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wèi)全
慢性腸炎是臨床常見的腸道炎癥性疾病,其發(fā)病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趨勢[1]。慢性腸炎的發(fā)病通常與細菌、病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感染有關?;颊叱1憩F(xiàn)出腹瀉、腹痛、大便次數(shù)增多以及粘液樣便等癥狀[2]。臨床上采用西醫(yī)治療慢性腸炎效果欠佳,祖國醫(yī)學認為慢性腸炎根據(jù)其臨床特點應當屬于“泄瀉”范疇[3-4]。相關報道表明,采用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腸炎效果明顯。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42例慢性腸炎患者采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科收治的慢性腸炎患者84例,均符合慢性腸炎診斷標準[5],并經(jīng)腸鏡檢查確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瀉、腹痛、黏液便或膿血便等癥狀,均為排除有嚴重心血管或其他臟器功能疾病的患者。將84例患者按照隨機編號法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2例。其中對照組42例中,男20例,女22例,年齡25~62歲,平均(42.32±1.68)歲,平均病程(3.62±1.28)年;試驗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21~60歲,平均(40.34±1.98)歲,平均病程(3.21±1.48)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取標準 (1)間斷性腹痛、腹脹、腹瀉,特別是在食冷、辛辣食物后以及情緒波動后更明顯;(2)大便次數(shù)增多,肛門墜脹感明顯;(3)急性發(fā)作時患者出現(xiàn)高熱、腹部劇烈疼痛痛;(3)大便呈水樣甚至黏液血便;(4)全身癥狀可有面部發(fā)黃、精神萎靡、四肢乏力,嚴重者可有脫水、酸中毒、休克表現(xiàn)[6]。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治療,0.5 g,口服,3次/d,15 d為1個療程。
1.3.2 試驗組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西藥治療基礎上再輔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具體如下:黨參25 g、山藥18 g、白術15 g、苡仁15 g、茯苓15 g、蓮子肉24 g、白扁豆18 g、砂仁10 g、桔梗10 g、甘草6 g。肝氣乘脾者,去除黨參,加防風6 g、白芍20 g;腎陽不足者,去桔梗、砂仁,加補骨脂25 g、肉豆蔻15 g、五味子15 g;兼瘀阻腸絡者,去桔梗、黨參,加紅花9 g、五靈脂15 g、當歸12 g。水煎服,1劑/d,15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后給予腸鏡復查。
1.4 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并且大便常規(guī)正常;(2)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大便常規(guī)紅、白細胞小于3個/Hp;(3)有效:臨床癥狀4部分消失,大便常規(guī)紅、白細胞小于5個/Hp;(4)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7]??傆行?治愈+顯效+有效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9%,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 試驗組患者半年復發(fā)3例,半年復發(fā)率7.1%,對照組患者半年復發(fā)37例,半年復發(fā)率88.1%。由此可得試驗組患者半年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慢性腸炎是臨床較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長期、慢性、反復發(fā)作的腹痛、消化不良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xiàn)黏液便、水樣便,患者病程較長,通常都在3個月以上[8]。西藥柳氮磺吡啶腸溶片常用于炎癥性腸病的臨床治療,屬磺胺類抗菌藥,口服不易吸收,吸收部分主要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5-氨基水楊酸磺胺吡啶[9]。5-氨基水楊酸能夠與腸壁結締組織結合然后長時間停留在腸壁組織中起到抗菌消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如減少梭狀芽孢桿菌和大腸埃希菌,同時還能夠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及其他炎癥介質(zhì)的合成。但是柳氮磺吡啶對腸道菌群抗菌作用較弱,如果單純使用則不能徹底清除致病因素,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并且用藥時間長,患者易出現(xiàn)耐藥現(xiàn)象,因此臨床常見患者剛開始用柳氮磺吡啶時療效較好,但時間久了療效就降低的現(xiàn)象。
中醫(yī)學無慢性腸炎的具體病名,但是根據(jù)其臨床特點判斷,應該屬于“泄瀉”或“下痢”范疇,祖國醫(yī)學認為慢性腸炎多因內(nèi)傷久病,內(nèi)臟器官功能低下或器質(zhì)性病變所導致[10]?!毒霸廊珪?泄瀉篇》中有記載: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即認為病變部位主要在胃脾,并且與肝腎聯(lián)系密切,脾主運化,大腸主津,小腸主液,患者通常因脾虛濕盛,運化失職,津液長期代謝紊亂,陰陽失調(diào)所致[11-12]。主要致病原因為飲食所傷、感受外邪、脾胃虛弱、情志失調(diào)等,情志失調(diào),精神緊張,肝氣郁滯,橫逆侵犯脾胃,致脾胃虛弱,久及于腎,脾腎兩虛,固攝無能而病之,脾虛則升清運化失職,胃弱則受納腐熟力衰,腎陽不足,則因攝便失權,終致腸道不固,清濁不分,而病泄瀉[13]。即患者在飲食刺激、精神緊張、情志失調(diào)、肝氣郁滯時很容易引起慢性腸炎發(fā)病。由于本病性質(zhì)多為虛寒,且病程長,病情復雜,病因多為濕盛困脾,脾運化失職,所以患者在治療時應該抓住濕困以及脾虛兩個關鍵因素[14]。中醫(yī)治療該病,強調(diào)從整體出發(fā),并通過對各臟腑功能的及時調(diào)整,從而使機體達到“陽平陽秘”、“陰陽平衡”[15]。參苓白術散是用于治療脾胃虛弱的常用方劑,參苓白術散能夠健脾益氣、滲濕止瀉,實為脾虛挾濕之要劑[16],參苓白術散方中白術、黨參、白術具有補脾胃之氣功效,白扁豆、山藥能夠健脾滲濕止瀉,蓮子肉有養(yǎng)心益腎的功效,砂仁可辛散溫通、醒脾消食,桔梗有提升清氣、疏通胃腸的功效,山藥、芡實米健脾滲濕,神曲能夠消食導滯,陳皮清熱澀腸止痢,馬齒莧清熱利濕,對于慢性腸炎有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17]。
本試驗以研究柳氮磺吡啶腸溶片輔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慢性腸炎的臨床療效為主要方向,旨在為慢性腸炎的臨床治療作出建議。由試驗結果可知,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9%,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半年復發(fā)率7.1%也明顯低于對照組的88.1%,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柳氮磺吡啶腸溶片輔以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慢性腸炎不僅效果顯著,并且患者復發(fā)率低,對于慢性腸炎的徹底根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甘德春,單鳴.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慢性腸炎72例臨床療效觀察[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5(2):159-160.
[2]彭福麗.參苓白術散加味治療慢性腸炎82例[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9,30(5):42-43.
[3]潘振南.茵陳白芷湯加減治療慢性腸炎200例療效觀察[J].江蘇臨床醫(yī)學雜志,2000,4(3):258.
[4]陳超.小兒瀉泄證治[J].江西醫(yī)藥,1963,2(6):16-18.
[5]宋金凱.參苓白術散合四神丸加減治療慢性腹瀉80例[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06,25(6):7.
[6]袁旭鈺,徐曉春,陸杰.辨證分型加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結腸炎86例體會[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02,24(5):776-777.
[7]陳治水,危北海,陳澤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14(4):239.
[8]李曉明.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15):90-91.
[9]江偉.健脾清熱祛濕法治療慢性腸炎的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2007,23(5):24.
[10]馬立華.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十二指腸潰瘍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14):119-120.
[11]宋曉亞.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慢性腸炎97例臨床觀察[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8(5):26-27.
[12]唐兵.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腸炎60例臨床療效觀察[J].內(nèi)科,2011,6(3):225-226.
[13]解淑華.桃痛瀉心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6例[J].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1997,71(4):35.
[14]李德軍.參苓白術四神散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36例[J].河南中醫(yī),2003,23(7):43.
[15]劉萬里.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2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yī)藥,2009,41(8):35.
[16]王玉芳.參苓白術散治療小兒秋季腹瀉45例[J].中國藥業(yè),2012,21(16):94.
[17]畢光安,鐘穎.參苓白術散加減聯(lián)合山莨菪堿治療慢性腹瀉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0,2(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