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白不僅狂放豪宕,更柔情如水,他的詩情時而超凡脫俗,時而舒卷自如,心境如水。他秀口一吐半個盛唐,長劍出鞘行吟澤畔;他崇文尚武,懷揣一身報國的抱負,希望大有作為。但現(xiàn)實使人扼腕,天妒英才,李白未能尋得功名。失意的他開始縱情山水,尤其是對“水”的書寫更是百媚千嬌:浩蕩之水、柔情之水、善變之水。在他的詩中時刻彰顯著詩人的清逸之氣、浩蕩之風、水一樣的柔情。
關(guān)鍵詞:李白;浩蕩;柔情;善變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5-0146-03
盛唐文化,孕育出無數(shù)杰出詩人,李白無疑是其中最具神韻的天才詩人。他不僅有狂放豪宕的一面,也有柔情如水的一面。劉全白的《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志》有云:李白“才調(diào)逸邁”。皮日休云:“負逸氣者必有真放,以李翰林為真放焉?!眹烙鸨容^李杜有云:“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边@是一段大多數(shù)論者喜歡引用的話。李白超塵脫俗,舒卷自如,顯出平淡如水的心境,而無半點的狂躁不安。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自遣》)
雖然鳥獸盡散,寂廖的長空幾片孤云也未做停留,唯有敬亭山屹立在側(cè),與詩人雖無言語交流,但卻惺惺相惜,了解詩人的所思所想;詩人也對敬亭山了解有佳,倍感親切,仿佛已交談多次,彼此親密無間,雖相對無言,卻在互相交流,表面上卻不著痕跡。只有詩人擁有純凈的心情,才能與敬亭山有這樣一種默契和對話?!蹲郧病愤@首詩雖無“獨酌”二字,但透過“不覺暝”的對酒和“盈我衣”的落花,李白獨自飲酒花間的形象依然躍然紙上。醉眼迷蒙中獨步溪月,在人鳥兩稀的環(huán)境里,一種禪機意趣在作者心中升騰。只有心靜如水方能達到如此狀態(tài)。
秀口一吐半個盛唐,長劍出鞘行吟澤畔,就是這樣一個高唱“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吟者,讓蕩氣回腸的大唐氣象在他口中蘊藉光耀萬世。就這樣的一個低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俠士,帶著那柄長劍佇立在江邊高唱“黃河之水天上來”;眺望遠方好友相送,發(fā)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贊歌。如此率真的一個人,是真正的大唐形象的“代言人”。
他早年崇文尚武,懷揣一身報國的抱負,希望大有作為。但現(xiàn)實使人扼腕,天妒英才,他未能尋得功名,遂離開長安。其一生拳拳愛國,滿腔抱負,積極入世的思想顯現(xiàn)無遺。但是天不遂人愿,空有報國之志,但無報國之門,因而譜就的佳作更扣人心弦,觸動人心中最柔軟的所在。失意的李白開始縱情山水,“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在山水中彰顯水一樣的柔情。
一、李白之水浩蕩
長江的滔滔不絕與黃河的滾滾而來,給華夏民族注入了無窮無盡的活力。不管是河畔厚實土壤孕育的《詩經(jīng)》,還是長江湘江澆灌的《楚辭》,都帶上濃厚的華夏甘泉的氣味。而時至大唐,李白挖掘出了這水的積淀,把盛唐的浩蕩之氣表現(xiàn)無遺。一個氣度闊達的民族是不會自怨自艾的,它會像一個自信的詩人一樣,相信每天都會生出新的希望。所以他能在閑暇的時候吟唱“大江東去”,在失意的時候高唱“天生我材”。李白就是這樣一個心中浩蕩之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將進酒》)
篇首通過夸張的手法將黃河之水自天際而來的磅礴氣勢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此壯麗的景象,并非通過肉眼就可以看得見,詩人通過想象,才有了“天上來”的奇思妙想;緊接著又將大河一去不復返的勢不可回體現(xiàn)出來,通過一來一去、一漲一消帶給人一種舒卷往復的詠嘆味。如果說前兩句是對空間范疇的夸張體現(xiàn)的話,“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則是對時間范疇的一種夸張表現(xiàn)。詩人將人從青春到衰老的整個過程濃縮為“朝”“暮”間即刻完成的事,將本來就短暫的人生經(jīng)歷表現(xiàn)得更加短暫,進而將人生短促、無可奈何的主題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詩人通過擴大和縮小這兩種夸張手法,將黃河之水磅礴之勢和人生旅程中的寶貴光陰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自然而然地與下句承接在一起。這就是大國所繁衍出來的氣象,不屈不撓,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樣的氣魄古人能有幾人及。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上》)
在李白廣闊胸襟的侵染下,天門山的雄偉壯觀和江水的浩浩蕩蕩之勢顯得更加引人入勝。通過短短的二十八個字,詩人將大自然那種優(yōu)美、壯闊的意境勾畫在人們眼前。這首詩有著開闊的意境和豪邁的氣魄。通過這首詩,我們能夠真切地體會到李白那種放蕩不羈的精神以及廣闊的胸襟。詩人寫江水的九曲回腸,寫大江的開合壯觀,恢弘氣象讓水靈動起來。中斷的楚天在此開啟,東流之水于此處迂回。廣袤無垠的天空,氣勢雄輝的流水,在他的筆下灑脫浩蕩。
水之善變,然而不變的是詩人的胸襟,因而唱出“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詩人總是能把它們與浩蕩的流水對比起來,真可謂水一樣的浩蕩。
二、李白之水柔情
李白是感性的,是柔情的。這表現(xiàn)在長安游俠的兒女情深,表現(xiàn)在與友人臨溪送別時的惜別之情。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這首詩的前兩句為敘事,后兩句則為抒情,從而將詩人與朋友間真摯而深厚的情誼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首詩最大的亮點就在于詩人對比手法的合理運用,雖然桃花潭的水深已達千尺,但是仍然不及汪倫對我的情誼啊。結(jié)合詩人當時的情景及其真率自然的情感表達,可以讓讀者隱隱感受到詩人那種放蕩不羈的性格。清人沈德潛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甚為欣賞,在其編選的《唐詩別裁》中有這樣的評價:“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zhuǎn)換間?!彼休d著朋友間的友情,離別時朋友的深情,千尺的桃花潭,離別情愫充斥人的整個身心。水深千尺,情深意重,不難看出詩人與汪倫的朋友深情。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人也寫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滾滾逝去的水平添了友人離去后空寂的心情,佇立在黃鶴樓上,階前的流水任其人世變幻仍在默默地流淌,而詩仙筆下的水卻總是那樣地執(zhí)著,一心東流。作者此時把無盡的愁緒化作了不斷的江水,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出自己愁之濃厚?!拔摇敝畱n,若水之流,憂難解若水長流。在《金陵酒肆留別》中吟道: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請你們問一問那滾滾東流的江水,離別的情意和它相比,究竟是哪個長哪個短呢?詩人將無法看見的情感用有形的江水作為比喻,帶給人無盡的想象空間。黃庭堅在《詩人玉屑》中這樣評價道:“‘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至此乃真太白妙處潛心焉?!笔送臼б猓甓鸥?,二人相見恨晚,同游四月,留戀山水,傷心家國,酣酒高歌,推心置腹。分別后,同懷共緬,生死不渝。在寄詩《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中,李白用“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表達了對杜甫的似水長情。李白真是感情充沛,多情善感。
三、李白之水善變
詩仙筆下,水性柔美,成了重要的意象,就像是“月”和“酒”一樣,寄寓了豐厚的內(nèi)涵。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在他的詩中這樣寫道。詩人的情緒激動,不禁要賦詩贊美。他在《清溪行》中吟道: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
這首詩通過對清溪水清澈的描寫,將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表達在世人面前。遠離了長安城的繁華與混雜,清溪畔這清澈見底的水色讓詩人感到“清心”。不過對于有著一顆報國之心的李白而言,此時此刻的壯志難酬讓其難免會生出孤獨寂寞之感。所以,猩猩在夜晚時分的啼叫,聽在李白的耳中更顯出一種落寞憂郁。這是的李白孤寂,平時的自信放浪不見了,相反卻平添了幾分哀怨。
而在千古絕唱《望廬山瀑布》中卻又大放豪情: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在這首詩中,詩人將夸張的比喻和奇特的想象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而這也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最大特點,不管篇幅的長短,其手法的運動都無比自如,恍若天成。無論在什么時候,人們只要看見那高山瀑布,就會被其磅礴的氣勢所吸引,而在更具激情的詩仙李白眼中更是如此。高山瀑布所體現(xiàn)出來的勢不可擋、奔流而下的氣勢,與詩人放蕩不羈、雄偉寬闊的胸懷相契合。因此李白才會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想落天外的、他人無不比擬的千古名句?!帮w流直下”是對廬山瀑布流速以及流量的真實寫照,與此同時,又是對其動態(tài)的表現(xiàn)形式?!帮w”字將高山瀑布那種噴涌而出的情景生動地表達在讀者眼前,而“直下”一詞將山的險峻和水的湍急及其勢不可擋的氣勢形象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叭С摺碑斎徊豢赡苁菑]山瀑布的真實長度,但正是這夸張的比喻將高山瀑布那種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氣勢完美地表達出來。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與天性的物化寫照,難道他自己不就是這樣一種人中驕子、天上謫仙嗎?但你能說這不是謫仙在借天上的“銀河”和廬山的”瀑布”的無窮之水,來澆自家懷才不遇的塊壘嗎?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詞,愈發(fā)為全詩蒙上了一種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藝術(shù)色彩。這樣的氣度讓一己之私情瞬間消散,站在瀑布下面仰視頭頂奔流而下的水,巨大的空間感在此呈現(xiàn)。難怪我們會說“詩仙太白”,這般隨性而發(fā)恰似水珠自然的宣泄,毫不矯情做作,這就是李白的真性情。
當然英雄也有失意的時候,高傲的李白也有不得意之時,他在《越中秋懷》中寫道:
越水繞碧山,周回數(shù)千里。乃是天境中,分明畫相似。愛此從冥搜,詠懷臨湍游。一為滄波客,十見紅藻秋。觀濤壯天險,望海令人愁。賭遐迫西照,歲晚悲東流。何必探禹穴,逝將歸蓬丘。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
詩人在寫到水的時候總是無意間就聯(lián)想起人生,他總是將人生置于廣闊的流水中去尋求兩者的吻合處?!皽娌汀薄ⅰ疤祀U”、“望海令人愁”這些意象都變了,詩人憂郁,懷才不遇,只能“歸臥故山秋”。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掌權(quán)者昏庸而有才者無權(quán),也許有才之士只有在不得志的情況下才能更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他的感情往往是噴發(fā)式的,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與噴發(fā)感情表達方式相結(jié)合,他的詩歌想象變幻莫測,往往發(fā)想無端,奇之又奇。
詩人狂放的性格與恬靜平逸的性格似乎矛盾,其實一個人的性格擁有兩面是極為正常的。詩人愛幻想,追求無拘無束的生活,渴求靜逸如水的人生。詩人追求自由,喜歡獨處靜思,在他的詩中時刻彰顯著詩人的清逸之氣、淡蕩之風、水一樣的柔情。
參考文獻:
〔1〕潘殊閑.唐宋文學論稿[M].巴蜀書社,2010.
〔2〕高智.中國古典文學藍色經(jīng)典文本品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楊明.漢唐文學研賞集[M].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榮休紀念文叢楊明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劉士林.中國詩詞之美[M].海南出版社,2006.
〔5〕施補華.峴說詩[A].清詩話[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裴斐.李白與歷史人物[J].文學遺產(chǎn),1990(4).
〔7〕沈德潛.古詩源[M].中華書局,1984.
〔8〕李太白全集[M].中華書局,1977.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