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宸
(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
論終身教育理念下我國高校教師入職培訓體系構建
伍 宸
(北京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
中國高等教育正在經歷著重要變化,為國家的發(fā)展承擔新的使命、扮演新的角色。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在于全面提高質量,使規(guī)模與質量協調發(fā)展,為把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建設成人力資源強國做出更大貢獻。各級政府和高等教育機構都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質量的戰(zhàn)略措施。為實現這一目標,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基本保障條件,高校教師入職培訓體系是提高教師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基于終身教育理念,高校教師入職培訓是提高高校教師職業(yè)勝任力,樹立終身教育意識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教師;入職培訓體系;終身教育理論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對21世紀前半葉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即: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將提高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高度。要實現這一戰(zhàn)略目標,除放緩擴招步伐以提高生源質量外,提高高校教師教學、科研質量也是必要的保障性措施。高校教師是貫徹實施國家關于高等教育指導思想、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載體,教師質量高低是影響高等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以提高質量為主要目標的發(fā)展階段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質量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高校教師教育要有科學理論做指導,以提高教師崗位勝任力為基本著眼點,以促進其職業(yè)終身發(fā)展為最終目標。入職培訓是引導新教師進入專業(yè)角色、內化職業(yè)規(guī)范的過程,是幫助新教師進入職業(yè)角色的橋梁和紐帶,是從學生向教師轉變的過渡期,是新教師專業(yè)化的一個重要過程,是高校教師教育主要內容之一[1]。入職培訓不僅要使教師能順利入職以適應新的教學、科研崗位,還要使教師樹立起終身教育理念,使每個教師得到終身發(fā)展。在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時代,對于身處具有知識密集型特征的高校來說,終身教育理念之于高校教師更具適切性,客觀現實情況需要高校教師能不斷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方法和知識體系,唯此才能對不斷變化的客觀實踐具有適應力和職業(yè)勝任力。據此,基于終身教育理論,在深刻理解終身教育理論基本內涵基礎上,試圖建構起立足我國高??陀^實際、滿足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現實需要的教師入職培訓體系,對于增強教師隊伍素質、促進其職業(yè)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具有現實意義。
“終身教育”這一術語是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從該理念提出到至今的三十多年里,“終身教育理念”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發(fā)展中逐漸深化,人們對其認識也更全面、深刻。保羅·朗格朗在1965年初次提出終身教育這個概念時主要是從縱向即時間上來理解,認為終身教育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與個人及社會生活全體的教育的總和。在其理念指導下的具體教育實踐就要求教育要貫穿人的一生,不僅有學校教育,還要求有社會教育;不僅有正規(guī)教育,也有非正規(guī)教育。保羅·朗格朗的概念為終身教育理念奠定了基礎,但在教育實踐活動中人們發(fā)現,終身教育不能僅是縱向教育年限的延長,還要求橫向教育內涵的不斷豐富。這是應時代發(fā)展要求。21世紀是知識呈爆炸性增長的時代,個體的人要適應時代發(fā)展,不僅要在各個人生階段都要接受教育,而且在某個特定階段接受什么樣的教育也有要求。新時期接受的教育不僅是知識性的,更重要的是發(fā)展性的,即是要求通過教育培養(yǎng)人們的各種能力,增強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能力。為此,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對終身教育這個概念的內涵作了進一步的揭示:終身教育固然要重視使人適應工作和職業(yè)需要的作用,然而,這決不意味著人就是經濟發(fā)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職業(yè)需要之外,終身教育還應該重視鑄造人格、發(fā)展個性,使個人潛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終身教育這一理念對于高校新入職教師來說同樣具有極強的適切性。因為首先,從縱向時間維度看,對于剛入職于高校的青年學者來說,入職意味著其職業(yè)生涯的開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將是其終身的職業(yè),通過入職培訓使教師樹立其終身教育理念有利于其職業(yè)的終身發(fā)展;其次,從橫向社會發(fā)展程度維度看,知識具有極快的更新速度和知識內容的極大差異性和豐富性是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因此對于具有一定學科背景的新入職高校青年教師來說,其在學歷教育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思維方法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面對新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新的工作崗位,如何不斷更新知識內容和思維方式是高校新教師是否具有崗位勝任力的關鍵。為此,便需以終身教育的理念,從橫向廣度上不斷拓展教師的視野和能力。因此,對于高校新教師來說,是否能接受具有先進理念的高質量入職培訓,對于其職業(yè)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和職業(yè)勝任力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而以終身教育理念為基礎的高校教師入職培訓,不僅能從縱向時間維度上使新入職教師具有終身教育的意識和能力,還能從橫向社會發(fā)展程度上拓展教師的知識面、視野和能力。
(一)我國高等教育及教師隊伍發(fā)展狀況審視
前文從終身教育理念的視角分析了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的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對于高校新入職教師發(fā)展的關系和意義,下面進一步對我國高校教師隊伍的現狀做較為全面的審視,為后文提出相關的制度建構提供現實依據。
從1998年至今這十多年間,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發(fā)展期。國家相繼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政策以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其中有從1998年開始的高校擴招政策;從1998年開始的旨在重點加快建設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學的“985工程”。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無論是規(guī)模還是發(fā)展水平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7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報顯示,高等教育招生數和在校生規(guī)模持續(xù)增加,2007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guī)模超過27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從發(fā)展水平上看,自實施“985工程”以來,國家將大量資金投向了少數30幾所重點高校,這些高校在硬件建設、學科建設和學生教學、科研等方面都成就卓著,少數一些高校和一批學科已經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在看到成就的同時不容忽視存在的問題。近十年我國高等教育跨越式發(fā)展,質量和數量兩方面有所失衡,特別是對大多數非重點建設高校來說質量問題更是嚴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使規(guī)模和質量統籌、協調發(fā)展,將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轉化成高等教育強國是今后十年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
高等教育十多年的跨越式發(fā)展不僅是在校學生數急劇增加,在職教師數同樣增速迅猛。表1詳細統計了從1985年到2008年23年間中國高校在校學生數和在職教師數情況①。
表1 1985年至2008年中國高校在校學生與在職教師數統計 單位:萬人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在校學生數253.6279.9290.6302.1317.4340.9408.6556.1教師數38.839.640.140.240.440.742.646.3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在校學生數719903.41108.61284.615061849.32004.42149.3教師數53.261.872.585.896.6118126.9130.9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從表1的統計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從1998年開始到2008年十年間,中國高等教育在職教師數從40.7萬猛增到130.9萬,是1998年的3.2倍,有極高的增長率。然而,相對于教師數量的急劇增長,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在校本??茢岛脱芯可鷶盗吭鲩L更為迅猛,從1998年的170.3萬增長到2008年的2149.3萬,是1998年的12.6倍。因此,生師比在1985年為5∶1,而到2008年這一比例為16∶1。在校學生數越來越多,生師比越來越大,一方面在職教師的工作負擔日益加重,另一方面亟待吸引更多的青年學者加入高校教師這一行業(yè)。相應地,一方面要求不斷提高在職教師的工作效率以應對繁重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提高新入職教師的質量,既要嚴格把關新教師質量,也要不斷加強對新教師的教育和培訓。提高新入職高校教師的職業(yè)勝任力是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的核心使命。
(二)我國高校教師入職培訓現狀審視
前文對高教教師入職培訓對于新入職教師的價值和意義做出了分析,并對我國高校師資隊伍現狀做出審視。由此可以明確的是,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階段里,為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為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必須不斷加強對大量新入職教師的教育和培養(yǎng),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不容置疑。那么在當前的實踐中,這一工作開展的情況又如何呢?我們有必要對此做出客觀分析。高校進行入職培訓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過去的實踐過程中有諸多成功的經驗,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只有不斷地總結經驗,認識問題,才能把我國的入職培訓工作繼續(xù)推向新的高度。
近年來,由于新入職教師數量不斷增加,師資隊伍素質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加強對新入職教師的教育和培養(yǎng)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存在問題的思考也逐漸深入和全面。國內期刊文獻的研究者在研究中認識到目前入職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入職培訓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學校和教師本人都沒認識到入職培訓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入職培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二是入職培訓內容不能滿足教師的需求,培訓內容陳舊過時;三是入職培訓的組織不合理。包括授課時間的安排、課堂組織形式、考核方式等。曲玉琴、徐致琴在《新時期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工作的建議》中闡述了目前我國高校崗前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1) 部分高校對崗前培訓工作認識不足,思想重視不夠;(2)從培訓內容看,內容多,時間短,學員對所學內容難以全面掌握;(3)培訓形式和手段過于程式化;(4)考核機制不夠完善[2]。余德華在《西部地方高校教師培養(yǎng)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中專門探討了入職培訓的問題:(1)教師崗前培訓不完善,重形式考察,輕教師基本素質培訓;(2)教師培訓形式和內容不合理,重學歷教育、專業(yè)知識培訓,輕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教師技能培訓;(3) 教師培訓經費不足,重短期的培訓效果,缺乏長期的培養(yǎng)規(guī)劃;(4)教師培訓評價機制不完善,重科研學術成果,輕教學水平考核[3]。此外,孫偉忠在《我校教師崗前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郭禮智、鄧俊超在《我國高校教師崗前培訓研究》,趙春玲在《談高校教師崗前培訓與素質教育》,趙振紅《談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問題與對策》等中對存在的問題都有類似的認識,在此不做一一呈現。
因此,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要構建有效的高校教師入職培訓體系,就要堅持終身教育的基本理念,以解決這些問題為導向。為應對高等教育規(guī)模急劇擴張的需要,大量沒有教學經驗的應屆碩士、博士畢業(yè)生進入高校從事大學教師這一職業(yè),一方面充實了高校教師隊伍,另一方面也因其教學經驗不足而帶來了教學質量的問題。在今后提高高等教育的實踐中,一方面要放緩擴招步伐,適當提高入學門檻以提高學生素質;另一方面就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教師準入方面要嚴格把關,讓更多德才兼?zhèn)涞母邔W歷人才進入教師隊伍的同時還要加強教師入職教育,一方面新教師能迅速適應新的教學、科研崗位,較短時間內實現角色轉換,另一方面使新教師樹立起正確的職業(yè)觀、學習觀,使每個教師能得到終身發(fā)展。
針對新入職教師的培訓是高校每年的常規(guī)工作之一,通過一定的培訓和教育以使教師掌握基本教學技能,學習教育基本理論知識,了解國家關于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針政策,從而使教師適應新工作崗位,迅速實現角色轉換,提高新教師工作勝任力,最終目的在于提高教師素質,保障教育質量。但這種短期內的培訓對教師幫助并不大,教師從培訓中得到的幫助很有限,另一方面目前的入職培訓工作也存在著普遍的問題。諸如:培訓流于形式,培訓內容空洞不切合實際,培訓周期太短教師不能得到持續(xù)幫助等[4]。在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新時期,在國家上下各個方面對高等教育質量有極高要求的現實背景下,必須改變過去常規(guī)教師入職培訓的做法,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構建新的教師入職培訓體系。
(一)理念先行——樹立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教師入職培訓新指導思想
先進教育理念是引領大學朝向更高水平發(fā)展的思想基礎,持不同教育理念就會有不同的教育實踐活動。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面臨著新機遇和挑戰(zhàn),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zhàn),更好地完成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目標,就必須有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領。具體到教師入職培訓工作,要樹立起教師入職培訓的終身教育理念。具體來說有兩方面:一是從縱向時間維度上來說,新理念下的教師入職培訓不只是在教師入職之前的一次或兩次培訓,而是持續(xù)關注教師一生職業(yè)的發(fā)展。二是從橫向內容上來說,新理念下教師入職培訓的具體內容更為豐富,不僅包括傳統諸如使教師掌握基本教學技能、學習教育學基本知識、了解國家相關教育方針政策等內容,還要求重視塑造教師人格,發(fā)展個性,使教師個人潛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通過入職培訓,教師不僅能順利適應新的教學、科研崗位,還要在各方面得到發(fā)展,最終使每個教師都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家,而不僅是工具性的教育者。
(二)制度建設——構建起新理念下教師入職培訓制度
任何先進教育理念要能有效地指導教育實踐活動,都要在此理念引領下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政策。沒有完善、成熟的制度做保障,一方面難以有效踐行先進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使相應教育實踐活動流于形式,易受各方面因素干擾。要能切實有效貫徹終身教育教師入職培訓理念,就需加強制度建設,構建起新理念下教師入職培訓制度。教育制度制定主體一般來說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二是高校自身。
1.教育行政主管部門
一是要加強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的制度化建設。當前我國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主要是各個高校的自主行為,缺乏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正式、成文、具有一定法律約束力的制度規(guī)章。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加強關于管理高校教師入職培訓相關制度建設,將這一工作納入到法定的管理系統之內。二是要加強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的規(guī)范化建設。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也需要有相應規(guī)則來使其規(guī)范。加強規(guī)范化建設就是為了保障入職培訓工作按科學、規(guī)范的程序進行,如:培訓課程規(guī)范化、授課形式規(guī)范化、考核方式規(guī)范化等。三是要加強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的專業(yè)化建設。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專業(yè)性較強,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基本途徑。教師專業(yè)化是指教師職業(yè)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yè)要求和職業(yè)條件,有專門的培養(yǎng)制度和管理制度[5]。因此,要達到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目的,就須先加強入職培訓工作的專業(yè)化建設。具體內容包括:課程專業(yè)化、師資專業(yè)化、評價專業(yè)化等。
2.高校自身
高校是落實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相關制度政策的具體實施主體,同時也是入職培訓工作直接受益者。入職培訓工作能否順利進行達到應有效果,建立起校本制度措施是根本。制定與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關于入職培訓工作相關制度政策相一致的具體實施細則,結合實際情況將入職培訓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落到實處,將宏觀、指導性的制度措施轉換成具體、可行的工作細則。高校自身要充分意識到師資隊伍建設之于學校發(fā)展的重要性,要使新教師入職培訓成為一項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行為,切實保障其質量。
(三)物資保障——滿足教師入職培訓工作人力、物力、財力基本需求
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有了先進理念做引領,并制定了相關制度政策,要將先進理念和制度政策落到實處,切實提高入職培訓工作質量,在實踐工作中還需要有人力、物力、財力做保障才能得以實現。無論多么先進的理念,有多么完善的制度,在實際中沒有這些做保障,就不過是空中樓閣。同樣提供物資保障的主體也分為兩部分:一是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一是高校自身。
1.教育主管部門。
一是成立由具有深厚教育理論和實踐教學經驗的教育家和大學教師組成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指導工作組,不定期地對高校入職培訓工作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二是加大對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入職培訓工作是一項資金消耗較大的工作,一些高校之所以對這項工作積極性不高,正是由于缺乏足夠資金。三是加強物力支持,如積極組織相關教育專業(yè)編撰科學性、應用性、指導性較強的入職培訓相關教材。
2.高校。
要做好新教師入職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得到持續(xù)終身發(fā)展,各高校必須根據各自實際情況,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指導性意見:一是成立由分管教學副校長為首的教師入職培訓工作組,成立由專人負責的入職培訓教學單位,組織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組成的教學幫扶中心持續(xù)地為新入職教師提供幫助;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成立青年教師成長基金(Found for Young Teachers),積極支持青年教師接受各種形式的再教育;三是還要積極建立教學法資源中心(Faculty Pedagogy Resource Center)。這個中心應該是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負責,搜集總結成熟教學法的實踐經驗,由學校組織定期或不定期地為青年教師講授關于教學法的相關知識。
新形勢下,中國高等教育面臨新機遇和挑戰(zhàn)。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一系統工程,涉及諸多因素,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質量是其中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教師質量的提高同樣是系統工程,有師資來源的甄選,有教師入職培訓,有教師后續(xù)發(fā)展支持等方面內容。新時期,在終身教育理念引領下應把教師看成持續(xù)發(fā)展的個體,具體到高校教師入職培訓工作中時,也要以這一先進理念為指導,入職培訓工作的外延和內涵兩方面都要得延展。在外延方面,要改變過去只將入職培訓作為一次或幾次獨立培訓的做法,將入職培訓工作延展到其職業(yè)終身的發(fā)展;在內涵方面,豐富入職培訓內容,不只關注教師教學技能提高、教學知識增長,還要培養(yǎng)教師自我成長、自我學習的能力等。努力通過高質量的新教師入職培訓,使新入職高校教師樹立起終身教育的意識和終身發(fā)展的能力,并通過持續(xù)的制度和物資保障,促進教師個體職業(yè)的終身發(fā)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發(fā)掘每個青年學者的潛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不斷造就一代一代的大學者、大教育家。唯有如此,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才能得到日新月異的發(fā)展。
注釋:
① 所統計學生數僅指在校全日制本??坪脱芯可鷶?。
[1]陳春光.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探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65-67.
[2]曲玉琴,徐致琴.新時期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工作的建議[J].中國冶金教育,2006(2):59-61.
[3]余德華.西部地方高校師資培養(yǎng)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2-86.
[4]羅云艷.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7):144.
[5]于影輝.淺談教師專業(yè)化背景下高校教師的入職培訓[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21-22.
(責任編輯穆剛)
ConstructionofInductiveTrainingSystemforInitiativeFacultyof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undertheTheoryofLifelong-learning
WU Chen
(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FacultyofEducation,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undergoing important changes involv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oles and missions in China.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our country in the coming decades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coordinate the scale and the quality harmoniously, and try to build our country powerful instead of big scale.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are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To achieve this goal, qualified faculty is a basic guarantee; the inductive training system is a key-lin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culty.Based on the lifelong-learning theory, the inductive training system of initiactive faculty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faculty and adopt lifelong-learning consciousne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aculty; inductive training system; lifelong-learning theory
G451.2
A
1673-8012(2013)01-0075-06
2012-12-26
伍宸(1985-),男,四川宣漢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學教育學部聯合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比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財政和高等教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