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娜
(羅定職業(yè)技術學院 藝術體育系,廣東 羅定 527200)
閩西客家地區(qū),主要指古汀州所轄八縣,相當于今日龍巖地區(qū)的大部分和三明市的西南部,被稱為“客家形成的中心地域”,“客家祖地”等。它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基礎、古老的民情風俗和復雜的方言,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閩西客家婦女獨特的稟性,是閩西客家婦女音樂的搖籃。閩西客家婦女有著愛唱歌的傳統(tǒng),在閩西這一特殊的文化地理背景環(huán)境下,她們把唱歌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其音樂內容非常豐富,以其表現(xiàn)形式、表演特征為依據(jù),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大類,民歌和歌舞音樂,它們映射出客家婦女豐富的內心世界,反映了她們的生存背景和遭遇。
民歌指客家婦女在各種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歌唱的音樂,包括山歌、謠曲、時調、巫歌、佛歌。
明代馮夢龍說:“世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边@說明山歌不但是人們真情實感的宣泄,而且也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客家婦女的文化生活與風情,大都融化和滲透在山歌中,內涵豐富而多彩。以下以傳統(tǒng)山歌和革命山歌來說明。傳統(tǒng)山歌主要指舊社會時期的山歌,它是受到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歧視和禁唱的。閩西客家婦女所居住的地區(qū)多為山區(qū),她們多在野外自由歌唱,主要歌唱場合是山里、趕路途中、茶亭休息、趕墟時。革命山歌主要指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山歌??图覌D女是革命時期不可或缺的角色,她們在動員群眾當紅軍、開大會、表揚群眾的時候都唱山歌。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客家婦女新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全新的歌詞,如一首《殺頭好比風吹帽》的傳統(tǒng)客家山歌被改編成:“為了革命出頭天,個人生死放一邊;砍頭好比風吹帽,坐牢好比游花園?!逼涔?jié)奏、旋律、風格等方面仍脫不開傳統(tǒng)客家山歌的影響[1]。山歌的藝術特點在以下方面:
1.創(chuàng)作方法
客家婦女唱山歌都是“即興”口頭創(chuàng)作,以眼前的事物及心境情況作為題材,邊編邊唱。例如,長汀一位婦女老歌手劉馬馬(56歲)告訴筆者,她的唱詞都不是固定的,幾天都唱不完。她即興唱了好幾首山歌,如譜例1。
譜例1 小陳叫我來唱歌
這首山歌的旋律與當?shù)仄渌枋盅莩男苫疽粯?,但是歌詞是生動活潑的,把現(xiàn)場的情景都描述出來,給筆者對山歌的“即興”創(chuàng)作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
2.創(chuàng)作過程
客家山歌的獨唱固然是由唱者自己創(chuàng)作,但是唱情歌通常是由男女對唱才能產生感情,期間彼此呼應襯托,互相影響,因此可以說是集體共同的作品。如兩位歌手對唱情歌,男方唱道:“十八哥哥游花園,碰著一個女嬌蓮,細聲上前訪老妹,問你妹子連不連?!迸交卮穑骸扒楦柰凼率呛醚裕_口九問連不連,老妹現(xiàn)在年紀小,要連還得過兩年?!边@樣一唱一和,男女雙方都應答如流。
3.傳承方法
客家山歌一開始都是口傳心授,一代一代流傳至今。生活在客家聚居區(qū)的婦女耳濡目染唱山歌,有的是在山上干活時母親教的,有的是自己聽多了自然就會的??梢韵胂裨谏缴蟿趧拥膱龊现?,客家婦女都不會帶著紙筆把歌詞和歌譜背下來,目前所見的歌曲資料,是經過文人學者刻意記錄,才保存下來的。
4.演唱特點
客家婦女唱山歌用兩種方法演唱,一類是大本嗓真聲演唱,一類是假聲或真假聲吟唱,都無伴奏。前者是客家山歌最基本的唱腔發(fā)聲,主要是指氣息振動整個聲帶發(fā)出的聲音。大多數(shù)山歌都是用大本嗓真聲演唱。也有因自然真聲達不到高音而用假聲去表現(xiàn),主要是用氣息振動聲帶邊緣部分發(fā)出的聲音。如譜例2。
譜例2 破鞋爛鞋隨路丟
生活中客家婦女呼喚小雞喂米時的“咯咯咯咯咯……”以及呼喚鴨子時的“哦……地地地地”用的就是假聲。
5.基本音調
根據(jù)藍雪霏教授對客家山歌的綜合分析,客家山歌的基本音調有兩個:一個是“高音mi、re、do中音la”四聲羽調式,一個是“高音re、do中音la、sol”四聲徵調式?!搬纭闭{式占首位,“羽”調式次之,其他調式,如“角”、“宮”調式較少,而“商”調式尚未見過。例如譜例3長汀河田山歌《十八老妹嘀嘀親》,基本音調為“高音 mi、re、do中音la”,A羽調式,另一個基本音調如譜例4的永定山歌《留朵梅花等郎開》基本音調為高音re、do中音la、sol”,F(xiàn) 徵調式[2]。
譜例3 十八老妹嘀嘀親
(謝承連唱)
6.音樂形態(tài)
客家婦女唱的山歌是閩西客家山歌的一部分,因而在唱詞句式、節(jié)奏、曲式結構、調式上具有閩西客家山歌的相同特點[3]。
(1)節(jié)奏比較自由,綿延而多變。句首通常字多而腔少,而句末通常字少而腔多。在節(jié)拍上,除了一般常見的2/4、3/4及4/4拍子外,也有較少見的2/8、4、8、6/8、7/8、3/8等拍子和混合拍子、自由散板等。如譜例4。
譜例4 留朵梅花等郎開
(沈曉虹唱)
這首曲子是2/4、3/4的混合拍子,一字一音,句末加襯詞拉長音。
(2)在音階結構上,常見的是五聲音階、四聲音階,也有由三個音構成的音階,甚至有兩個音構成的山歌,例如連城婦女唱的《不敢一心對兩頭》整首曲子只用用三個音mi、la、dol三個音。如譜例5。
(3)在旋律的進行方面,客家山歌多級進,四度和五度的跳進也很常見,如 re-la,la-re。如《樹生藤死死也纏》,強調“羽”“商”兩音,或 la-mi、mi-la,強調“羽”、“角”兩音,如譜例 6。六度的跳進只是在個別的地區(qū)可以見到,連城較多見,如譜例6。
譜例5 不敢一心對兩頭
(陳金臺唱)
譜例6 樹生藤死死也纏
(梁子明唱 陳曼娜記譜)
客家婦女除了在野外勞作時唱山歌,在家中或村頭村尾也有吟哦之歌,此處按學界對民歌的分類方式以謠曲類分之??图覌D女的謠曲包含有愛情、勞動、消遣、勸善、家庭、戲謔、歌頌等諸多內容。其中客家情歌在謠曲中占很大的比重,其數(shù)量也很多。從樂段結構來看,謠曲結構較完整,但是篇幅較短小,沒有固定的格式;從節(jié)奏來看,沒有什么變化,多是均分律動;從音調來看,很接近口語,音樂演唱手法不豐富;從歌詞內容來看,也很接近口語,朗誦性很強,而且用客家話來唱,有較濃的生活氣息。
譜例7 怨娘歌
這首童養(yǎng)媳的“怨娘歌”是筆者在2007年農歷正月初十于閩西長汀田野調查時,認識童坊鎮(zhèn)大埔村一位不識字的 50多歲女農民曾炳蓮,當?shù)厝苏f她最會唱的就是這首“怨娘歌”。這首歌共20段,單數(shù)段是童養(yǎng)媳的抱怨和訴苦,雙數(shù)段是童養(yǎng)媳的母親的勸勉和安慰。當錄音進行時,這位女歌手,邊唱邊流淚。這是一首基本上由六、七、七、七、七字的五句組成,曾炳蓮演唱這首歌時速度較緩慢,曲調悠長悲切。旋律以下行為主,體現(xiàn)了哀嘆式的音調,幾處滑音更營造出凄涼傷感的氣氛。其核心音調為“sol、la、re”,同時“l(fā)a、mi”兩音的運用也很突出。如在第一、第六、第七小節(jié)的mi音,第三、第九小節(jié)的la音,以及第五、六、七小節(jié)的la、mi之間的直接連接,都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因此,音樂在徵調式中具有了羽角色彩,而顯得更為柔婉深摯,既表現(xiàn)客家婦女對娘親包辦婚姻的氣憤、怨恨,又表現(xiàn)在封建禮教桎梏下的無奈的心情[4]。
客家婦女在休息、娛樂時唱的北來的歌,按學界對民歌的分類方式以時調類分之。時調除了客家婦女日常生活閑時傳唱之外,還常由職業(yè)或半職業(yè)的民間藝人在城鎮(zhèn)集市、酒樓茶館、街頭巷尾、游覽勝地等場合演唱,供人們娛樂欣賞,消遣助興。時調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時政歌、愛情歌、生活歌、知識歌、勸世歌等。
客家婦女唱的時調特點為:曲式結構多規(guī)整嚴謹、功能清晰、邏輯性強;旋律的音調和結構變化較豐富,旋律多委婉曲折;潤腔和襯詞變化手法很豐富,表現(xiàn)力強;通常有樂器伴奏。
譜例8 打寶刀
這是一首客家民間舞歌,以男女相互對答的方式逗趣玩樂。音樂靈活,具有敘述的特點。曲式為上、上、下、下、下的五句體樂段,落音分別為羽、羽、宮、宮、商。第一句、第二句相同,第三句和第四句有對應關系,第五句是對上下句擴充句幅,改變了句尾的結音(原是宮音擴充后為徵音)。第一、二、五句使用了大篇幅的襯腔(襯腔由獨唱或者合唱代)。整首曲子都由樂器伴奏,五聲音階,旋律以級進為主。舞者邊唱邊演,歌詞用客家話唱,很具有幽默感,有濃郁的鄉(xiāng)土特色,反映了夫妻間的默契。
在閩西客家地方,婦女有巫術信仰的習俗,如伏花、問尚,閩西客家婦女十分熱衷這些巫術活動,在長汀很是興盛[5]。
1.伏花
閩西客家婦女有“伏花”的習俗,在永定叫做“伏童子”,尤以閩西長汀為盛?!胺ā边@一習俗一般在八月中秋前三天,后四天,即農歷八月十三到十九之間進行,晚上八九點鐘就是伏花的時間?!胺ā笔菋D女的一項民俗活動,男人不得參加,是問活人的花期。所謂花期即婚姻,蓋房子、生子等的桃花運。筆者于2006年暑期在閩西長汀大同鎮(zhèn)紅衛(wèi)村老木段對兩位婦女做“伏花”的整個過程作了實錄,是查筆者本人的花期。見譜例9。
譜例9 伏花調
這是伏花的基本音調。全曲所用為五聲音階,基本音調為“中音 la、sol、mi、re、do,低音 la、sol”,角音起著點綴色彩的作用。音程跨度不大,以級進為主,偶五度跳進,G徵調式。唱腔簡單樸素,較少運用潤腔手法。一、二句兩句和三、四兩句音調基本相同,四句體。旋律由中音區(qū)開始,迂回下行。伏花的唱詞沒有固定文本,多是婦女隨口唱來的,但大概內容如上述歌詞,七字一句。問花期時伏者的右手始終在打著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x x x x︱x x x x”,簡單的節(jié)奏貫穿頭尾,使音樂風格鮮明統(tǒng)一。
2.問尚
“問尚”這一習俗在閩西客家民間流傳很多,內容大同小異。它類似于伏花的形式,但并不是問活人的花期,而是問死去親人在陰間的情況。大都是女性們參與,從30多歲至60多歲不等,她們被稱為“巫婆”。從事“問覡”的人可以和陰間的人對話,并將這些話傳達給活著的親人,這其實是一種巫術,必然受到儒、釋、道等的影響。
如譜例10,每個樂句都基本上一樣,只用三個音mi、re、dol,而且旋律都是下行,音區(qū)很低,有助于表現(xiàn)歌者滿腹牢騷而又無奈的心情。
譜例10 問尚
3.護法
“護法”在閩西客家地區(qū)很流行,只不過有些地方稱為念經。“護法”在閩西客家地區(qū)影響較大。
譜例11 護法
A)經文是十個字時的音調如下:
B)經文是七個字的音調如下:
C)經文結束的時候的音調如下:
這一曲調在長汀幾乎都相同,在客家地區(qū)連城、寧化也很流行。上述音調是一個男性、四位女性所唱,音樂形式是男性唱前面4個字,女性再接進來一起唱后面幾個字。婦女手上拿著法器,男性跪在棉墊上,時而起身,但是右手不停地翻著經文。全曲所用為五聲音階,基本音調為“中音 do、re、mi、sol,低音 la、sol”,C 徵調式。音程跨度不大,多用級進,偶有四度跳進。旋律級進上行后下行而后再上行下行結束于徵音。
馬燈流行于閩西、粵東、贛南一帶的客家地區(qū),因其道具是用竹蔑扎成馬形,故稱為“馬燈”。馬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在春節(jié)期間與花燈、龍燈一起表演,作為游行列隊的一個組成部分;二是作為一種歌舞形式在曬谷場上表演。后者如長汀的《踩馬燈》。“踩”在當?shù)厥翘囊馑?,“燈”與“丁”同音,是“添丁”之意。
舞者一般是四人,男女各半。男角有的穿彩裝,有的穿農民的服裝,頭戴一頂帽子,腰扎彩帶,右手拿著扇子,左手拿一條紅色的手巾,有的樂隊沒有拿;女角身穿彩衣,右手拿扇子,左手拿一條紅色手巾。舞蹈時,男女對唱,演唱曲調是當?shù)孛耖g小調,主要有《補缸調》、《繡花瓶》、《賣雜貨》、《打寶刀》、《女兒鬧嫁》、《十月懷胎》等 30余首。下面這首踩馬燈《女兒鬧嫁》是筆者2006年正月在閩西長汀縣濯田鎮(zhèn)左拔村大豐自然村姓林人家里采錄。
譜例12 女兒鬧嫁
這首歌是一男一女以載歌載舞的形式表演的。舞蹈時配合人聲的歌唱,有樂器伴奏,如揚琴、吉他、二胡、笛子等樂器。母親角色由男的來表演,唱時聲音故意提高,由于唱功不夠,音量很小。女角是用白嗓演唱。這首歌是五句體,第五句是三、四句的變化重復,唱詞重復第四句。每句落音分別于商、宮、徵(低音)、徵(低音)、徵(低音),是 A徵調式。音樂優(yōu)美、細膩,旋律跌宕起伏,音多腔少,表現(xiàn)了女兒復雜的心情。
流行于閩西地區(qū)的船燈,多在春節(jié)期間演出,亦稱“踩船燈”,贛南稱“三湖船”或三步船等。傳統(tǒng)船燈多由兩個人表演,一人以丑角扮演艄公,一人以旦角扮演艄婆,如上杭縣;也有三至五人表演,如長汀縣、粵東平遠縣等,內容多表現(xiàn)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變化和船工生活狀況。唱船燈的專用曲《漁家樂》,共四段,一人唱一段,每唱完一景,(即一段),艄公就將將船燈繞臺轉一圈,表示漁船下灘。待轉至另一臺角后,又接唱另一景。四景唱完即告表演結束。表演的程式根據(jù)四季景色分別向四個臺角緩進緩退。下面這首《漁家樂》是唱船燈時的專用曲調。
譜例13 漁家樂
這首曲子共四段,分春、夏、秋、冬四季演唱,旋律婉轉優(yōu)美,音域跨度較大,字少腔多,A商調。這是船燈的必唱曲目,在春節(jié)期間表演,主要反映客家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同時還有助人為善、和氣生財之意。
閩西客家婦女的音樂與客家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她們是客家人民群眾生活經歷的記錄者,情感心聲的代言者。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客家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態(tài)度,感受到她們坦誠質樸善良的品性,并且可以領悟到她們的智慧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图覌D女是客家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力軍,客家婦女音樂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們以自己勤勞刻苦聰明內斂的行為維護著客家社會的穩(wěn)定,不僅是客家物質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也是客家精神文明杰出的締造者[6]。
[1] 陳文紅.從客家山歌看婦女的精神個性[J].沈陽大學學報,2006(2):87-88.
[2] 藍雪霏.畬族民歌與客家民歌的比較研究[J].中國音樂,1999(1):18-25.
[3] 張利珍.梅縣松口客家山歌的音樂特征與演唱特點探析[J].嘉應學院學報,2011(4):18-21.
[4] 李泳集.性別與文化:客家婦女研究的新視野[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35-43.
[5] 黃馬金.客家婦女[M].中國婦女出版社,1995:170-172.
[6] 房學嘉.關于女性在傳統(tǒng)社會中地位的思考——以梅縣客家婦女為例[J].婦女研究論叢,2004(4):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