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錢
摘 要:魯迅以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獨特的見解,創(chuàng)作了一批振聾發(fā)聵的作品,描繪了我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真實血肉和國人的靈魂。樣林嫂便是其中最悲慘的一個典型的代表,她不僅被封建禮教的繩索束縛得無法動彈,同時被封建迷信思想禁錮得最后氣絕身亡。作者正是以祥林嫂的悲劇來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和禮教“吃人”的殘酷現(xiàn)實,描繪出“人肉筵席”的真實圖畫,揭示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的全過程,具有震撼靈魂的藝術(shù)魅力。
關(guān)鍵詞:魯迅;祥林嫂;悲??;美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7-0015-01
我國已故著名畫家吳冠中曾在接受中央電視臺記者采訪時,在談到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感受時說過一段話,大意是說,藝術(shù)的影響和震撼力遠不如文學。中國如果沒有魯迅,中國的前途將不知會是什么??梢?,吳冠中先生對魯迅的敬佩之情。誠然,20世紀20年代前后,魯迅的小說“算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它以“表現(xiàn)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
魯迅先生以他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獨特的見解,創(chuàng)作了一批振聾發(fā)聵的作品,描繪了我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真實血肉和國人的靈魂。單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魯迅先生最卓越的成就在于他創(chuàng)作了一批反映那個時代最真最實最深刻的悲劇作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制度下中國農(nóng)民、勞動婦女以及知識分子的真實命運。諸如飽含悲憤之情的悲劇作品《狂人日記》中的?!翱袢恕?,帶著“含淚的微笑”的喜劇性悲劇作品《阿Q正傳》、《孔乙己》中的阿Q、孔乙己,以及充滿悲憫之情的悲劇作品《祝福》中的樣林嫂,這些人物的悲劇命運無不令讀者掩卷長嘆。在此,談談樣林嫂悲劇的美學特征問題。
一、樣林嫂悲劇的現(xiàn)實基礎及社會根源
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專治統(tǒng)治,但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整個中國仍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動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仍然緊緊地桎桔著廣大人民,而婦女所受的殘害尤為深重。1919年的“五四”運動,響亮地提出了“反對封建主義”、打倒封建禮教”的口號。婦女解放問題也成為思想解放和社會解放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但“五四”運動的高潮很快過去了,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思想.封建倫理規(guī)范,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以致形成了一種畸形的文化心理和社會群體意識。這樣,便導致靈魂的苦悶、麻木;對別人正常情感的表現(xiàn)視而不見;對別人的痛苦不幸熟視無睹,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自私;對弱小者的內(nèi)體和精神進行無情地摧殘、虐殺等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司空見慣。而勞動婦女,更是這種殘酷現(xiàn)實的犧牲品。樣林嫂便是其中最悲慘的一個典型的代表,她不僅被封建禮教的繩索束縛得無法動彈,同時被封建迷信思想禁錮得最后氣絕身亡。
二、樣林嫂的悲劇性格
祥林嫂是一個生活在舊中國最低層的勞動婦女。她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撮合的。其丈夫祥林比她小10歲,婆家看中的是她那高大的身軀,壯實的手腳,勤勞的性格,圖的只是能為家里增添一個好勞力。祥林嫂上山打柴,下地耕種,樣樣都行,日子過得本來也安穩(wěn);但不幸的是丈夫英年早逝。嚴厲、精明而霸道的婆婆竟然以80吊錢的價格把她賣到深山坳里,以便給她的小叔子娶媳婦,樣林嫂懷著一種本能的反抗述出祥家,來到魯四老爺家做短工,干活從來就不會偷懶。
這是怎樣的世道呢?祥林嫂付出的很多很多,得到的很少很少。然而她卻反而感到滿足,以致于“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她所希望的,感到滿足的竟是這樣一種在奴隸規(guī)則之下過著正常的奴隸生活的極不公平的生活!這就深刻地揭示出了一個愚昧、麻木、毫無覺悟的中國勞動婦女的本質(zhì)。同時,也把一個勤勞、善良的勞動婦女的安分而迷信的性格立體地凸現(xiàn)出來。
三、祥林嫂的悲劇命運
祥林嫂沒有自己的姓和名,沒有半點的經(jīng)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她同時受到政權(quán)、神權(quán)、族權(quán)、夫權(quán)的壓迫。而族權(quán)、夫權(quán)的壓迫表現(xiàn)得更具體、更強烈。祥老太婆可以隨意將其當商品一樣賣掉。賀大伯也可輕而易舉地將她曾經(jīng)與丈夫和弦子生活過的屋予收回,并把她趕出家門。天下之大,竟沒有她容身之地,最后,不得不還要帶著被閻羅王鋸開兩半分給兩個丈夫的恐懼走向死亡。在她的心中,死亡不是悲劇生活的結(jié)束,而是一種更恐懼更痛苦的生活的開始,祥林嫂的悲劇命運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社會四大繩索的極端野蠻和殘酷。
一個勤勞、善良的本份婦女徹底地被封建札教毀滅了,從精神到肉體“被無常打掃得千干凈凈”。她在魯鎮(zhèn)熱鬧非凡的祝福聲中登場,又在魯鎮(zhèn)繁響的祝福聲中走完人生的全部歷程。魯迅先生正是以祥林嫂的悲劇來揭示了封建統(tǒng)治和禮教“吃人”的殘酷現(xiàn)實,描繪出“人肉筵席”的真實圖畫,揭示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被毀滅的全過程,具有震撼靈魂的藝術(shù)魅力。
參考文獻:
[1]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吳俊.魯迅評傳[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3]譚德晶.魯迅小說與國民性問題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文藝生活·中旬刊2013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