細胞之間,細胞與間質之間的相互作用;③激活和促進淋巴細胞的作用;④介導信號間轉導;⑤ 參與細胞的遷移與增殖,調節(jié)細胞周期;⑥控制藥物的吸收和調節(jié)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⑦與腫瘤細胞的增殖和轉移有關[3-4],病理情況下,CD44可介導腫瘤細胞與宿主細胞及細胞外基質間的相互作用。有研究顯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中CD44的表達與肺癌臨床分期和轉移呈正相關,與生存期呈負相關[5];CD44表達越高,淋巴結轉移越強[6]。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基本相符,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CD44表達率明顯高于癌旁組織,而癌旁組織CD44表達高于良性病變組織,推測CD44蛋白表達可能與細胞的增殖、再生以及惡性轉化有關。
核苷二磷酸激酶(NDBK)為nm23基因編碼的蛋白產物,參與多種生物活動,在細胞信號傳遞﹑細胞分化﹑維持細胞的正常骨架等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7]。NDBK可能通過兩種途徑參與細胞調節(jié):①影響細胞微管的聚合及解聚。當nm23蛋白出現缺失或結構改變時,既可引起微管聚合的異常,導致癌細胞異倍體的增加,促進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又可通過影響細胞的遷移運動,促進腫瘤的浸潤轉移。②通過調節(jié)G蛋白的信號傳遞,發(fā)揮負調節(jié)作用,進而抑制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8]。本研究結果顯示,nm23-H1在肺良性病變組織中的表達明顯高于非小細胞肺癌組織及癌旁組織;在非小細胞肺癌中,nm23-H1蛋白的表達隨癌細胞浸潤程度的加深而逐漸降低,有淋巴結轉移者的陽性表達較無淋巴結轉移者明顯降低,提示nm23-H1在肺癌的浸潤及轉移中發(fā)揮著負性調節(jié)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癌有淋巴結轉移者CD44蛋白表達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者,提示CD44蛋白的表達與肺癌的轉移呈正相關。同時還發(fā)現肺癌有淋巴結轉移者,nm23-H1蛋白的表達明顯低于無淋巴結轉移者,提示nm23-H1基因對腫瘤的抑制作用,說明其與肺癌的轉移呈負相關。nm23-H1蛋白表達越低或缺失者,淋巴結轉移越強[9]。不排除CD44的過度表達和nm23-H1的低表達在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可能起協同作用。
本研究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CD44和nm23-H1的表達,結果顯示,兩者的異常表達與肺癌的發(fā)生、分化、轉移及臨床分期關系密切,這為肺癌的診斷、分級、高危轉移人群的篩選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也為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關于兩者的過表達及低表達與肺癌復發(fā)及預后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1]龔道軍,謝志徽.肝細胞癌組織中 MMP-9,CD44V6與nm23-H1表達的相關性及意義[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6,18(6):352-354.
[2]徐艷萍,金春順,孫立群,等.nm23-H1等位基因缺失與喉癌轉移相關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8):2296-2297.
[3]趙京,孫玉鄂,張連斌.CD44的表達與人類非小細胞肺癌淋巴轉移相關性的初步研究[J].中國肺癌雜志,2000,3(2):115-117.
[4]Lopez JI,Camenisch TD,Stevens MV,et al.CD44 attenuates metastatic invasion during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J].Cancer Res,2005,65(15):6755-6763.
[5]黃蘭卿,梁紅衛(wèi),容永璋,等.肺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含量及內鏡活檢組織中CD44V6表達的臨床意義[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5,22(10):1231-1232.
[6]梁傳余,劉春青.CD44基因表達與喉癌生物學行為的關系[J].四川醫(yī)學,2003,24(12):1222-1223.
[7]Liotta LA,Steeg PS.Clues to the function of Nm23 and Awd proteins in development,signal transduction,and tumor metastasis provided by studies of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J].J Natl Cancer Inst,1990,82(14):1170-1172.
[8]周清華.肺癌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進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8-9.
[9]張賢芬,趙書佑,張麗君.轉移抑制基因nm23-H1在喉癌、下咽癌及其轉移淋巴結中的表達[J].山東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學報,2003,17(5):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