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華 朱秀麗 高俊麗
(石家莊鐵道大學 河北石家莊 050043)
1968 年,美國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杰克遜在他的著作《課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書中首次提出“隱性課程”這一概念。相對于顯性課程,“隱性課程”是指無意識的、間接的、非強制性的無形教育方式。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隱性教育是指英語教師根據(jù)預(yù)定的、明確的教育計劃、內(nèi)容和方案,在英語課堂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源,如:英文歌曲,經(jīng)典影視、英語新聞等,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學生的英語應(yīng)用能力。此外,學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了解到西方的社會文化觀念,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既精通外語又深諳民族文化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應(yīng)用型人才。[1]60 以電影《叫我第一名》為例,分析影視作品在英語學習中的隱性教育效果。
電影《叫我第一名》是源于真實人物而改編的故事。主人公布萊德(Brad)從六歲起患上一種罕見的疾病叫妥瑞癥,這種病是由于精神壓迫神經(jīng),導(dǎo)致大腦做出一些錯誤指揮,患者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發(fā)出怪叫聲,并不時地抽搐?;忌贤兹鸢Y后,布萊德經(jīng)常會不由自主地發(fā)出類似于狗叫的怪聲,且身體抽動。最初,老師、同學甚至于他的父親都認為他是為了引起別人注意,而故意搞怪。老師誤解他,同學欺負他,父親訓(xùn)斥他……疾病所帶來的壓力,別人的嘲笑使得他生活在不幸之中。但是幸運的是,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自始至終地支持著他。母親堅信兒子不是故意搞怪,帶他四處求醫(yī);去圖書館翻閱大量的醫(yī)學書籍,最終證明兒子是患上了妥瑞癥。了解到妥瑞癥無法醫(yī)治后,母親并沒有灰心,她帶著布萊德去參加了妥瑞癥患者的聚會,希望從中獲得支持。然而,令母親失望的是,大部分的妥瑞癥患者向疾病低了頭,成為社會的邊緣人,一生生活在家人的庇護中,斷絕了與外界的交流。這不是母親想要的結(jié)果,她毅然拉著兒子離開了這個聚會,并且繼續(xù)為兒子能夠獲得和正常人一樣的教育機會而努力。由于老師和同學們的誤解和歧視,布萊德不斷的更換學校,直到他遇見了一位善良而又開明的校長。校長給了他一次寶貴的機會,讓他利用一次音樂會向全體師生解釋他的疾病與焦慮,使得全體師生了解了他和他的疾病,從而改變了他的人生。校長讓大家知道,布萊德不是故意發(fā)出怪聲,他無法控制,并呼吁大家一起幫助布萊德。正是因為這位校長和他的這次有意的安排,堅定了布萊德畢生追求教育事業(yè)的理想。他以優(yōu)秀的成績大學畢業(yè),但因為他的妥瑞癥,工作與他無緣。他面試過多達25所學校,雖然不斷遭挫卻從不放棄,最終憑借他的樂觀心態(tài)、不懈努力而終于成為一位受人尊重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
通過觀看電影,學生可以練習聽力技能,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此外,在這部電影里,美國的教育觀、家庭觀、社會等級觀等文化觀念可以略見一斑。因此,這部影片有助于學生了解美國文化,加深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沖突而引發(fā)的交際錯誤。[2]
2.1.1 教育目的
中國的教育體制以文化知識的積累和灌輸為指導(dǎo),以“社會定向”為核心,以讓孩子成才為最主要的目標。因此,應(yīng)試教育成為了主流教育手段。應(yīng)試教育的存在限制了學生的特長發(fā)展,使得學習對于他們來說成為了一種任務(wù),而不是一種探索新知的快樂。
美國的的教育又如何呢?美國的一些關(guān)于學校的影片中常會出現(xiàn)棒球比賽、學校音樂會等場景,這部影片也不例外。布萊德小時候參加棒球比賽,表現(xiàn)出色。而影片中的音樂會上校長麥爾給布萊德創(chuàng)造了機會,使得全校師生了解了妥瑞癥,為他贏得了理解和接納,進而改變了布萊德的一生。顯而易見,在美國的教育中,學生除了學習文化知識外,學校也會安排其他的文藝體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美國的教育是以 “實用主義”為指導(dǎo),“個人定向”為核心,強調(diào)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
2.1.2 教育內(nèi)容
中國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有著全國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內(nèi)容較單一,注重學生智能的開發(fā),而忽略了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而在美國,是沒有整齊劃一的教學大綱的,各學校根據(jù)自身情況及任課教師情況來自定。內(nèi)容豐富,且注重學生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中國,二年級的學生是不開設(shè)地理課程的。而影片中擔任二年級教師的布萊德由于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做運輸?shù)拿沸?,因此精心安排了一次地理課,使孩子們在娛樂中掌握了美國各州的地理位置。此外,在他的手工制作課上,由于調(diào)皮的湯姆斯制作了“weird”(奇怪的,古怪的),布萊德就即興給同孩子們上起了語言知識課,講解“weird”的用法。正在講授的過程中,響起了梅心大卡車的鳴笛聲,孩子們央求他同意他們出去看,明知有評估的教師和校長等在聽課,他還是同意了孩子們的要求。這種靈活的安排在中國的課堂上是無法想象的。
2.1.3 教育方式
中國的教育方式屬于管束型封閉式教育。[3]我們的傳統(tǒng)課堂為“教師講,學生聽”的知識灌輸教育。而美國的教育方式則為寬松型開放式教育。[3]影片中多處體現(xiàn)了這種教育方式。首先,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我們可以看到布萊德任教的山景小學的教室布置,溫馨舒適,使人感到放松。甚至在教室里可以養(yǎng)寵物,使孩子們近距離接觸到這些小動物,從小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在布萊德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桌椅擺成圓形,相對而坐,布萊德則或坐或站處于中心位置。在地理課上,布萊德甚至和孩子們一起席地而坐。這種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更符合孩子們的好動的生理特性,有利于他們在娛樂中掌握知識。除了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也是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中美教學方式的重要差別。布萊德的第一次課上,他開誠布公地向?qū)W生們說明了自己的妥瑞癥,并允許學生就心中的疑惑提問。孩子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問題得到了解決,同時他們也真正地接納了新老師布萊德。布萊德的另外幾次課上同樣是應(yīng)用提問式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diào)動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好勝心,讓孩子們樂于思考,樂于學習。
2.2.1 家庭概念
中國人重倫理,重親情,生活往往以父母和家庭為中心,子女喜歡和父母住在一起。因此,在中國,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4]然而,美國社會的典型家庭為“核心家庭”,即只有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老人和已成年的孩子則不屬于這個核心家庭范圍內(nèi)。影片中我們從布萊德的家庭成員以及布萊德的學生的家庭狀況可以了解到這一點的不同。在美國,滿18 周歲是成年的標志,父母將不再為其提供經(jīng)濟來源。影片中的布萊德在沒有找到工作前,和朋友合租,為父親打工等都很好的體現(xiàn)了美國家庭的這一原則。而中國社會的觀念則是,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只要孩子有需要,不管孩子是否成年,父母都會無條件地在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付出。因此,作為回報,贍養(yǎng)老人自然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責任和義務(wù)。美國人把撫養(yǎng)孩子看作是一種社會義務(wù),而美國老人的歸宿大都是養(yǎng)老院,子女無需承擔贍養(yǎng)的義務(wù)。
2.2.2 家庭成員關(guān)系
中國自古以來的“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觀念盡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所改變,但是中國家庭的這種“權(quán)威”關(guān)系依然存在。孩子在家中沒有發(fā)言權(quán),被看作是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依附于父母,服從于父母。美國崇尚平等,提倡“個人主義”,美國的家庭中各成員之間關(guān)系是平等民主的。[4]在家庭中,孩子是被作為獨立的個體看待的,父母的作用是引導(dǎo)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更像朋友。影片中布萊德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事情,從看醫(yī)生到職業(yè)選擇,父母都和他商量,并給予建議,最后由布萊德自己來做決定。
2.2.3 社會等級觀
等級和地位是社會的結(jié)構(gòu)特征,它們幾乎存在于所有的社會中。但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社會等級制度尤為嚴格。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人們在交往中根據(j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來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5]與中國文化不同,美國文化強調(diào)平等。美國人認為,一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quán)力。如:在漢語中,有“你”和“您”來體現(xiàn)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在英語表達中只用單詞“you”來稱呼,無論是長幼、上下級、還是不同職位的人之間,并無尊卑之別。在影片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此外,在家庭成員的稱呼上,中國人是不會直呼父母長輩的姓名的,這會被看作是一種大不敬的行為。美國人不同,影片中,布萊德直呼其繼母黛安(Diane)的姓名。同樣,布萊德的女友南希第一次見到布萊德的母親時,她的母親說道“Call me Ellen”。(叫我艾倫吧。)在美國人看來,這樣直呼姓名會顯得更親切自然。除了體現(xiàn)在語言稱呼上的差別外,平等的理念還滲透于美國人生活的其他方面。影片中布萊德多次應(yīng)聘的場景使我們感受到美國人的隨意不拘禮的特征,無論是朋友,還是老板與雇員之間都是如此。而在布萊德課堂上,孩子們提出的尖銳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也是美國人等級觀念淡薄的很好的例證。
電影《叫我第一名》極具教育意義,引人深思,發(fā)人深省。在英語學習中合理恰當?shù)氖褂糜耙曎Y料,不僅可以促進語言知識的吸收、記憶和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交際能力,而且可以引導(dǎo)學生全面認識西方文化,并加以借鑒與摒棄,從而促進其人生觀、價值觀的提高。相對于顯性教育手段,影視作品故事性更強,更易吸引人眼球,寓教于無形中。因此,英語學習中影視教育手段的融入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實現(xiàn)了顯性和隱性兩種教育手段的有效結(jié)合,全面科學地提高了英語學習效果。
[1]李周紅.高校外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0~64
[2]饒紀紅.跨文化交際中的中美文化差異[J].江西社會科學.2005(4):164~166
[3]黃河清.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3(11):10~15
[4]閔正威,李昊鳳.文化差異對家庭教育的影響—中美家庭教育比較[J].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19~22
[5]楊春苑.中美文化差異述論.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