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毛增宇 張 媛
1.陜西省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川口采油廠醫(yī)務室,陜西延安 716000;2.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人民醫(yī)院,陜西延安 717500;3.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耳鼻咽喉外科,北京 100730
過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由免疫球蛋白 E(IgE)介導的以噴嚏、清水樣鼻涕和鼻塞為臨床特征的鼻黏膜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1],若不及時治療可造成鼻竇炎、鼻息肉、支氣管哮喘以及中耳炎等。隨著人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其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全球發(fā)病率高達10%~25%[2-3]。目前,常用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免疫治療、避免接觸過敏原以及外科治療等,其中藥物治療是AR的首選治療方法[4]。因此,本研究通過觀察苯磺貝他斯汀治療AR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為其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選擇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人民醫(yī)院診斷和治療的AR患者200例,其中男96例,女 104 例,平均年齡(30.22±5.47)歲。
病例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2009年《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進行[5];同時排除合并肝、腎、心腦血管以及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患者,并發(fā)支氣管擴張、肺結(jié)核、哮喘急性發(fā)作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以及合并嚴重的鼻中隔彎曲或息肉患者。
成年患者飯后服用苯磺貝他斯汀(生產(chǎn)廠家:天津田邊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10122)10 mg/次,其他患者根據(jù)年齡和臨床癥狀適當增減劑量,2次/d,連續(xù)服用2周。
分別在治療前后對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和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分,其中臨床癥狀鼻塞:有意識吸氣時感覺鼻塞為1分,間歇或交替性鼻塞為2分,幾乎全天用口呼吸為3分;鼻癢:間斷鼻癢為1分,有蟻行感但可忍受為2分,有蟻行感并且難以忍受為3分;擤鼻<5次/d為1分,5~9次/d為2分,≥10次/d為 3分;連續(xù)打噴嚏 3~5個/次為 1分,6~10個/次為2分,≥11個/次為3分。體征評分:下鼻甲輕度腫脹且可見鼻中隔和中鼻甲為1分,下鼻甲緊靠鼻中隔或鼻底部但仍有小縫隙為2分,下鼻甲緊貼鼻底和鼻中隔但中鼻甲不可見為3分。疾病嚴重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量表進行評定:由患者根據(jù)自身病情嚴重程度在0~10 cm標尺上評價,0 cm為無困擾,10 cm為最嚴重。采用ELISA法檢測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熒光免疫法測定鼻灌洗液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含量,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根據(jù)臨床癥狀積分下降程度[(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總分×100%]判斷臨床療效,顯效≥80%、有效≥20%和無效<20%,并記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總分、鼻塞、流涕、鼻癢、噴嚏、體征和VA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降低,且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和VAS評分變化情況(分,±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體征和VAS評分變化情況(分,±s)
注:VAS:視覺模擬評分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Z值P值臨床癥狀總分 鼻塞 流涕 鼻癢 噴嚏8.59±1.21 2.30±0.64 7.905 0.000 2.02±0.57 0.65±0.28 4.137 0.000 2.10±0.73 0.58±0.17 4.306 0.000 2.85±0.61 0.70±0.21 3.977 0.000 1.89±0.69 0.49±0.18 3.629 0.000體征 VAS 2.22±0.44 0.61±0.13 4.008 0.000 7.10±0.52 1.64±0.37 5.162 0.000
患者治療前血清 IgE含量為(1024.17±207.42)ng/mL,鼻灌洗液 ECP 含量為(138.35±20.71)μg/L;患者治療后血清IgE含量為(472.55±80.50)ng/mL,鼻灌洗液 ECP含量為(44.86±9.69)μg/L,與治療前比較血清IgE和鼻灌洗液ECP含量下降且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E和鼻灌洗液ECP水平比較(±s)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gE和鼻灌洗液ECP水平比較(±s)
注:IgE:免疫球蛋白E;ECP: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
時間 IgE(ng/mL) ECP(μg/L)治療前治療后t/Z值P值1024.17±207.42 472.55±80.50 7.720 0.000 138.35±20.71 44.86±9.69 10.216 0.000
經(jīng)治療后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判斷患者臨床有效率為91.50%,其中顯效64例,占32.00%,有效119例,占59.50%,無效17例,占8.50%。
治療過程中有33例患者發(fā)生藥物相關(guān)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50%。其中嗜睡7例,占21.21%,發(fā)生率為3.50%;頭痛3例,占9.09%,發(fā)生率為1.50%;頭暈2例,占6.06%,發(fā)生率為1.00%;口干5例,占15.15%,發(fā)生率為2.50%;胃部不適4例,占12.12%,發(fā)生率為2.00%;上腹痛3例,占9.09%,發(fā)生率為1.50%;咽干3例,占9.09%,發(fā)生率為1.50%;鼻干2例,占6.06%,發(fā)生率為1.00%;丙氨酸轉(zhuǎn)氨酶升高4例,占12.12%,發(fā)生率為2.00%。上述癥狀患者均能耐受,治療結(jié)束后自行緩解。見表3。
表3 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過敏性鼻炎是由于過敏原經(jīng)抗原呈遞細胞與肥大細胞表面的IgE結(jié)合,導致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炎性介質(zhì)而引起一系列癥狀,可引起全身乏力、睡眠紊亂、食欲減退、疲勞、情緒失調(diào)以及學習障礙和注意力減退等,其發(fā)病機制與嗜酸性粒細胞(EOS)浸潤、鼻黏膜慢性炎癥以及機體自身高反應性等密切相關(guān)[6]。
目前,治療AR的主要途徑為全身與局部雙途徑抗變態(tài)反應和抗炎治療,常用的治療藥物有抗組胺類藥、糖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抗膽堿藥、減充血劑以及肥大細胞膜穩(wěn)定劑等,其中全身抗組胺藥物和局部抗變態(tài)反應抗炎藥物具有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糖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對提高機體抗變態(tài)反應、抗炎、對外來刺激應激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可從多個環(huán)節(jié)阻斷鼻黏膜過敏性反應;抗組胺藥物可通過競爭性與H1受體結(jié)合阻斷組胺發(fā)揮其生物學效應,對AR的臨床癥狀(如噴嚏、清水樣鼻涕、鼻癢等)具有較好的療效[7]。苯磺貝他斯汀屬于第二代H1抗組胺藥物,具有抗組胺作用強、起效快、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等特點,對EOS在炎性部位的浸潤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本研究表明,AR患者經(jīng)口服苯磺貝他斯汀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和病情嚴重程度評分均顯著降低,臨床有效率為91.50%,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50%,其中嗜睡發(fā)生率為3.50%。
血清及鼻灌洗液中EOS作為AR的特征性細胞,對AR診斷及其嚴重程度判斷具有重要作用。EOS胞質(zhì)顆粒內(nèi)含有ECP、堿性蛋白(MBP)以及EOS過氧化酶(EPO)等多種細胞毒性高度活化蛋白,其可損傷鼻黏膜,破壞小血管壁,增強其通透性,引起組織水腫,從而加重鼻部癥狀。ECP是EOS活性和轉(zhuǎn)歸的主要標志之一,在變態(tài)反應疾病的診斷和療效判定有重要意義,在AR的發(fā)病機制中有重要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400 mg/d布地奈德可以有效抑制鼻灌洗液中ECP的增長[8]。IgE是由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固有層中B淋巴細胞產(chǎn)生的一種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可通過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IgE受體,刺激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釋白三烯、組胺等炎性介質(zhì),從而刺激鼻黏膜發(fā)生一系列癥狀[9]。血清IgE抗體與肥大細胞結(jié)合IgE抗體濃度間存在動態(tài)平衡,血清IgE水平可反映肥大細胞IgE抗體結(jié)合量、其釋放組胺的能力以及病情嚴重程度等[10]。本研究表明,經(jīng)藥物治療后患者血清IgE含量和鼻灌洗液EOS水平均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采用苯磺貝他斯汀治療過敏性鼻炎,可有效緩解鼻塞、流涕、鼻癢以及噴嚏等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較少,可以安全使用。
[1]張羅,韓德民.重視過敏性鼻炎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0,17(11):561-562.
[2]Incorvaia C,Masieri S,Scurati S,et al.The current role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adults and children[J].J Asthma Allergy,2011,4:13-17.
[3]汪瓊,陳其國,李浩,等.醋酸潑尼松龍迎香穴封閉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34):103-106.
[4]王金輝,申慧梅,趙長青.變應性鼻炎特異性免疫治療近期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2,12(3):149-153.
[5]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編委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0,38(6):67-68.
[6]Wang Y,Bai C,Li K,et al.Role of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in development of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s [J].Respir Med,2008,102(7):949-955.
[7]Kawabe T,Kawabe K,Sapru HN.Effect of barodenervation on 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elicited from the hypothalamic arcuate nucleus of the rat[J].PLoS One,2012,7(12):53111.
[8]Boot JD,Chandoesing P,Kam ML,et al.Applic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biomarke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in allergic rhinitis[J].J Investing Allergol Clin Immunol,2008,18(6):433-442.
[9]Amarasekera M.Immunoglobulin E in health and disease [J].Asia Pac Allergy,2011,1(1):12-15.
[10]楊越楠.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的相關(guān)發(fā)病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