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翠 指導 趙聚山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省 210046)
中醫(yī)中的“脾胃病”即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根據(jù)2008年衛(wèi)生部《中國衛(wèi)生服務調查研究》,消化系統(tǒng)疾病在常見慢性病患病率中居第三位。在此嚴峻的形勢下,傳統(tǒng)醫(yī)學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古人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為后天之本”,顯見調理脾胃是對抗疾病的關鍵。吾師趙聚山從事中醫(yī)臨床工作40余年,尤其治療脾胃病方面頗有經(jīng)驗。吾從師學習,受益良多,在此總結人參、黨參、太子參的在脾胃病中的區(qū)別應用,以饗同道。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有大補元氣,補脾益神,生津,安神益智的作用。黨參,味甘,性平,《本草正義》云:“補脾養(yǎng)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本與人參不甚相遠?!惫欧街委熭p癥和慢性疾患者時,可用黨參加大用量代替人參,而急癥、重癥仍以人參為宜。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能補益脾肺之氣,兼能養(yǎng)陰生津,其性略偏寒涼,屬補氣藥中的清補之品,適用于脾肺氣陰兩虛證。
案1、袁某,男,32歲,2012年04月14號初診?;颊哂新晕秆撞∈穬赡?,近半年以來胃脘部隱隱作痛,經(jīng)胃鏡查: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伴急性活動,糜爛,灶性腸化,局部淋巴組織增生,淋巴濾泡形成?,F(xiàn)殊面色無華,自覺神疲乏力,大便溏,胃納一般,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辯證:脾胃氣虛證。方擬:生曬參15g,炙黃芪15g,白術10g,山藥30g,冬凌草30g,石見穿15g,莪術10g,白芍10,龍葵15g,八月札12g,蛇舌草20g,白芷10g,炙刺猬皮12g,生蒲黃(包)10g,大棗五枚、炙甘草3g。14劑,水煎服。服藥后胃部頗適,精神好轉,舌邊齒痕漸淺。原方又服14劑,胃部疼痛消失,苔脈均有好轉。
按 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的特點。患者初診時病程已久,“久病必虛”,故體質虛弱,同時“脾胃氣血生化之源”,由于長期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機體氣血生化不足[1],水谷精微不能上榮頭面,則面色無華;臟腑經(jīng)絡無以為養(yǎng),則神疲乏力,大便溏。人參甘溫益氣,補氣生血,方中擬生曬參既能大補人身之元氣,同時也是“補氣生血,助精神之藥也”。經(jīng)過兩個療程的調養(yǎng)后,脾胃運化功能逐漸恢復。黨參、太子參雖也都有補氣作用,但對于久病體虛的人來說太過平和,所以此處不用。
案2、李某,女,47歲,2012年05月05日來診。病人素來脾胃虛弱,由于前日睡覺不慎受涼,大便稀溏,日行一次,腹不痛,精神尚可,胃納一般,苔薄白,脈細滑。辯證:脾胃虛寒證。方擬:蒼術10g,白術10g,煨葛根12g,焦六曲10g,焦山楂10g,炙內金12g,炒黨參20g,云苓15g,炒扁豆15g,蔻仁6g,川樸10g,山藥30g,芡實15g,陳皮10g,法夏10g,薏苡仁15g,益智仁12g,仙鶴草30g。14劑,水煎服。藥后諸癥好轉,大便正常。
按 患者素體脾虛,加上感受寒濕之邪,所以出現(xiàn)便溏的現(xiàn)象。但從病人的精神、飲食等方面可看出,其氣虛情況無案1中嚴重,方中不用“生曬參”而用“黨參”,因黨參補益脾胃之功與人參相似而力較弱,此方中用以平補氣血,同時用其柔緩易人參偏溫之性,可防止全方溫燥太過而損傷陰液[2]。當然,從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人參與黨參的區(qū)別,人參藥理作用比較廣泛,而黨參僅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增加紅細胞及血紅蛋自,以及降血壓等起作用[3],這也就對應了中醫(yī)理論中“人參的補氣功力較強,黨參的補氣功力較弱”的說法。
案3、金某,女,42歲,2012年09月22日初診。殊最近情緒波動較大,胃納不香,口腔易出潰破,口干,噯氣作阻,大便不爽,舌偏紅,苔薄,脈細弦。辯證:胃陰不足證。方擬:谷麥芽各12g,玉竹12g,山藥15g,太子參12g,白術10g,旋復花12g,蘇梗10g,綠萼梅10g,火麻仁15g,炙內金10g,山萸肉12g,萊菔子10g,黃精15g,當歸10g,蒲公英30g。14劑,水煎服。服藥后,諸癥改善。
按 太子參有近似人參的益氣生津、補益肺脾之功,但力量較弱,是補氣藥中一味清補之品。人參補力勝于太子參,強心救脫,或體虛而偏于寒者用人參較好,太子參性較柔潤,用于陽虛血熱則較適宜[4]。太子參微甘,雖補益之力較弱,但補氣而不滯氣,一般脾胃氣虛者用黨參,但如其虛不甚,或有較明顯的氣滯者,較適合用太子參[5]。患者為女性,情緒不穩(wěn),且有明顯胃陰不足的癥狀,此處太子參更為適宜。
對于小兒和青少年而言,應選用太子參,因性能較緩和,無促使早熟之弊;青壯年患者,根據(jù)其體質一般選用黨參比較適宜;對中老年患者選用人參較適合[6]。前來就診的病患往往都有其他兼證,此時對藥物的準確選擇更為重要,錯誤的選擇不僅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可能使疾病更加嚴重。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的研究,對于伴有消渴癥的患者,人參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能降低血糖減少尿糖,改善全身癥狀;而黨參則恰好相反,雖然也能解除或減輕熱病耗津引起的口渴,但卻使血糖升高,為糖尿病的禁忌藥物。對于伴有咳喘及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人參和太子參都有較好的療效,而黨參不宜使用。對于伴有慢性腎炎的患者,黨參為抗腎上腺素的中藥,對腎炎蛋白尿則有較好療效[7]。
[1] 陳霖.試論慢性胃病以脾胃氣虛為主[J].光明中醫(yī),2002,1(98):10-12.
[2] 蔡慎初.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治療[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2006:118.
[3] 張蕊,陳乃宏.補益藥黨參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及其在臨床上的應用[J].中國藥理學會補益藥藥理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人參及補益藥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1:39.
[4] 容小翔,太子參能代替人參嗎[J].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9,014:1.
[5] 徐丹華,羅斐和.《徐景藩脾胃病治驗輯要》[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4.
[6] 劉芹,丁積仁.略談“三參”在臨床的辨證應用[J].湖南中醫(yī)藥導報 ,2004,2(6):80.
[7] 鄭德起.參類補藥右今談[J].醫(yī)學文選,199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