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發(fā)展所積蓄的力量,已不允許它再局限在本行業(yè)之中。從零售、服務、教育到媒體,到處可以看到技術那不安分的身影。
但沒有一個行業(yè),會像娛樂業(yè)那樣,既遭受科技業(yè)劇烈的攪動、又極渴望吸納技術的驅動力,以改變自身的樣貌。娛樂業(yè)以造夢為己任,沉穩(wěn)的形象并不符合行業(yè)氣質,躁動、改變、無休止的顛覆自我,才是娛樂業(yè)最根本的需求。
想來,這與科技業(yè)何其相似。
3D技術重燃人們的觀影興致,并進而改變了電影制作方式及影院結構,互聯(lián)網幾乎摧毀了唱片業(yè),演唱會公司也沒那么容易賺錢了。但娛樂業(yè)從不自暴自棄。
近期,針對日本東京剛取得的2020年奧運會舉辦權,日本舉辦了一項網絡民意調查:你最希望出現在東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獻唱者是誰?答案是一位仿佛來自未來世界的虛擬偶像:初音未來。2009年,這個由電腦軟件制作的虛擬偶像首次使用3D全息技術投射出全息影像,舉行了首屆慶生演唱會。
無獨有偶,就在2012年,特效技術公司數字王國也在音樂節(jié)上,利用投影技術清晰準確地呈現出已故嘻哈歌手Tupac的虛擬形象。今年9月,數字王國用這種積累多年的技術制作出已故華語歌手“鄧麗君”,“她”拿著麥克風聲情并茂地與周杰倫合唱了三首歌曲—看起來,真不像是用電腦技術制作出來的。
這項特效技術約在六七年前起步。后來在《本杰明巴頓奇事》和《創(chuàng)世紀》等某些電影的片段中運用。但這些虛擬歌手的現場演唱,是不允許出任何差錯的,這意味著相關技術的精進。亦真亦幻的數字化明星如今已成各大電影節(jié)的特約嘉賓,也是廣告界的新寵兒:奔馳在2008年幫瑪麗蓮·夢露賺了650萬美元,而最近的豪雅表廣告里,1980年去世的史提夫·麥昆和方程式1賽車手漢密爾頓同臺出演。
1970年,機器人學家Masahiro Mori提出“恐怖谷”理論,用以說明一個物體看起來像人的時候,人類會產生本能的厭惡感。高科技公司不懈努力,正是為了跨越“恐怖谷”等種種障礙。
這背后隱藏著《時間線》最感興趣的那種故事:技術是怎樣一點點地在一家公司內部滲透,并最終改變了公司原來的樣子—注意,是怎樣、一點點,而不僅僅是改變這個詞本身。
本期封面專題盡力搜羅一些相關案例。除了虛擬形象的誕生過程,還包括一些你聽來耳熟、但僅限于耳熟的本土公司。譬如,在本土電影業(yè),《時間線》選取樂視影業(yè)作為代表性案例。今年,樂視影業(yè)憑借對《小時代》成功發(fā)行及營銷、2億元首輪融資而備受關注,但它最核心之處卻未被挖掘:樂視影業(yè)的互聯(lián)網基因,使其在運營模式上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電影公司。
今年在資本市場表現搶眼的中概股公司歡聚時代也入選本次專題。它旗下的YY娛樂在本土市場開拓出全新的娛樂方式。
總之,案例的選取符合封面所展示的主題:娛樂至死,因科技之名?!稌r間線》的重點在于“因科技之名”,對于是否“娛樂至死”,還要有賴于人類社會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