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榮 姚愛琴
摘 要:作為西方實踐哲學創(chuàng)始人的亞里士多德最早明確地著眼于實踐來研究人的行為,使“實踐”成為重要的哲學范疇和實踐哲學的主題。探討了亞里士多德所確定的實踐范疇,認為其范疇指向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自由性、向善性和活動自身目的性三個主要特點,并說明其“實踐”活動特點的緣起和其特點所具有的一定階級的、歷史的局限性,使我們在了解研究亞里士多德實踐觀的基礎上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理論。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實踐;特點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6-0078-03
西方哲學史中存在著一個源遠流長的實踐哲學傳統(tǒng),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則是西方實踐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在亞里士多德之前,實踐概念雖然存在,但被認為只是一個常識性范疇,正是亞里士多德最早明確地著眼于實踐來研究人的行為,使“實踐”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和實踐哲學的主題。正是亞里士多德,在把學科分為理論、實踐、制作之學的劃分中,使實踐哲學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知識部門;也是亞里士多德,在其后來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嚴格區(qū)分了phronesis和sophia,從而使實踐理性擺脫了和理論相混雜的狀態(tài),標志著實踐哲學從理論哲學中獨立出來。整個西方哲學史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實踐思想都根源于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鑒于此,學習和研究亞里士多德實踐思想,尤其是把握其“實踐”范疇所指向的實踐活動的特點,就成為理解整個西方哲學思想的基礎,也有益于在各思想家實踐理論的比較中更好地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理論。
一、亞里士多德實踐范疇的內(nèi)涵
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思想包含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他所留下來的著作,依公元2世紀傳記作家第歐根尼·拉爾修在其《著名哲學家傳》中保存的目錄所載,就有一百六十四種四百余卷之多。在《形而上學》第六卷第一章中,亞里士多德根據(jù)科學研究對象的不同,把學科(或學問、學術、科學)分為三種:理論之學、實踐之學和制作之學;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一卷第二章,他把政治學作為實踐之學的最高學科,下屬戰(zhàn)略學(戰(zhàn)略學、戰(zhàn)術學、軍事學)、經(jīng)濟學(經(jīng)濟學、家政學、理財術)和修辭學;在《大倫理學》中,把關于道德的討論看作政治學的一部分和起點;在《尼各馬可倫理學》末尾,他表示還要討論立法和政治的問題才能完成對“人的哲學”的研究。據(jù)此,我們可知亞里士多德實踐之學的內(nèi)容、范圍和研究對象。
亞里士多德是這樣闡述實踐的:“在動物中,只有人是某種行為的本源,因為我們不應該說其他動物有行為?!盵1]1222b“實踐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內(nèi)的活動”[2]1048b,“實踐涉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生產(chǎn)只關心人欲望與要求的滿足。實踐的對象是人事,生產(chǎn)的對象是物體。”[3]133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把實踐的基本意義理解為正確的行為,一個完全圓滿地完成自身構成目的的活動。這種正確的行為,主要是指與生產(chǎn)勞動相區(qū)別的人的倫理道德行為和政治行為?!盵4]35亞里士多德對實踐的說明,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層面:實踐是人僅有的行為活動;在人的所有活動中只有本身成為目的的活動才能成為實踐;這種本身成為目的的活動是正確的。
二、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的主要特點
亞里士多德實踐范疇所確認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自由性、向善性和活動自身目的性三個主要特點。
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具有自主自由性。具體表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其一是人的實踐活動具有目的性。亞里士多德說:“人類和所有其他物種的成員一樣,有一種特殊的本性,這一本性決定了他們具有某些目的或目標,使他們自然地趨向于一種特殊的目的?!盵2]18“實踐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內(nèi)的活動。”其二是人的生活方式不是完全由自然確定,不完全被其生存本能所決定,也不完全被自然法則所左右。在從事實踐活動時,人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想要達到的目的,考量社會環(huán)境后做出合適的判斷與抉擇并付諸行動。這是人的生命活動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其三,實踐是為自己的生存而進行的活動。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活動不僅僅不同于動物活動,更在于人是“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為別人的生存而生存。”[2]982b25這種只為自己存在而不為別的什么而存在的存在方式就是自主自由。實踐活動的這種自主自由性是有組織保障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古希臘城邦并非是簡單地滿足生活需要的聯(lián)合體,而是自由人為了實現(xiàn)他們的自由活動在那里聯(lián)合起來產(chǎn)生的,城邦的意義就在于它是自由人的自由聯(lián)合。其四,實踐自身就是活動目的。在人的活動中,只有當目的內(nèi)在于活動或其活動本身就是目的時,這種活動才能被稱為實踐。這種目的內(nèi)在于活動或其活動本身就是目的的實踐充分地凸顯出其活動主體的自主自由意志。亞里士多德在區(qū)別實踐和創(chuàng)制活動時尤為強調(diào)這一點。
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具有向善性。亞里士多德認為,與制作活動不同,人的實踐活動其目的在于自身,是一種自我目的的、自身就是善的行為,即追求的是自身的好。他說:“每種技藝與研究,同樣的,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都以某種善為目的。因為我們用善來意指那種為人類本性所趨向的目的。”[5]1094a1在《政治學》開篇處,亞里士多德寫道,看到某一城邦各是某一種類的社會團體,一切社會團體的建立,其目的總是為了完成某些善業(yè)——所有人類的每一種作為,在他們自己看來,其本意總是在求取某一善果,既然一切社會團體都以善業(yè)為目的,那么也可以說社會團體中最高而包含最廣的一種,它所求的善業(yè)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廣的,這種至高而包含廣泛的社會團體就是所謂的城邦,即政治社團。人的一切活動、一切行為都包含著某種選擇,都包含著某種目的,這種目的或者是實現(xiàn)活動自身,或者是活動的產(chǎn)品。但是一定存在著一個終極目的,其他事物都以它為目的,都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這就是最高善或者說至善?!叭绻谖覀兓顒拥哪康闹杏械氖且蚱渥陨碇识划斪髂康模覀円詣e的事物為目的都是為了它,那么,顯然就存在著善或最高善?!盵5]1094a20“我們把那些始終因其自身而從不因它物而至的欲求的東西稱為最完善的?!盵5]1097b可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實踐活動自身即是活動目的,亦即實踐就是踐行善的活動。故而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中也內(nèi)含著善的靈魂。善或至善就是幸福。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如果我們所有活動都只有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就是那個可實行的善?!盵5]1197a這個可實行的善就是幸福。因為這種“幸福是完善的和自足的,是所有活動的目的?!盵5]1197b一個“不是只在短時間中,而是在一生中都合乎完滿的德性地活動著,并且充分地享有外在善的人,就是幸福的人?!盵5]1101a幸福的生活不是某個具體活動所要達成的目的,而是人在生活中從根本上追尋的目的和絕對的意義。追求、踐行“善”也就是追求、踐行幸?;蜃非?、踐行好的生活是亞里士多德實踐內(nèi)含著的突出特點?!吧啤?、“幸福”、“好的生活”符合中道,是人對自己生存的最好的籌劃和抉擇。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的向善性也是有分類的。一方面,他把善分為個人的善和共同體的善。人們出于生活的需要而結成家庭、村社乃至城邦,但城邦的目的根本上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自由,“實現(xiàn)人們的幸福生活,達到善的目的?!盵6]1280a30城邦這個共同體的產(chǎn)生是為了追求善,而且不僅僅是追求一種具體的善,更是為了追求最高的善。它的目的……只有在城邦中的公民都實現(xiàn)了善和正義的時候才算真正地完成。因此,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善對于個人和城邦是同樣重要的,但城邦的善更重要、更完滿。”[5]1194b5-10另一方面,善又分為下屬的環(huán)節(jié)性的善和最終的善。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和《形而上學》中強調(diào)可以用最終的善把一切目的和手段統(tǒng)一起來。他認為,實踐包括人的一切活動,是人類活動全部形式的總稱,實踐的目的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醫(yī)術的目的是健康,戰(zhàn)術的目的是取勝等。但并非所有的目的都是最終的。相對于最終的、最圓滿的目的來說,任何目的都只能是下屬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被統(tǒng)屬的目的,都在服從于最高的、最終的善。這既是亞里士多德對實踐的另一種闡釋,也是對善的又一種分類(正如周東啟先生所說,亞里士多德所建構的實踐概念中,所包含的道德內(nèi)核被后來的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所繼承,違背道德的活動、非人道的活動絕不能稱之為實踐,這一點在馬克思的概念中也是不言而喻的)。
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具有活動自身目的性。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是包括完成了目的在內(nèi)的活動”。李若冰先生在他的《實踐概念的歷史與考辨》中也說道,“亞里士多德把實踐的基本意義理解為正確的行為,一個完全圓滿地完成自身構成目的的活動。這種正確的行為,主要是指與生產(chǎn)勞動相區(qū)別的人的倫理道德行為和政治行為”。
三、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特點之緣起
實踐活動的向善性源于實踐理性、明智和人的倫理生活、自由生活。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實踐活動是追求、踐行善的活動,是因為人的靈魂可以分為有邏各斯(Logos,英譯為Reason,意為理性)的部分和無邏各斯的部分,相應這種劃分,人的德性可以分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由教導生成,道德德性則通過習慣養(yǎng)成。人的靈魂有邏各斯的部分,又可以分為思考不變事物的知識部分和考慮可變事物的推理部分。換言之,人的理智可以分為理論的和實踐的兩部分。理論理性是對必然的、不變的第一原理的把握并通過證明來形成知識,它借助于努斯和科學;而實踐理性則是對具體的、可變的事物的考慮和推理,它借助于明智或者說是實踐智慧。因此,理智德性有兩種:作為理論理性的智慧(包括努斯和科學)和作為實踐理性的明智(實踐智慧)。因此,道德德性最終與實踐理性、明智(實踐智慧)密切相關。沒有實踐理性和明智,任何道德德性都不可能得到踐行。因為實踐理性和明智是對生活瞬息萬變的具體事務的深思熟慮,是考慮對他自身的好(善),考慮它們?nèi)绾螌ψ约河幸?。它們指導人們的實踐行為,指導著人們對適度、善的選擇,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德性是一種選擇的品質(zhì),存在于相對我們的適度之中。這種適度是由邏各斯規(guī)定的,就是說,是像一個明智的人會做的那樣地確定的。德性是兩種惡即過度與不及的中間。”[5]1107a人的善就是靈魂的合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亞里士多德的功能論證(function argument)指出,人類特有的靈魂結構致使人類要過的生活不會是動物的生活,一個擁有完整靈魂結構的人的生活應是靈魂各部分獲得完美德性的生活。善的發(fā)現(xiàn)和踐行均與實踐理性、明智密切相關。
同時,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善德善行不僅源于實踐理性、明智,還由人的習慣養(yǎng)成,因為“由自然造成的東西不可能由習慣改變”[5]1103a。而習慣則根源于人的倫理生活和自由生活。于是城邦中人的倫理生活、自由生活便成為善德善行的另一緣起了?!皞€人的善離開了家庭和城邦就不存在”[5]1142a10。這樣,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的向善性的緣起就有兩方面:一是實踐理性、明智(實踐智慧);二是人的倫理生活、自由生活。
實踐活動的自主自由性源于亞里士多德所確認的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的共同體?!叭藶樽约旱纳娑?,不為別人的生存而生存?!边@種只為自己存在而不為別的什么而存在的存在方式就是自主、自由。自由首先應該指的是自由的共同體,也就是說,最先自由的不是自由人,而是自由人的共同體。
實踐活動自身目的性源于亞里士多德對實踐對象的厘定和對人的靈魂結構的認識。他曾說道,“在動物中,只有人是某種行為的本源,因為我們不應該說其他動物有行為?!薄皩嵺`涉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生產(chǎn)只關心人欲望與要求的滿足。實踐的對象是人事,生產(chǎn)的對象是物體。”亞里士多德在其功能論證中指出,人類特有的靈魂結構致使人類要過的生活不會是動物的生活,一個擁有完整靈魂結構的人的生活應是靈魂各部分獲得完美德性的生活。
四、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特點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特點具有一定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性,表現(xiàn)為:
其一,只有奴隸主階級才有善德善行。亞里士多德把奴隸主對奴隸的統(tǒng)治、奴役等同于靈魂對軀體的支配,是合乎自然而有益的,而不是源于強權。他認為,缺乏理智而具有體力的人是天然的奴隸,有理智而遇事操持遠見的人才能成為主人。人類從來就存在著自然的奴隸與自然的自由人的區(qū)別。既然“善”緣起于實踐理智,因奴隸缺乏理智,善德善行就只能屬于奴隸主階級了。更何況奴隸不是城邦中的公民,不包含在亞里士多德所考察的實踐活動者之中。
其二,只有奴隸主階級的活動才具有自主、自由性。亞里士多德認為,思辨活動不需要任何條件從而是最符合自由原則精神的實踐;創(chuàng)制是有條件的,是事物相接觸的活動,要受到物的制約。只有奴隸主階級有理智并且因擺脫了生產(chǎn)技術活動擁有大量閑暇時間才能從事思辨活動、哲學思考、道德活動、政治活動等活動;缺乏理智、只具有體力的天然的奴隸階級僅能從事有條件的、非自由的創(chuàng)制活動。奴隸主階級是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奴隸階級卻是為別人的生存而生存。可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只有奴隸主階級從事的理論思辨、哲學思考、道德活動、政治活動等活動才具有自主、自由性。
其三,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的向善性極力主張和維護中等奴隸主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在政治領域,亞里士多德極力主張由中等階級進行統(tǒng)治的政體,只有這種政體才是善的政體。他說,在任何國家中總有三種成分:一個階級十分富有,另一個階級十分貧窮,第三個則居中間。擁有適度的財產(chǎn)乃是最好的。他反對貧民掌握政權,貧民政體不好而且可怕。他也反對大奴隸主寡頭政體,因為大奴隸主階級人數(shù)太少,很難維持其政權,且容易產(chǎn)生暴君統(tǒng)治。國家只有由具有適度財產(chǎn)的中等奴隸主階級來統(tǒng)治才是最好的。因為中等奴隸主階級的人數(shù)最多,是一個國家中最安穩(wěn)的公民的階級;中等階級可以成為貧富兩個敵對階級之間的仲裁者;中等階級建立的政體可以避免黨派之爭,在中等階級人數(shù)最多的地方,黨派和糾紛存在的可能性就最小。
其四,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活動重在強調(diào)的僅僅是“靈魂的合于完滿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而不同于馬克思所強調(diào)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zhì)性活動。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在實踐所能達到善無論是一般大眾,還是那些出眾的人,都會說這是幸福,并且會把它理解為生活得好或做得好。這種好并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一般意義上的好,而是指肉體和靈魂方面都得到圓滿實現(xiàn),主要是指靈魂的“合乎德性的活動”,因為人的善指的是“靈魂的而不是身體的善”[5]1102a。“德性是一種選擇的品質(zhì)”[5]1107a。踐行德性就是踐行選擇的品質(zhì),而不是改造客觀世界。
此外,亞里士多德實踐活動主體還具有雙重性缺陷。一方面,他的實踐活動主體是指聯(lián)邦社會生活中的人,這里具有唯物主義性質(zhì);另一方面,他又強調(diào),實踐是指靈魂的合乎德性的活動,像是靈魂成為了實踐活動的主體,因而又具有了唯心主義性質(zhì),為后來的西方唯心主義實踐哲學的產(chǎn)生埋下了種子。
綜上所述,亞里士多德實踐思想及實踐特點在人類思想史上既放出耀眼的光芒,又具有一定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性,我們對此應當批判地吸收與繼承,以更好地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理論。
參考文獻:
[1]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優(yōu)臺謨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2]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張汝倫.歷史與實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李若冰.實踐概念的歷史與考辨[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6).
[5]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