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發(fā)現了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價值所在,那就是在保守封閉的體系內,蘊涵著革命性的辯證法。通過辯證法的頭足倒置——把黑格爾概念性的辯證法轉化為物質性的實踐辯證法,馬克思把歷史從概念性總體中拯救出來,把人類歷史轉化為生產邏輯主宰下從原始的、假像的自由朝向真正的自由與解放的總體性進程。本文從社會結構與歷史總體性兩個基本維度來闡釋為什么生產邏輯是貫穿馬克思的總體性理論與方法之中的思想主線。
關鍵詞:生產;邏輯;生產力;資本邏輯;消費邏輯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5-0035-03
一、生產邏輯的概念及理解
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所抽象出來的概念叫生產。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導言中寫到,生產直接也是消費,是雙重的消費——主體的消費和客體的消費。這里面消費不同于以往的消費,而是個人在生產勞動這個活動當中提高自己能力所消耗和付出的這個能力。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生產資料被使用、消耗,是原料的消費。所以說生產本身就是消費。消費和生產之間具有相同性質的表現,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消費和生產之間它們兩個都具有直接性,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系是雙重的,生產可以認作是消費的一種表現形式,消費同時也是生產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政治經濟學家眼里統稱合一;然而,又找到了其中的不同,生產和非生產的勞動的研究就統稱為生產的研究。生產和非生產的消費的研究組成了對消費的研究。二者互為手段與媒介,二者為相互依存的關系;可以說,這種方式是一種運動,也可以說是以某種運動方式而彼此關聯著,互相依存,不可缺少,卻又獨立于彼此之外存在。消費的外在對象是生產創(chuàng)造的,而生產的內在對象是消費創(chuàng)造的,這兩個缺一不可,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不簡單是“等號”的關系,生產和消費也不簡單是對方的手段和目的,生產和消費都互相為對方提供各自不同的內在與想象對象,生產和消費都互相作用著對方,媒介著對方,而且,生產和消費創(chuàng)造了對方的同時也同時實現了自己。從消費到生產,只是在它完成了自己成為產品的過程后,再把自己作為消費而消費完成,進而銷毀掉其獨立的物體形式。當消費完成了所有的生產過程,并使其達到完美的時候,消費不僅僅是讓產品成為產品,它更是讓生產者最終成為生產者的過程。此外,生產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它創(chuàng)造出的某種消費方式下而產出的消費,然而,當這種消費的動力、能力以某種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出現,并為生產所創(chuàng)造時,這就和以上所說的同一性相同了。關于需求與供給、需要與對象、自然需要與社會需要依然在經濟學論述中多次解釋,在此不贅述。使產品成為產品的最后行為是消費,按照馬克思的思想,“生產直接也是消費”是指“生產的消費”,在生產中生產者的“能力”和生產資料被“支出”、“消耗”和“使用”,即“生產行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來說也是消費行為。”“消費行為其實直接也是一種生產的行為。例如,在植物在上肥料的這個消費過程中,也是在生產的過程,生產出新的果實?!奔丛S多消費是“生產人”的生產。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說,生產和消費具有“直接的同一性”。馬克思認為,生產和消費的同一性有三方面表現,除了“直接同一性”,還表現為兩者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
二、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下的生產邏輯
馬克思批判繼承了黑格爾的學說,對黑格爾的理性神話進行了批判。馬克思指出:在黑格爾的體系中有三個因素:斯賓諾莎的實體、費希特的自我意識以及前兩個因素在黑格爾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統一,即絕對精神。因素一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自然的精神。因素二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脫離人的自然。因素三是形而上學地改了裝的、以上兩個因素的統一即現實的人類和現實的人。實際上馬克思確是沿著西方人文主義的偉大傳統來從事自己的哲學思考的。其次馬克思哲學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馬克思在對黑格爾哲學研究批判的同時,他也發(fā)現了黑格爾的哲學具有相當大的價值,黑格爾談的具體概念就是一個新的邏輯。當我們擺脫了傳統理性主義不足——抽象并且孤立的形式主義,在客觀世界中的具體對象中適用這種思想,我們就會發(fā)現,客觀實在中的對象往往是具有內部聯系的,并且在自發(fā)展、重構、再發(fā)展、再重構的循環(huán)過程推動對象的完善。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改造并運用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方法是用生產邏輯來完成的。他指出,觀念自身運動的神秘表現才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問題是想要把純理論的觀念的運動改造為現實的歷史運動,馬克思在物質生活的再生產和生產中以及在此產生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運動中找到,馬克思在寫《資本論》的時候,他把黑格爾的方法轉變成一個整體且非常嚴格的體系,使之成為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方法體系。黑格爾的合理思想馬克思把它批判地吸取了,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也體現到馬克思的這一點,并且馬克思提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在歷史唯物主義中體現。對于他來說,在現實社會中所存在的事物以及對象都應該是一個整體并且統一,并且具有多方面內容。我們可以從事物內部觀察到它的復雜聯系。這樣一個認識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并且是很長很多的串聯的邏輯環(huán)節(jié)和范疇羅列開來的。馬克思對生產邏輯的辯證法的分析即完整地體現于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把商品關系這種最簡單的獨立出自資本主義社會一種矛盾關系開始研究,開展了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完整的意識形態(tài)的分析。最終,他發(fā)現,商品價值是具有兩重性的:它既有實用價值,也有價值。勞動的兩重性造成了商品價值的兩重性,具象的勞動方式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抽象勞動方式形成商品的價值。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人對自然界的能動關系、使用價值三者是劃等號的,而生產關系、價值、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三者也是互為轉換的。貨幣的獨立運動就是在生產和交換中不斷的發(fā)展,從而派生出來的等價物。新階段的社會化的生產的標志正是貨幣運動。產品的交換在種類和數量上的增加,促進了生產的發(fā)展,使其社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也隨之變得復雜化,隨著物與物關系的復雜化漸漸隱沒了人與人的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蘊涵了資本主義社會所有的經濟運行秘密。馬克思展現的這個紛繁復雜的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的關系,竟是從商品這個最簡單的抽象概念出發(fā)的。馬克思批判了經濟學家形而上學的觀點,強調了整體和部分的作用,因為部分“只能作為一個具體的、生動的、現實整體的抽象的單方面的關系而存在”,相互關聯的各個不同范疇確立了經濟范疇的種種定義。馬克思用商品關系這一最基本的經濟關系出發(fā),構建了整個社會有機體的架構,并將其中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部生活內容一步步揭示。人必須接受分工與交換才能進行基本的物質生產,最初的分工就是家庭式的分工,社會關系的夸大,必定導致分工的規(guī)模的擴大化,于是,交換出現了。交換還在小范圍內發(fā)生的時候,如兩個部落間的交換,人與人的關系還沒發(fā)展到與別人相獨立的關系,而當交換發(fā)展到超越地域與國界后,關系作為一種不可預期的無法控制的規(guī)律與過程強制地出現了。商品的交換在資本主義發(fā)展起來以后,已經觸及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中,社會關系擠壓著自然關系,商品已經加之到人本身上,使人成為了流通的商品。無產階級作為社會變革實施者已經被資本的不斷物化迷失了視線,而對其封鎖的突圍變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最基礎的而且也是最根本問題,同時更是當代社會當中我們要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劃時代意義所必須認真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三、后現代思潮中關于生產邏輯的解讀
讓·鮑德里亞在自己早期代表作《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明確地指出馬克思的生產邏輯只能運用在資本主義的初期階段。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消費這種行為已經是很重要的,并且占據主導地位。生產與消費并存,當生產讓位與消費的時候,他發(fā)現了商品同時也讓位與符號。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生產邏輯是社會物質生產為前提的生產邏輯,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導言中,馬克思對生產理論的批判已經寫到,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要把生產當做實際的起點來表述,人們把消費和生產看成了是一個主體的活動或者多個人的活動的時候,它們總是表現為一個過程的兩個要素。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既是實際的起點,同時也是起支配作用很重要的條件之一。消費和生產以及流通作為生產活動的三要素,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消費即可以看作生產活動的起點,也可以看作生產的終點,在生產活動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在供求關系中,消費是生產的前題條件,無消費則無生產。另一方面,生產出的商品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消費。因此,消費是生產活動中的首要要素。從讓·鮑德里亞的觀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邏輯的分析主要在研究生產的邏輯。從歷史唯物史觀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進而發(fā)展的物質前提便是勞動生產。在勞動生產這一活動中,充分展現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的成果,一來通過技術力量的外化體現在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其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征服與改造,這就是所謂的生產力;二來體現在通過各種文化因素的作用而體現的人與社會的關系,其中,最重要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出現了。這種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集中在經濟領域就表現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以及經濟基礎。在這些理論觀點上,我們批評地進行分析,從生產的理論這個基礎上來進行完善并且豐富著馬克思哲學的科學性及有效性。這是我們應該針對的資本主義當代的非常重要的文化邏輯。在實踐唯物主義視域中,文化是“人化”,一切“人化”的過程、表現、表征、結果、行為,均屬于文化的范疇;從實踐唯物主義出發(fā),才能在紛繁復雜的文化中把握其本質和規(guī)律。在唯物史觀視域中,文化是與社會存在相對應的社會意識范疇,它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當代文化發(fā)展的途徑首先是科學文化知識的發(fā)展。在精神生產力視域中,文化是生產力,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解放和發(fā)展文化生產力。在鮑德里亞的觀點中,生產的批評性理論并沒有對生產原則產生什么影響,概念中的生產方式一詞,所要表現的內容也是具有辯證性的。在談及生產的形式上,原來所涉及列出的譜系,同樣也沒有涉及到。這個形式以理想化的方式重新出現,隱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批判的背后。鮑德里亞是說,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方式即使被馬克思所批判了,但馬克思其實并沒有批判資本主義里的本體論,能夠支持資本主義存活的本體論實際是生產邏輯。20世紀70年代以后,大家都把馬克思哲學當成是一種生產主義理論,并認為該理論與人、主體理論構成了現代性的內容。生產理論是馬克思哲學核心內容,馬克思生產理論體現了“應然”維度與“實然”維度。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中出現的異化與物化現象,對這種現象的批判構成了馬克思生產理論的價值維度。在這雙重維度中,馬克思哲學超越了生產主義,形成了科學的生產理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200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仰海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邏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賈文華.從資本邏輯到生產邏輯——西方馬克思主義關于歐洲一體化的理論解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7).
〔5〕俞吾金.作為全面生產理論的馬克思哲學[J].哲學研究,2003(8).
〔6〕景中強.馬克思的社會生產理論與唯物史觀[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3).
〔7〕仰海峰.商品交換與社會的同質化[J].哲學動態(tài),2007(4).
〔8〕楊楹,楊開艷.解讀“馬克思哲學觀”的維度[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