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綱
琴書,是我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說唱藝術的代表,因采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揚琴原是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約在明末傳入我國。最初揚琴在廣州一帶流行,后經揚州流傳至全國。揚琴在中國化的過程中,一直廣泛運用于民族器樂演奏及曲藝、戲曲的伴奏。采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并以之命名的琴書類曲種,在我國流布的地域較廣,東南西北各地均有。如北京琴書、山西翼城琴書、山東琴書、江蘇徐州琴書、安徽琴書(又稱淮北琴書、泗州琴書)、吉林琴書、河南洛陽琴書以及湖北恩施揚琴等近二十個曲種。其中山東琴書、徐州琴書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徽琴書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流行于安徽省淮河兩岸,是我國琴書藝術重要代表之一。關于安徽琴書的研究,尤其是它的起源,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可以借鑒,而起源問題的研究又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因此筆者對以下三種說法進行了梳理、研究,試圖以此探求安徽琴書的起源。
何昌林的《揚州揚琴揚調——琴書考源》中指出,琴書源出于揚州清曲,隸屬于牌子曲的揚州清曲實際上是我國最早的一種琴書形式。[1]揚州清曲起源于元代、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元代的夏庭芝《青樓集》中記載了擅長此藝的演員“李芝儀,維揚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詞?!保?]元代的揚州清曲還沒有成為獨立的曲種,只是“小唱”。明代俗曲流行時,揚州清曲才應運而生,它實際上是明代俗曲與揚州當?shù)孛窀栊≌{相結合的產物,用揚州方言演唱?!扒蹇?、雍、乾三朝,明代興起的俗曲在揚州一地與當時江南流行的民歌、俗曲相結合得到了充分發(fā)展,以揚州為中心沿運河向北,沿長江向西流遍大江南北,形成了今天稱之為‘明清俗曲’的一大類別。這些流傳到各地的小曲又與流入地的民歌小調相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今人稱作曲牌體的曲種,如絲弦、清音、文場、曲子等等。其中以揚州清曲為此聲腔系統(tǒng)之冠?!保?]也就是說,揚州清曲是明清俗曲的典型代表。揚州位于長江、大運河的交匯處,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明代俗曲在揚州盛極一時。由于南糧北調的漕運業(yè)與鹽業(yè),清初揚州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商業(yè)繁榮,揚州清曲沿長江、淮河、黃河及大運河所構成的商業(yè)網與運輸網向四面八方傳播。因此以揚州清曲為代表的明清俗曲有可能沿著運河北上,或與流入地的民歌小調相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曲種;或對流入地的原有曲種產生重要的影響。安徽琴書形成的時間是清朝中后期,晚于揚州清曲,在時間上安徽琴書源于揚州清曲的推測是能夠成立的。而且安徽琴書音樂中有許多揚州清曲的常見曲牌,如 《銀絲扣》《鮮花調》《下河調》(揚州清曲中的《網調》)等。因此,何昌林的的觀點應該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但是,考察安徽琴書的伴奏樂器,何昌林的的觀點似乎又有些牽強?!皳P州清曲最遲在十八世紀初出現(xiàn)了以揚琴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演唱形式,這就標志著我國琴書藝術的產生。”[4]揚州清曲最初常用的伴奏樂器不是揚琴,而是琵琶、弦子、月琴、檀板。清乾隆時期,李斗所著《揚州畫舫錄》一書中有“小唱(即揚州清曲)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動而歌?!钡拿鑼??!凹螒c年間,林蘇門《續(xù)揚州竹枝詞》記有‘成群三五少年郎,抱得揚琴只一床。但借閑游尋夜樂,聲聲網調唱吾鄉(xiāng)?!瘡挠涊d中可知,此時揚州清曲的伴奏樂器又增加了揚琴,且‘網調’依然流行?!保?]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的琴書,揚琴、墜胡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如果說安徽等地的琴書源于揚州清曲,那么它應該是揚州清曲增加了揚琴做伴奏樂器以后,但嘉慶年間漕運改道、鹽業(yè)改政,揚州已失去了往日的繁榮。到道光年間,太平天國起義、定都南京。揚州清曲也一度沒了光彩。那么這時揚州清曲的影響范圍還會如清初那么廣嗎?再者,據《中國戲曲志·山東卷》記載,山東琴書在清代中葉就已經形成了。說明揚琴作為伴奏樂器,在傳入揚州之前就已經傳入其它地域。那么,安徽琴書源于揚州清曲的說法,就有了不確定的因素。
筆者就安徽琴書的起源訪問了劉培楓老師(安徽靈璧琴書傳承人之一),他說:“安徽琴書的基本曲調是四句腔,四句一反復,起承轉合,很有規(guī)律。這種形式來源于鳳陽歌。”
鳳陽歌出自安徽鳳陽。鳳陽歌最早的形式是秧歌。根據《帝鄉(xiāng)紀略》記載,鳳陽府泗州一帶有唱秧歌的習俗“插秧之時,遠鄉(xiāng)男女,擊壤互歌,頗為混浴?!弊运未S河奪淮以來,淮河流域水患無窮,鳳陽人不得不打著花鼓、唱著鳳陽歌外出乞討流浪。明朝萬歷年間,周朝俊編寫的刻本《紅梅記》中《調婢》一出就有鳳陽人打花鼓的唱詞:“緊打鼓兒慢篩鑼,聽我唱個動情歌,唱得不好休要賞,唱得好時賞錢多。”乾隆年間《綴白裘》的花鼓戲文中是這樣唱的:“說鳳陽,道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惟有我家沒有得賣,肩背鑼鼓走街坊 (打鑼鼓介)”。李聲振的《百戲竹枝詞》中的[打花鼓]曰:“打花鼓,鳳陽婦人多工者,又名《秧歌》,蓋農人賽會之戲。其曲有《好一朵鮮花》套數(shù)?!薄栋賾蛑裰υ~》中解釋[十不閑]又說:“《十不閑》,鳳陽婦人歌也。”[6]《百戲竹枝詞》中說到的《鳳陽歌》,又出現(xiàn)了《十不閑》和《鮮花調》??梢?,《鳳陽歌》應該是安徽鳳陽地區(qū)民歌的總稱。“即鳳陽地區(qū)流行的《鳳陽花鼓》《王三姐趕集》《送郎》《十杯酒》《五更調》《疊斷橋》《要飯歌》《十條手巾》《采?!贰堆砀枵{》《打連廂》等均屬鳳陽歌范疇”。[7]歷史上的鳳陽,管轄范圍最廣的是明朝洪武七年(1347年),朱元璋劃定的鳳陽府。它包括亳州、潁州、太和、潁上、霍丘、壽州、懷遠、蒙城、宿州、靈壁、天長、盱眙、泗州、虹縣、五河、定遠、鳳陽和臨淮等18個州縣。因此,鳳陽民歌曲目之豐富可想而知。再加上這些鳳陽民歌曲調優(yōu)美、板式規(guī)整、語言樸素,很容易對其它藝術的音樂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啊P陽歌’在曲藝音樂中傳播的情況也多達十多個曲種,如:安徽琴書、山東琴書、徐州琴書、河南大調曲子、陜西曲子、榆林小曲、四川清音、湖北小曲、蓮花落、十不閑等等?!保?][鳳陽歌]、[疊斷橋]、[鮮花調]、[五更調](鬧五更)等是安徽琴書音樂中常見的曲牌。鳳陽歌被琴書音樂吸收后,曲牌名稱雖然保留了原來民歌的名字,但內容發(fā)生了一些改變。比較鳳陽歌“宮調式秧歌調”(見譜例1)和徵調式鳳陽歌(見譜例2),可以發(fā)現(xiàn):原來歌謠體的歌唱形式逐漸演變成琴書的說唱形式;四句體的形式依然保持,并演變?yōu)樗木湟环磸停凰木涞牡穆湟?,由鳳陽歌宮調式秧歌調的徵、宮、商、宮,變成了徵調式鳳陽歌的商、徵、羽、徵;旋律的線條已經和語言緊密結合,如譜例2中的落音字:夷、基、位、奇,前三個落音字分別用裝飾音的修飾,使字音符合了皖北方言的讀音;“奇”字則通過拖腔完成了字與音樂的完美結合——依字行腔、腔隨字行,完全遵循說唱藝術的語言特點。
譜例1
因此,得出這樣的推論:鳳陽歌是鳳陽民歌的總稱。安徽琴書在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吸取鳳陽歌等民歌、小調的音樂元素。如將鳳陽歌根據說唱音樂的特點,改變運用為琴書曲牌,豐富了安徽琴書的旋律、板式、唱腔等??梢姡P陽歌是安徽琴書形成發(fā)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音樂源泉。
譜例2
安徽和山東是緊密相連的兩個省,安徽省的北部緊鄰山東省的西南部。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是山東南路琴書的發(fā)源地?!渡綎|曲藝史》記載,“山東地區(qū)的俗曲小唱,清代初葉,明顯表現(xiàn)出明代小唱盛行的延續(xù)性,并有突出的發(fā)展。其分布情況是以貫穿山東南北的大運河為經,東西兩翼為緯,得到廣泛流布發(fā)展。東面一翼,順治康熙時期形成了一種新的說唱藝術形式——俚曲;西面一翼,則以曹州的曹縣、菏澤、鄆城為重點,產生了新曲種‘小曲子’后來演變?yōu)椤獡P琴’,成為山東琴書的前身?!保?]
有學者認為有記載的山東琴書歷史可以追述到雍正十三年,“‘雍正十三年(1735),琴箏清曲已有頭輩師爺王尚田,善通琴書畫,聞名東平湖 ’的說法。這則史料也成為了有關山東琴書最早的記錄,從雍正十三年算起至今,山東琴書將近有三百年的歷史了?!保?0]
而安徽琴書的歷史,在《中國曲藝音樂集成 安徽卷(上)》中,有這樣的描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泗州長溝集周莊人張世鑾從藝于山東郯城琴書藝人季永杰門下,學成后回鄉(xiāng)演唱并授徒傳藝,使琴書流傳淮北各地,時稱‘泗州琴書’。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山東鄆城琴書藝人于振林,舉家落戶蕭縣黃口,在演唱的同時也授徒傳藝。蕭縣境內的琴書演唱以這一支最為活躍?!保?1]因此,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地理位置上,安徽琴書和山東琴書的淵源關系存在著必然性。那么,是否安徽琴書直接起源于山東琴書呢?
為此,筆者走訪了安徽琴書流傳歷史較悠久的兩個縣:泗州縣、靈璧縣,并采訪了兩位安徽琴書傳人。
根據泗州縣文化局提供的資料記載:泗州琴書,在皖北又稱東路琴書。當?shù)厮追Q“唱揚琴”、“唱墜子”。究其源,一說是道情結合當?shù)匾魳范?,約兩百年的歷史。一說是山東琴書南傳并吸收當?shù)孛耖g樂曲而成。兩種說法皆有一定道理,但非定論。清末民初,琴書藝人張世鑾、陸成修分別師從山東琴書藝人季永杰、湖北藝人陳開江,但他們都不為師傳所囿,均大量的吸收當?shù)丶盎春?、洪澤湖、揚州等地的民間曲調,豐富自己的唱腔,并形成了“柴門”、“儒門”兩大流派。[12]
靈璧縣文化局提供的資料則這樣記載:琴書在靈璧又叫絲弦或揚琴。最早流行于泗州府地區(qū)(包括今天的安徽省泗縣、五河、固鎮(zhèn)一帶及江蘇省的泗洪等縣)。清光緒初年,河南人蔡本德幼年到山東學唱琴書,后來帶著自己的徒弟李應蘭到泗州地區(qū),即泗縣、靈璧、睢寧一帶,長期居住,以演唱琴書為生。在演出的過程中,他不斷吸取地方民間小調、民歌、花鼓戲、泗州戲等音樂元素,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琴書風格。為傳承琴書藝術,蔡本德廣收門徒。資料中詳實的記錄了,琴書藝人張世鑾為琴書發(fā)展流傳悉心傳授技藝、培養(yǎng)琴書傳人的故事。[13]
安徽靈璧琴書著名傳承人高小眼(原名高成富)告訴筆者,他的師傅是安徽琴書藝人魯幫勇,師傅曾說,他們這一派的唱腔屬于“柴門”?!安耖T”和“儒門”是安徽琴書的兩大派別?!安耖T”風格粗獷豪放,擅長長篇的琴書說唱;“儒門”風格細膩委婉,擅長中短篇的琴書唱段?!安耖T”受南路山東琴書影響較大,“儒門”則受揚州清曲的影響較大。
安徽琴書傳承人之一、原滁州市歌舞團二級演員劉培楓,多年來一直從事琴書演唱、創(chuàng)作和研究工作。他說:“在一百多年前,山東廣饒縣北部一帶的農民,為了生活四處逃荒要飯。他們中有不少人,隨身攜帶墜琴、節(jié)子板等樂器,以唱琴書小段或隨口編的故事賺錢生活。為了豐富自己曲調,廣饒縣東寨村的張?zhí)m田、張志田兄弟倆,曾去鳳陽拜師學藝。”
從采訪獲得的信息和史料記載比照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山東琴書在形成之前已經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音樂形態(tài),如琴箏清曲、小曲子等。而且,清朝末年,隨著職業(yè)化琴書藝人的出現(xiàn),山東琴書音樂不斷完善、說唱技藝日漸成熟,使它有實力對周邊地域的琴書藝術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安徽琴書起源于山東琴書的說法有合理性。
我國的說唱藝術經歷了:萌芽——生成——發(fā)展——變化——再發(fā)展的曲折歷程。綜合以上三類有關安徽琴書的起源研究,我們認為“說唱的萌芽狀態(tài),同其它藝術一樣,最初都是從寬泛的初級藝術氛圍中逐漸產生的。”[14]也就是說,在安徽琴書形成之前,一切安徽民間的、以及外來的音樂形態(tài)都是滋生安徽琴書的土壤。當明代俗曲、揚州清曲流入安徽,并與安徽民間音樂相結合,并且借鑒山東琴書的較為成熟表演形式、演唱技藝等。安徽琴書于是就走出寬泛的初級藝術氛圍開始了它的生成和發(fā)展。
[1] 馮光鈺,李明正,周來達.曲藝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3):18.
[2] [元]夏庭芝.青樓集[A].續(xù)修四庫全書 (第1758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蔡源莉,吳文科.中國曲藝史[M].北京: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141.
[4] 何昌林.春調腔系中的呂劇四平與二板[J].齊魯樂苑,1983,(3).
[5] 蔡源莉.中國說唱[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0,8:103.
[6] 張仲樵.江蘇曲藝音樂的諸宮調套數(shù)及曲牌[M].南京: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所等編印,1986:13.
[7] 馮光鈺.中國同宗民歌[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171.
[8] 許國紅.鳳陽歌的傳播與分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6).
[9] 張軍,郭學東.山東曲藝史[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43-44.
[10] 劉 強,王艷麗.山東琴書興衰變遷之社會根源研究分析[J].電影評介,2010,(22).
[11] 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 安徽卷(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136.
[12] 泗州縣文化局為泗州琴書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請示[Z].
[13] 靈璧縣文化局為靈璧琴書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請示[Z].
[14] 欒桂娟.中國曲藝與曲藝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