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行為的優(yōu)劣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閱讀者對篇章的理解正確與否。本文試圖通過對語境、語篇、閱讀行為的分析,探討如何才能改進閱讀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完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語境;閱讀行為;閱讀策略;語篇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5-0223-02
閱讀行為是讀者根據(jù)自己已知的信息、知識和經驗,對新信息進行篩選、分類和解釋的過程;是讀者通過語篇提供的指示,在閱讀中分享作者的知識,檢索并組織作者的篇章含義的過程,是與作者相互作用的交際行為。
根據(jù)閱讀目標的不同,我們可以把閱讀分為兩類: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獲取信息的能力為主的閱讀;兼顧培養(yǎng)和發(fā)展寫作能力的閱讀。就閱讀本身而言,前者可圖解為:
篇章(已有編碼)→閱讀行為→(解碼過程)→輸入(信息的獲取和儲存)
后者則可圖解為:
篇章(已有編碼)→閱讀行為(解碼過程)→輸入(信息的獲取和儲存)→輸出(重新編碼)
顯然,在這兩種類型的閱讀中,起關鍵作用的都是閱讀行為,而且,我們還應看到,作為信息轉換的渠道,閱讀行為是一種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心理參與過程。閱讀行為的好壞決定了閱讀能力的強弱。換言之,能力表現(xiàn)為行為的結果:對于前一種閱讀,表現(xiàn)為輸入(獲取和儲存信息)的準確率和速度;對于后一種閱讀,則表現(xiàn)為在輸入基礎上重新編碼的效果。
通常而言,不同程度的讀者所運用的閱讀處理策略很不相同。在初級階段,集中于單詞、句法的具體處理策略占第一位,以后隨著程度的提高,這些策略喪失了它在信息處理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說,讀者逐漸進入運用抽象處理策略的階段,利用語境和語篇知識來理解書面語言。
一、閱讀理解應充分利用語境
語境(context)這個詞現(xiàn)在用得非常廣泛,也有不同內涵。它可以指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即語篇內部的環(huán)境,又稱上下文(co-text);可以指語篇產生時的周圍情況、事件的性質、參與者的關系、時間、地點、方式等,可稱之為語言外語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或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它也可以指說話人所在的言語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屬于該語言社團的人一般都能理解其在語篇中的意義,可稱之為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這三者都有助于理解語篇的意義和交際意圖,從而使語篇保持連貫性。語言語境包括三種類型:詞匯語境(lexical context)、語法語境(grammatical context)和言語語境(verbal context)。其中前兩類主要是以單詞或句子為單位(有時也可能擴展至一個句群),因此又可以稱之為局部語境(local context);而言語語境則可能包括整個課文、篇章甚至整本書,因此又可以稱之為整體語境(general context)。
語言語境在閱讀中的作用主要有:確定多義詞的具體含義,直接判定陌生詞語的意義,確定詞匯使用值(value),確定由于修辭手法而引起的詞語的引伸意義等。請看下面的例子:
1.① The regulations were made(=enacted) to protect children.
②My father made(=earned) 10,000 yuan a year.
③The train was making(=travelling at the speed of) 70 miles an hour.
2.①I got a letter today. (get + n. = to receive)
②He’s getting better. (get + adj.= to become)
③I’ll get him to repair my watch. (get + n. + to-infinitive = to cause to do)
3.When the major surrendered(= gave up), the others gave up too.
4.When water falls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as rains or snow, approximately half of it evaporates. Of the remainder, about half stays on the surface and runs off in streams… (remainder = the rest of the water)這個詞義注釋便是該詞的使用值,即在上下文中使用的意義,而不是該詞的意義(signification),即經過抽象概括后的詞典定義。該詞的詞典定義為:that which remains(《牛津高級當代英語詞典》)。
上述例子中,第一組是詞匯語境限定多義詞的上下文具體含義;第二組是語法語境限定多義詞的具體含義;在第三個例子中,句子給定的同義語境可幫助讀者認識并學會surrender這個詞的含義;第四例則證明上下文使詞匯的意義向使用值轉化。
以上是局部語境的例子,均說明讀者如何利用上下文的語義提示(semantic cues)和句法結構提示(syntactic cues)判定詞匯的語義。關于整體語境即言語語境,請看下例:
“Well, ” said the pale young gentleman, reaching out his hand good-humouredly, “it’s all over now, I hope, and it will be magnanimous in you if you’ll forgive me for having knocked you about so.”
I derived from this speech that Mr. Herbert Pocket (for Herbert was the pale young gentleman’s name) still rather confounded his intention with his execution. But I made a modest reply, and we shook hands warmly.
這是狄更斯《遠大前程》第二十二章開頭部分的兩段話。如果沒有讀過該書第十一章中的一段情節(jié),即使不碰上一個生詞,也很難理解這兩段話,特別無法知道“his intention”和“his execution”的具體所指,也就無法明白為什么說“still confounded…”,也無法理解“I made a modest reply”的可能含義。原來第十一章曾寫到Herbert在Miss Havisham的宅院里與Pip(即文中的I)相遇并向他挑戰(zhàn),結果被Pip連連擊倒在地,直到鼻青臉腫,嘴角流血,完全失去了還手之力。時隔幾年,二人在倫敦意外相遇,Herbert卻記成了自己如何把Pip連連擊倒在地,并請他原諒,Pip則將錯就錯,順便奉承了他一下。如果讀過這段情節(jié),讀者讀到這兒一定會感到Herbert實在滑稽,甚至會禁不住拊掌大笑,但是如果不曾讀過這段話,讀到這兒簡直就不知其所云,可見言語語境在閱讀中有多么重要。
語言外語境指的是詞匯使用的廣泛的社會環(huán)境,如spinster一般指年長的未婚婦女,即“老處女”,但在法律文件中則指任何未婚婦女。因此,詞的意義就是詞在語言中的使用,而理解一個詞則要看它的結伴關系。利用語境講解詞語可以深刻揭示語言的內部的等級關系,有助于學習者通過語言本身培養(yǎng)學習語言的能力,發(fā)展閱讀處理策略,改進閱讀行為。
二、注意培養(yǎng)語篇分析的能力
話語的聯(lián)系或過渡可以是有形的,這就是形聯(lián)。形聯(lián)的手段可以是語法的,也可以是詞匯的。它可以是指代,如this, that, these, those, it, they等;可以是解釋,如first, thus, for example等;也可以是補充,如and, also, too, second, moreover等;還可以是對比,如but, still, yet, however等;其它如各種表示原因、結果、讓步條件等邏輯關系的詞匯、語法手段也皆屬形聯(lián)手段。許多形聯(lián)手段看似容易,其實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可能極難掌握,因此應多加操練。
同形聯(lián)相比更難的是無形而有意的意聯(lián)。意聯(lián)是建立在交際雙方共有的知識(shared knowledge)基礎之上的。例如:
A:That’s the telephone.那是(你的)電話——請你接電話。
B:I’m in the bath.(但是)我在洗澡——我不能接電話。
A:OK.(那么)好吧——我來替你接電話。
在這個交談語篇中,由于特定的情景,交談雙方完全相互理解,成功地實現(xiàn)了交際的目的(括號中破折號后的中文解釋是各個話語的潛臺詞)。
再看一個書面語篇的例子: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在地鐵站
這幾張臉在人群中幻景般閃現(xiàn),
濕漉漉的黑樹枝上花瓣數(shù)點。 (飛白譯)
這是現(xiàn)代美國著名詩人埃茲拉·龐德最著名的一首意象詩。詩句之間沒有任何的聯(lián)系形式,但讀者可以借助詩的標題和詩句的描繪展開想象,重建地鐵站臺上人群臉龐的畫面,并通過兩個意象faces和petals,建立起兩行詩句之間的“比喻”聯(lián)系。于是,讀者便可以得出如下的邏輯聯(lián)系和意義框架:
apparition
faces: petals
crowd: bough
可見,讀者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認知能力,根據(jù)語篇提供的指示和暗示來建立話語之間的聯(lián)系的,而大語篇的分析能力是檢索作者知識的重要手段。
三、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地分享作者的知識
這實際上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實踐證明: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最終能更多地吸取知識,更好地認識世界,而且吸取知識的閱讀本身就是在學習語言;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個別疑難詞語、語法現(xiàn)象的孤立檢查和分析上,而應當利用語篇分析方法去解決疑難,這可能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在閱讀過程中,當碰到不能理解的詞、短語、句子或語法現(xiàn)象時,習慣好的讀者會再回過頭去閱讀前面的相關敘述,加深理解;習慣不好的很可能去求助于詞典,當詞典也無法解決這個難題時,就會出現(xiàn)空耗時間一無所獲的結果,從而導致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習慣好的會帶著問題繼續(xù)往下讀,因為他知道也許后面的敘述會提供理解的線索。其實好好想想,正確的解釋是可以想出來的,即使不行,讀了后文也可以推斷出來??傊?,通過閱讀不斷分享作者的知識,這知識不僅可以成為繼續(xù)往下讀的理解疑難語言現(xiàn)象的得力助手,也可以幫助讀者解決前面留下的問題。如果養(yǎng)成這種好習慣,對于發(fā)展處理策略,改進閱讀行為有極大的好處。
綜上所述,要改進閱讀行為,我們應當利用語境分析提高學習者詞匯習得能力,發(fā)展閱讀處理策略;培養(yǎng)語篇分析的能力,準確有效地檢索作者的知識;把閱讀過程變?yōu)榉窒碜髡咧R的過程,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Gee, James Paul.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Thomas Scovel. Psycholinguistic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杰弗里.N.利奇.語義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李國南.詞格與詞匯[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5〕李鑫華.英語修辭格詳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束定芳.現(xiàn)代語義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