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杰
【摘 要】在歷史教學中,問題教學的方法,可以使課堂教學不斷優(yōu)化,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問題的設計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但要設計得精美,符合學生的實際。
【關鍵詞】歷史課堂教學;問題;教學設計
歷史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能否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學生自始至終處于積極思維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是建構于精心設計的問題解決之上。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問題設計來體現(xiàn)。因此,歷史教學設計中,特別要重視挖掘教材聯(lián)系生活,精心設計問題。
一、用問題引入歷史課題
1、設置開放性的問題,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而問題不能太簡單死板,學生不假思索便可回答,這種問題對于學生索然無味,對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成效很低。比如,在講“貞觀之治”時,如果我們設問:“貞觀之治”是哪一個皇帝在位時所做出的政績?學生看書就知道了,這就沒有太大的教學價值。我們可以換一個提問的角度:“唐太宗的哪些做法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學生對這個問題肯定要講很多,而且可以各抒己見,沒有固定的答案。這就激發(fā)了學生討論的興趣,在討論的過程中主動學習,主動感悟,提高學生的比較、概括、綜合等能力。
2、從歷史事物本質(zhì)著手,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如辛亥革命失敗,直接原因是袁世凱篡奪,主要原因包括革命黨人的妥協(xié)等方面。根本原因則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會性質(zhì),它決定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妥協(xié)性。從革命的特點可以分析革命屬于不徹底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從革命的失敗,又可以得出: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這一規(guī)律性的結論。這就使他們對本節(jié)課感興趣、印象深、易理解、記得牢。
3、從歷史知識關聯(lián)著手,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如學習到美國西部開發(fā)問題,可以聯(lián)系到當今中國西部大開發(fā)這一政治時事熱點問題,同時又可以聯(lián)系中、美兩國西部的地理因素進行比較,從而對中、美兩國西部開發(fā)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形成一種正確的認識。針對相關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同時喚起他們探究的欲望。
二、用問題建立歷史概念
1、利用設置提問的方法,提高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
如:在《世界近代現(xiàn)代史》的教學中,設計這樣幾個問題:
(1)既然但丁被譽為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qū),為什么他的作品中還充滿著宗教的色彩?
(2)既然馬丁、路德在進行宗教改革,為什么還宣揚“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原則?
(3)既然尼德蘭革命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為什么不是世界近代史的開始?
這些問題,雖然對歷史知識比較薄弱、能力偏低的初中學生只有在討論和積極思考中才能初步解決,但是教師不能避而不問。實踐表明,這些問題正是教學中學生的質(zhì)疑點,在這里采用問題教學方法,會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老師點拔啟發(fā)下,學生通過積極思辯,既加深了對歷史概念(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
2、利用研究史料提出問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閱讀簡單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義,并在對史料進行整理、分析過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用史料印證、豐富某一歷史現(xiàn)象,說明、修正某一歷史觀點。實踐證明,初中階段研究性學習之中的研究史料實施“討論分類法”較好。對所搜集的歷史資料,讓學生通過討論,決定將其歸納在某一類(對歷史資料按其性質(zhì)、特性、特點等分類)。這一過程需要分辨篩選、論證比較,這樣一個過程非常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這一分辨篩選、論證比較的過程,又是在學生相互討論之中完成的,因為學生之間認識的差異性,就更有利于學生問題的解決。
如“隋朝大運河有哪些科技含量”問題生成后,師生分頭為問題的解決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教師指導下從不同的渠道獲取資料。從來源看,有從互聯(lián)網(wǎng)、從圖書館、從水利科技人員處查找資料者;從分類看,有從古代文獻、從科技史研究文獻,從模擬史學獲取資料者。然后是在教師指導下匯集整理資料,將從不同渠道獲得的文字的、圖片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通過這一研究性學習活動,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提高了學生探究能力。
三、用問題將歷史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睂W習歷史的根本要求,就是學會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去認識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比如,在講“抗日戰(zhàn)爭”一課時,在學習完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后,問學生一個問題:“你們知道最近日本政府在哪些件事情上激起了亞洲各國乃至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民的憤怒嗎?”由于近來新聞媒體的大量報道和評論,所以學生應該可以答出:日本政府要修改和平憲法、日本大臣再次參拜靖國神社、否認二戰(zhàn)侵略歷史以及挑起釣魚島爭端等等。通過對時事熱點的適當聯(lián)系,讓學生明白抗日戰(zhàn)爭離我們本不遙遠,歷史并不是孤立的單純的知識,它與我們息息相關。
這樣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轉(zhuǎn)化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歷史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用歷史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問題教學是一種開放式教學,向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只有充分重視問題的設計并不斷優(yōu)化,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得輕松、高效,課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才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創(chuàng)造和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