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陽 高 媛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杭州 310053)
干燥綜合征又名Sj?gren綜合征,是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以口干、眼干為主要表現,伴有多種自身抗體的產生和高丙種球蛋白血癥,病理上主要表現為外分泌腺淋巴細胞浸潤[1],免疫學檢查中,抗SS-A(RO)抗體與抗SS-B(La)抗體與本病密切相關。干燥綜合征是一種全球性疾病,主要見于40-60歲女性,在我國人群中原發(fā)性SS患病率為0.3%~0.7%,在老年人群患病率高達為3%~4%[2],男女發(fā)病比為1:9[1]。我們從2007年以來用中醫(yī)治療干燥綜合征(SS)獲得較佳療效,現報告如下。
病例選擇我們從2012年01月—2013年04月在本院風濕科求診的干燥綜合征(SS)患者共計80例,按照完全隨機設計原則分2組,治療組38例,男性2例,女性36例,對照組32例,男性4例,女性28例,病程2個月至36個月,平均11.2個月,年齡最小28歲,最大78歲,平均75.7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不具有可比性。
根據2002年干燥綜合征國際分類(診斷)標準,無任何潛在疾病的情況下,a.符合1.口腔癥狀;2.眼部癥狀;3.眼部體征;4.組織學檢查;5.唾液腺受損;6.自身抗體中4條或4條以上,但必須含有4.組織學檢查和(或)6.自身抗體陽性;b.1.眼部體征;2.組織學檢查;3.唾液腺受損;4.自身抗體中4條任3條陽性。
1.自愿作為受試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2.年齡18~80歲的病人;3.符合臨床研究方案規(guī)定的診斷標準者;
1.年齡:在18歲以下或80歲以上者;2.不符合臨床研究方案規(guī)定的納入標準者;3.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疾病及精神病患者;4.妊娠、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5.晚期的淋巴組織增生和淋巴瘤患者;6.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按關節(jié)功能分級Ⅳ級,癥狀輕重分級重度以上患者,紅斑狼瘡及結節(jié)病患者;7.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1.5.1 治療組 根據中醫(yī)辨證分型論治,其中肝腎陰虛型證7例;氣陰兩虛證6例;陰虛血瘀證10例;陰虛濕熱證6例和陰陽兩虛證9例:
1.5.1.1 肝腎陰虛證 證見患者兩目干澀,口燥咽干,五心煩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唇紅而干,齒燥脆,色枯,皮膚干燥,男子遺精,女子陰道干澀,舌質紅,脈弦細數。證屬肝腎陰虛,久病傷陰,耗傷元陰。治擬滋陰養(yǎng)肝,養(yǎng)陰生津。藥用一貫煎和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30g,麥冬10g,石斛10g,當歸10g,白芍15g,丹皮10g,枸杞10g,酸棗仁20g,川楝子6g,郁金15g。
1.5.1.2 氣陰兩虛證 證見患者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口渴欲飲,飲后反干,聲音嘶啞,乏力自汗,少氣懶言,五心煩熱,大便秘結,舌紅瘦干,脈細數。證屬勞倦內傷,溫熱過耗,傷及氣陰。治擬補脾益氣,養(yǎng)陰生津。藥用增液湯、生脈飲加減。西洋參20g,麥冬20g,五味子10g,白芍15g,茯苓15g,炒白芍10g,炒扁豆砂仁10g,當歸10g,甘草6g。
1.5.1.3 陰虛血瘀證 證見患者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口渴不欲飲,關節(jié)腫脹,疼痛面色晦暗,皮膚紫癜或現紅斑,唇紅而紫暗,舌色暗,脈虛而澀。證屬病情日久,煎熬津液,脈絡失暢,瘀血互結。治擬活血化瘀,滋陰通絡。藥用滋陰清熱通絡湯加減。桃仁10g,穿山甲15g,當歸15g,牛膝10g,雞血藤30g,天冬15g,麥冬20g,石斛15g,生地15g,白芍10g,生石膏20g,雙花15g,甘草6g。
1.5.1.4 陰虛濕熱證 證見患者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口苦,口臭,牙齦腫脹,胸悶納差,渴不多飲,溲赤灼熱,大便干或堅或溏,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證屬病情遷延,釀濕生熱,或濕熱之邪,壅滯機體。治擬健脾和胃,祛濕清熱。藥用平胃散和二妙散加減。制蒼術g,制厚樸g,藿香9g,佩蘭9g,黃柏9g,陳皮6g,薏苡仁12g,廣郁金9g,夏枯草15g,萆薢12g,土茯苓12g,生甘草3g。
1.5.1.5 陰陽兩虛證 證見患者兩目干澀,口燥咽干,腰膝酸冷,夜尿頻多色清,畏寒肢冷,面色晄白,頭暈耳鳴,舌淡胖嫩,苔白潤,脈沉細。證屬陰損及陽。治擬溫補脾腎,滋陰生津,藥用金匱腎氣丸加減。藥用熟地黃15g,山藥15g,山茱萸9g,茯苓15g,牡丹皮9g,澤瀉9g,桂枝15g,附子(炙)3g,牛膝(去頭)15g,補骨脂9g,仙靈脾9g。
上述中藥均為1日1劑,水煎200ml分2次服。
1.5.2 對照組 給予對癥治療,常規(guī)西藥治療,其中服用羥氯喹0.1g,1日2次,24人;服用羥氯喹0.1g,1日2次,加帕夫林0.6g,1日3次,18人;加用激素強的松或美卓樂2顆,一日一次,2人。
治療組和對照組均為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連服3至6個療程,3個月后統計療效。
臨床痊愈:癥狀全部消失,理化檢查結果正常。顯效:主要癥狀消失,理化檢查結果明顯改善。有效:主要癥狀部分消失,理化檢查結果有所改善。無效:主要癥狀以及理化檢查結果無改善。
治療組38例患者中,顯效:14例,占36.84%;有效18例,占47.37%;無效6例,占15.79%,總有效率84.21%。對照組32例患者中,顯效5例,占15.63%;有效13例,占40.63%;無效12例,占43.75%,總有效率56.25%。兩組比較P<0.05。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及理化檢查提高比較(附表)
現代醫(yī)學認為,SS的發(fā)病原因和發(fā)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可能與很多因素有相關性,包括遺傳因素、病毒誘發(fā)、性激素相關等等。一般認為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出現異常,導致多種細胞因子和自身抗體,使機體唾液腺、淚腺及組織器官發(fā)生炎癥和破壞性病變。
中醫(yī)認為該病屬于“燥證”、“痹證”范疇?!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燥盛則干”。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又補充了“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的病機,因此本病素有陰液虧少,干燥不適表現。陰液虧虛加之陽氣虛損,不能運送津液之四末,導致四肢關節(jié)不濡,百竅不潤,加之燥、瘀、熱、毒阻于經絡關節(jié),從而一般干燥綜合征患者在有口眼干燥癥狀的同時又兼有關節(jié)疼痛。清代喻嘉言提出了“燥之為病,內感外傷宜分”,強調了內燥與外燥的區(qū)分,干燥綜合征起病隱匿,病程綿長,沒有明顯季節(jié)區(qū)分,與臟腑內傷有關,因此當屬內燥,中醫(yī)認為先天稟賦不足,肝腎陰精虧虛,復感外邪,飲食不節(jié),情致失調,加之年高體弱,或誤治失治,或過服燥熱藥物,津傷成燥,燥甚傷津,兩者互為因果,從而導致“肺、胃、肝、腎”陰津匱乏。
人體的氣、血、津液同源于水谷精氣,而又化生于后天之脾胃,在生理上互相聯系、互相濡滲、互相轉化,氣虛日久,化生精液能力下降,氣不行血,加之津液虧虛,日久成瘀,瘀久化熱,積熱釀毒,因此人體臟腑功能失調的定會產生瘀熱等病理產物,而干燥綜合征也常常因為各種病理因素造成燥、瘀、熱、毒交結為患的病理現象。臨床常表現為陰虛,氣虛為本,燥毒、濕熱、瘀血為標。其本為虛,其標為實,或虛中夾實,或虛實相兼,所以治療常用益氣滋陰,祛瘀潤燥清熱為法,以治療干燥綜合征。
[1] 吳海東,王國春.臨床風濕病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17
[2] 董怡.干燥綜合征.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0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