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希臘悲劇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美國著名戲劇家阿瑟·米勒在繼承古希臘悲劇的同時,也積極創(chuàng)新與超越,為美國戲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旨在通過分析阿瑟·米勒的代表作《銷售員之死》,來探究其對古希臘悲劇的繼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銷售員之死》;古希臘悲??;繼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5-0170-02
古希臘是歐洲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民族,古希臘悲劇更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希臘悲劇發(fā)展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其在題材、創(chuàng)作方法等方面,對西方文學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美國著名戲劇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銷售員之死》,繼承和發(fā)展了古希臘悲劇,為美國戲劇的復興作出了無可比擬的貢獻,曾獲普利策獎和紐約劇評家獎,被公認為二戰(zhàn)后美國的重要劇作之一。
《銷售員之死》描繪了威利·洛曼一家在一天兩夜間的生活場景。年過六旬的威利為瓦格納公司辛苦工作了34年,不但沒有發(fā)財,還因為年邁而遭到了辭退。這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完美結合的深刻的社會劇,一經上演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奠定了阿瑟·米勒戲劇大師的地位。而這部戲劇的成功既離不開古希臘悲劇的深刻影響,也離不開阿瑟·米勒所作出的創(chuàng)新與超越。
一、繼承
在古希臘悲劇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人或神總擺脫不了命運的主宰,因而悲劇的沖突成了人和命運的沖突。古希臘悲劇批判了丑惡的社會嘴臉,歌頌了主人公(通常是超凡的神祗和王公貴族)的正義與堅強不屈的精神?!侗豢`的普羅米修斯》中的泰坦神普羅米修斯無法逃脫宙斯的懲罰;《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一生都在與命運抗爭,想要擺脫神的“預言”,可終究還是落了個弒父戀母的下場。阿瑟·米勒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命運觀,展現(xiàn)了人和命運之間不可避免的沖突,深刻揭露了現(xiàn)代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與弊端?!朵N售員之死》中的威利,努力地工作了一輩子,到頭來卻仍只落得個被辭退的下場。盡管他懷有“人人都能成功的夢想”,并且一生也都在為著推銷事業(yè)而努力著,但終究還是沒能夠擺脫失敗的命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便他想通過自殺這一極端方式,來給兒子比夫提供商業(yè)崛起的資本,卻仍然未能逃脫命運的捉弄而難以如愿。
在古希臘悲劇中,主角雖受命運的主宰,卻總是在與命運抗爭,為了理想和目標而奮斗。桀驁不馴的普羅米修斯,為了平凡的人類的福祉而犧牲了自己;俄狄浦斯是一個為民除害、受人愛戴的英雄。而米勒劇中的人物也具有自己的夢想,盡管可能是虛無縹緲無法實現(xiàn)的“美國夢”,但這些劇中人物也都一直在不懈地尋找與追求著,也都具有著同樣的悲劇精神?!朵N售員之死》中的威利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美國人,懷有“人人都能成功”的夢想。威利篤信依靠個人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便可獲得成功。他認為銷售員是一份令人尊敬的職業(yè),通過自己的努力便可以讓人們喜歡自己,尊敬自己,打個電話便能解決問題,自己的葬禮也會有無數(shù)人來參加。威利一直懷揣著這樣的信念,并為此而努力工作著。即便努力失敗,他也天真地相信,通過自殺的手段可以給同樣失敗的兒子留下一筆財產,讓其繼續(xù)實現(xiàn)自己尚未成功的夢想。正是這些主人公的悲劇精神使得戲劇更加意味深長。
《銷售員之死》還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古希臘悲劇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慶典活動。在古希臘世界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這種原始的祭祀活動逐漸發(fā)展成一種有合唱歌隊伴奏,有演員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等塑造環(huán)境的藝術樣式。米勒應用了傳統(tǒng)的舞臺方法,即恪守正常的時間順序,同時還把地點局限于辦公室、家庭和飯店幾個場景。此外,米勒曾表示自己的戲劇結構也深受古希臘戲劇的影響:“古希臘劇作家,因為他們的劇作結構精妙,盡管很多時候我對劇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都淡忘了,但是故事的結構卻依舊記憶清晰,如同烙印?!盵1]這里所提到的故事結構是指古希臘戲劇家處理戲劇情節(jié)的手段,即把過去與現(xiàn)在看似偶然的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呈現(xiàn)出來?!朵N售員之死》更是充分利用了舞臺背景的變換,將威利的過去與現(xiàn)實交錯在了一起。
二、發(fā)展
T.S.艾略特曾經說過:“如果傳統(tǒng),這種傳諸后世的唯一形式,只是追隨上一代的方式,盲目或怯懦地抱住上一代的成就不放,那就應該斷然拋棄‘傳統(tǒng)’?!盵2]阿瑟·米勒在自己的實際創(chuàng)作中履行了這一主張?!朵N售員之死》的成功不僅在于其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經典之處,更在于它發(fā)展和超越了古希臘悲劇,在戲劇主題、人物和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
首先,古希臘悲劇總是將悲劇根源歸因于神的旨意。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避免神的預言逃亡的途中,殺死了一位老人,卻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父親。后來,由于才智過人,他做了國王并娶了國王的前妻——他的生母。盡管俄狄浦斯奮起抗爭,設法逃離“神示”的預言,但濃厚的命運觀使得俄狄浦斯始終沒能逃脫神的旨意,最終殺父娶母,正是這無處不在的神諭,釀成了他的悲劇命運。而《銷售員之死》中的主人公的悲劇命運則要復雜得多。與古希臘悲劇不同的是,米勒在其戲劇中不僅揭示了社會現(xiàn)象,展現(xiàn)了命運主題,而且更深入地探究了現(xiàn)代社會中悲劇存在的根源,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虛偽的價值觀的欺騙性?!朵N售員之死》中的威利是美國夢的追求者,也是犧牲者。威利被資本主義虛偽的價值觀所蒙蔽,“美國夢”只是給普通民眾提供了一個虛幻的夢,卻未給他們提供實現(xiàn)夢想的途徑。事實上,這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夢想。威利勞碌了一輩子,追求了一輩子,到頭來卻只能以失敗告終。威利的失敗反映了復雜的社會因素,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其次,古希臘悲劇題材嚴肅,常常旨在表現(xiàn)崇高壯烈的英雄主義思想,悲劇中的主角要么是神靈要么就是貴族出身。普羅米修斯只是一個小神,但他偷天火給人間,能夠拯救整個人類,他是否吐露宙斯的身世也關系整個宇宙的命運。俄狄浦斯是一位王子,后來成為國王。他如果能找出殺害前國王的兇手,這個國家就可得以拯救。相比之下,現(xiàn)代悲劇《銷售員之死》,已經把焦點轉到了那些為生存而掙扎的普通小人物的身上,但由于其緊緊圍繞社會現(xiàn)實展現(xiàn)戲劇沖突,塑造的人物形象仍然呈現(xiàn)了壯烈、崇高的藝術魅力。米勒在談到現(xiàn)代悲劇的特點時也曾說道:“我認為普通人與帝王同樣適合于作為最崇高的悲劇的題材。”[3]此外,在故事的結尾,古希臘悲劇中的主角即便是以生命作代價畢竟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而米勒塑造的悲劇主角卻往往以失敗告終。他們受資本主義價值觀的蒙蔽和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而最終夢想破滅,沒有取得任何成就?!朵N售員之死》中的威利便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銷售員,為公司付出了自己的辛勤勞動賺取了相當?shù)睦麧???墒钱斊淠赀~不能再為公司做出貢獻時,卻被公司無情地辭退了。為了能給兒子比夫提供商業(yè)崛起的資本,他走上了自殺的絕路,并期待著死后許多人會參加他的葬禮。然而他的自殺不僅不會給他的兒子帶來成功,即便他的葬禮也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樣,甚至可以說他的自殺毫無意義。劇中的人物如此渺小,但我們卻能感覺到這些人物確確實實地存在于我們身邊。
除此之外,阿瑟·米勒在利用了很多古希臘戲劇的表現(xiàn)手法的同時,更是打破傳統(tǒng),比以往更加注重舞臺效果,并且強調人物的內心世界,充分展現(xiàn)了人物心理?!朵N售員之死》在基于現(xiàn)實場景的基礎上,不斷運用燈光調節(jié)和空間轉換制造出片段插曲,打破了具體的舞臺布景限制,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時空界限的透明墻,人物可以在透明墻中來回穿梭;再加上燈光的襯托,將現(xiàn)實與幻想結合起來,而威利就在現(xiàn)實與想象中游走,不斷與回憶中的兒子小比夫對話和想象中的本對話,而威利的內心世界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一手法不同于傳統(tǒng)戲劇中運用旁白或對白揭示過去的單調方法,而被評論家稱為“心理外化”,描述了威利在不同環(huán)境和不同刺激下的心理變化。現(xiàn)實、過去生活的場景和幻想交替出現(xiàn),從中我們了解到了威利對大兒子比夫的失敗懷有深深的內疚,認為兒子今天的失敗是因為發(fā)現(xiàn)自己與陌生女人有染而致。在與本的對話中展現(xiàn)了他對本的成功的羨慕。米勒將現(xiàn)實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相結合,使戲劇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綜上所述,《銷售員之死》的成功在于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經典之處,更在于將古希臘悲劇在主題、人物和表現(xiàn)手法上作出了推進與發(fā)展,使其成為美國社會的悲劇,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普通人的悲劇原型,成功地將人物心理在舞臺上進行了展示,不愧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最佳美國戲劇”[4]。
參考文獻:
〔1〕Christopher Bigsby.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l.
〔2〕艾略特.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J].外國文藝,1980(3).
〔3〕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4〕凱瑟琳·休斯.當代美國劇作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