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羅爾斯正義論的核心是兩個正義原則,第一個是平等自由原則,第二個是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與差別原則。為了證明兩個正義原則,羅爾斯以“契約論”作為證明方法,通過構造“原初狀態(tài)”的假設,篩選出對象,設計了一系列限制條件,運用最大最小值策略進行對比,從而論證了兩個正義原則的合理性。
關鍵詞:契約論;原初狀態(tài);篩選
中圖分類號:B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5-0023-03
羅爾斯的《正義論》整本書的工作都是在證明,證明某種普遍性的道德共識。可以說,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套可以治理一個公正的社會基本結構的道德原則,即兩個正義原則。第一,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社會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被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每一個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墩x論》整本書都是圍繞這兩個原則展開的。因此,對兩個正義原則的證明也就成了羅爾斯正義理論的關鍵。
《正義論》全書一共九章,其中第一編“理論”最為重要,是對其正義理論的概述。第一編的三章中,第一章是對正義理論的簡單概述,第二章“正義的原則”和第三章“原初狀態(tài)”則是分述正義原則的內(nèi)容和證明。而本文主要是對第三章的分析。
在分析之前,我想先簡單談一下羅爾斯的“契約論”?!捌跫s論”在羅爾斯這里是一種證明方法。在羅爾斯的方法里,契約所被賦予的作用是評價性的而不是合法化的。①也就是說,羅爾斯提出的契約只是一種純粹性的評價工具。契約當事人是單個的個體人,每個都同樣地具有理性且處境相似,當事人處于原初狀態(tài)下,受無知之幕的屏蔽來選擇社會的基本結構,也就是選擇治理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原則。因此,“契約論”是羅爾斯證明兩個正義原則的方法。羅爾斯運用契約論的方法,通過條件設計和篩選推理兩個大步驟論證了兩個正義原則。接下來,我們就具體分析羅爾斯的證明過程。
一、原初狀態(tài)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原初狀態(tài)的設計。原初狀態(tài)是羅爾斯“契約論”的重點。我們知道,人們是在原初狀態(tài)下選擇正義原則的,原初狀態(tài)是正義原則的條件限制,所以必須分析原初狀態(tài)。原初狀態(tài)相當于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狀態(tài),但它并不是被設定為歷史上的存在,而只是思維中的存在。②也就是說,原初狀態(tài)的設計只是一種思維的實驗,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它的結論是開放的,容易修正,在原初狀態(tài)下,可以將一些主要的傳統(tǒng)的社會觀念排序,進行對比,從而有利于選擇最合理的作為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原則。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假設社會中有一群關心和追求自己利益的人,現(xiàn)在由于碰到個人無法克服的困難或者看到社會合作的巨大利益,因此想聯(lián)合為一個社會。于是他們要確定聯(lián)合的條件即訂立某種契約。問題就是他們將選擇什么樣的正義原則作為聯(lián)合的條件。原初狀態(tài)的設計就是為了解答這個問題。
羅爾斯的原初狀態(tài)中有三個設計,正義的環(huán)境、無知之幕以及主體條件假設。這三個設計構成了原初狀態(tài)。接下來,我們依次分析這三個設計。
我們提到原初狀態(tài)是解決正義原則選擇的問題,那么那些想要選擇原則從而進行聯(lián)合的人,處于怎樣的環(huán)境中呢?這就引出了正義的環(huán)境。正義的環(huán)境是這樣規(guī)定的:在那里聚集著這樣一些條件,使人類合作成為可能和必需。③人類同時具有利益一致和利益沖突的特點,利益一致引起人類合作,而利益沖突則需要正義原則來解決,加強了正義原則的必要性??梢?,羅爾斯的正義環(huán)境實際上就是把關于正義的問題看成是主要問題的環(huán)境。
同時,人們?nèi)绻胍?lián)合,單憑利益一致是不夠的。所以正義的環(huán)境還必須滿足一些條件。第一,眾多的個人在確定的地理區(qū)域內(nèi)生存,身體和精神能力差別不大,每個人的計劃都易受到其他人的合力阻止而歸于無效或失敗。第二,許多領域中都存在一種中等程度的匱乏。而且,在正義的環(huán)境中,各方對別人的利益是不感興趣的,即相互冷淡。各方在正義的環(huán)境中不是仁愛和無私的利他主義者,但各方也并非是利己主義者,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如財富、權利等,他們只是對別人的利益不感興趣。相互冷淡的各方對中等匱乏條件下社會利益的劃分提出了相互沖突的要求,正義的環(huán)境就算達到了。
在實際中,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無法達到公平。羅爾斯的無知之幕的設計就是為了體現(xiàn)公平,使原初狀態(tài)的條件顯得公平,從而使選擇的正義原則也是公平的。在無知之幕中,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在社會中的地位——無論是階級還是社會出身,也沒有人知道他在天生的資質、能力、智力、體力等方面的運氣。甚至假定各方并不知道他們特定的善的觀念或他們的特殊的心理傾向。他們不知道各種選擇對象將如何影響他們自己的特殊情況,他們不得不僅僅在一般考慮的基礎上對原則進行評價。他們唯一知道的特殊事實就是,他們知道自己所處的社會是一種正義的環(huán)境。他們還知道所有人類社會的一般事實,理解政治事務和經(jīng)濟理論原則,知道社會組織的基礎和人的心理學法則。在一般的信息方面沒有任何限制,他們知道所有可以用于選擇正義原則的一般事實。④這個設計看起來不合常理,但羅爾斯認為,在思維中進入這一狀態(tài)并不難。所有人處境都是相似的,無人能夠設計有利于自己特殊情況的原則,這就可以保證任何人在原則的選擇中都不會因特殊原因而得益或受害,從而使一種對某一正義觀的全體一致的選擇成為可能,否則,訂立契約將變得無比復雜。正義原則正是在這樣一種無知之幕后被選擇的。所以這里的正義原則就是公平的。
羅爾斯在原初狀態(tài)中對主體也有條件假設。前面的相互冷淡就是一個基本的假設。同時,主體還有其他的條件假設。簡單說來,各個主體都是自由、平等、理性的存在。
首先,各個主體是自由、平等的存在。這說的是一種地位。⑤由于各個主體是自由的,所以各方能按照自己的心愿進行選擇。各個主體又是平等的,這點假設是為了表現(xiàn)原初狀態(tài)的公平。其次,各個主體都是有理性的。這種理性表現(xiàn)為一個人對他的目標有一種前后一貫的傾向,并能有次序地排列這些目標,并遵循那個滿足他較多欲望并具有較大成功機會的計劃,采取最有效的達到價值目標的手段。⑥同時,由于主體是理性的,所以,主體不受嫉妒之累,不在乎與別人的差距,而只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個假設與相互冷淡是契合的。并且,羅爾斯還假定各方都互相知道各自都有建立正義感的能力,這樣才能使訂立的契約有真正的約束力。
以上的描述就是羅爾斯設計的原初狀態(tài),通過這些假設,羅爾斯得出兩個正義原則,這同時也就是對兩個原則的契約論證明。這種論證的核心就是由于原初狀態(tài)時公平的,在公平的原初狀態(tài)下得出的正義原則才是正確的。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也看出,無知之幕和各方的自由平等地位都體現(xiàn)了原初狀態(tài)的公平性。下面,我們就來分析羅爾斯對正義原則證明的推理過程,即在原初狀態(tài)下如何對正義原則進行選擇。
二、篩選正義原則
由于原初狀態(tài)是公平的,所以在原初狀態(tài)下得到的正義原則是正確的。只要證明兩個正義是在原初狀態(tài)下篩選出來的,符合原初狀態(tài)設定的條件,就可以證明兩個正義原則是正確的。
在上面提到,在原初狀態(tài)下,可以將所有可能的社會觀念進行排序,通過對這些觀念進行分析,從而選擇出正確的正義原則。這就保證了結果的最大普遍性和合理性。這就是羅爾斯推理兩個正義原則的第一步,篩選選擇對象。而羅爾斯提供的選擇對象主要有六種。
第一,處在一種詞典序列中的兩個正義原則;第二,功利原則,包括古典功利原則和平均功利原則;第三,至善原則,這是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提出來的;第四,利己主義原則,包括一般的利己主義和有特殊人稱的利己主義,而特殊人稱的利己主義又分為專制型和逃票型的,專制型的要求所有人都應服務與我的利益,逃票型的則是所有人都應行為正當,只有我可以我行我素;⑦第五,直覺主義觀念,包括平衡少數(shù)自明原則的直覺主義、平衡功利總額與平等權利或平衡平均功利與補償原則的基礎主義;⑧第六,混合觀念主要指平均功利原則與兩個正義原則的混合,也就是用平均功利原則來代替羅爾斯的差別原則。
這六種對象只有前四種是獨立明確的,在歷史上很有影響。但這六種對象能否篩選完所有的可能對象?羅爾斯認為是可以的。羅爾斯指出,那些隨著社會條件轉移而轉移的正義觀都要被排除,這六種正義觀就是篩選后的結果。
在確定了篩選的對象后,羅爾斯根據(jù)原初狀態(tài)的假設條件推理出正義原則的形式限制,進行了第二次篩選。正義原則的形式限制主要分為五種。
首先,正義原則應該是一般性的,只表達一般的性質和聯(lián)系,并不涉及具體的人和物。其次,正義原則在應用中必須是普遍有效的。第三,正義原則還必須是公開的、眾所周知的,這是契約論的一種要求,所訂立的契約必須是公開的。第四,正義原則必須排列各種沖突的利益要求的先后次序。第五,正義原則必須是終極性的條件,它的背后沒有更高的標準。所以,正義原則是具有一般的形式,普遍適合用于一切場合,能夠公開地作為排列各種沖突要求之次序的最后結論來接受。⑨
在第二次篩選中,羅爾斯利用這五個形式限制在四個獨立明確的觀念中排除了利己主義。因為,兩種特殊的利己主義不符合一般性的限制,而那一種一般的利己主義又無法排列各種中途要求次序。所以,利己主義必須排除。而此時,剩下的只有至善原則、功利原則和兩個正義原則。羅爾斯于是進行了第三部篩選。
羅爾斯認為至善原則不能算是一個正義原則,更不是一個政治原則。因為公民權利和利益的分配與人的不同目標或內(nèi)在價值沒有關系。⑩所以,羅爾斯直接把至善原則剔除了,而主要比較兩個正義原則與功利原則。
在第三次篩選中,羅爾斯提出了最大最小值規(guī)則。它指的是,我們要根據(jù)各種可選方案的最壞的可能結果對它們進行排序。而原初狀態(tài)下的人恰恰處于應該采用最大最小值規(guī)則的環(huán)境中。最大最小值規(guī)則的選擇境況有三個特征:一是選擇者有理由把可能性的衡量置之不理;二是選擇者關心自身所得的最少收益,而不關心最大收益;三是選擇者面臨的對象中有的會產(chǎn)生個人難以承受的后果。而原初狀態(tài)中的人完全滿足這三個特征。無知之幕使得各方無法衡量可能性,各方總是在合理地確保自己可以得到最起碼的利益。接下來,羅爾斯利用最大最小值規(guī)則將兩個正義原則與功利原則對比,證明兩個正義原則的合理性。
由于最大最小值規(guī)則,原初狀態(tài)中的人是站在自己的切身利益的立場上選擇正義原則的,他們把自己的自由和利益放在最優(yōu)先的地位。11 所以,選擇兩個正義原則,使各方不僅能夠保護他們的基本權利,而且由于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最小值,可以確保抵制了最壞的結果,沒有為了別人享受較大的利益而默認對自己自由的損害。但功利原則沒有對自由和不平等條件下的公正利益的承諾,在兩個正義原則和功利原則并存的社會條件下,采取功利原則就意味著放棄為公平的正義原則所確保的自由公平。
并且,從人的心理支持意義上看,兩個正義原則也有明顯的優(yōu)勢。根據(jù)心理學,人們傾向于肯定自己價值的東西。而兩個正義原則恰恰肯定了所有人的自尊和自信。平等自由及對利益的優(yōu)先性公開地表示出人們的相互尊重,從而保證人們自我價值感,并允諾了一種互利互惠的社會結構,進而增加社會結構的穩(wěn)定性。但功利原則卻要求對別人利益的認同,要求某些人為了他人或整體的較大利益放棄自身的利益,這明顯是很過分的要求。這實際上就等于把這些人作為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來對待。因此,有理性的人肯定會選擇兩個正義的原則,兩個正義的原則才是真正合理和正確的。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明確看出羅爾斯對兩個正義原則的證明過程。羅爾斯利用契約論的方法,先構造原初狀態(tài)的整個設計,通過篩選,選擇了對象;根據(jù)限制條件提出形式限制,排除了利己主義;采用最大最小值規(guī)則對比功利原則和兩個正義原則,最后證明出兩個正義原則是合理的,是正確的,是一個公平的結果。
注 釋:
①喬德蘭·庫卡塔斯,菲利普·佩迪特.羅爾斯[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28.
②③④⑤⑥⑧⑨⑩何懷宏.公平的正義[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29,131,136,137,139,143,146, 146.
⑦11 龔群.羅爾斯政治哲學[M].商務印書館,2006.1, 131.
參考文獻:
〔1〕何懷宏.公平的正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2〕龔群.羅爾斯政治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喬德蘭·庫卡塔斯,菲利普·佩迪特.羅爾斯[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4〕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