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經濟失衡問題由于其破壞性及強復雜性,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治理平臺上的熱議論題之一。探討全球治理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間博弈的形成以及未來如何協調處理的問題。概括來講,全球治理的艱難發(fā)展體現了各國之間的政策博弈結果。利用博弈模型分析全球治理不僅能夠幫助鑒別各國接受全球經濟治理時的配合度,也有利于督促各國政府采取負責任的調整政策及措施。
關鍵詞:全球失衡;全球治理;貿易保護;博弈
中圖分類號:F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014-03
2011年1月12日,世界經濟論壇(WEF)發(fā)布的《2011年全球風險報告》明確警示到,全球經濟失衡以及全球治理失靈是未來至少十年內的兩大核心風險。為保證世界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各國對于全球治理的呼聲越來越強,應盡快建立起跨越發(fā)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國際治理平臺。
一、全球經濟失衡治理背景
1.全球經濟失衡歷史回顧。全球失衡遠非一個經濟新現象,有許多可供追溯的歷史數據加以佐證。
大量的經濟學文獻向我們提供了全球經濟失衡的演變歷史。文章借鑒Blanchard 和 Milesi Ferretti (2009)的說法,將現代全球失衡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1年,美國的外部赤字很大程度上是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的結果。同時后科技時代又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繁榮,并為美國吸引了大量的股權和直接投資流入。第二階段,從2001年的網絡泡沫破滅時期持續(xù)到2005年。盡管全球又損失了0.40世界總產量,但并沒有造成美國經常賬戶的嚴重失衡,相反,外國政府資本取代了私人凈資本流入,對于美國資產的需求增多。第三階段,從2005—2008年,中國經常賬戶盈余大幅激增,占比世界總產量從0.29%上漲至0.67%。與此同時還有石油生產國的巨額盈余。在美國國內,這一時期對應著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的階段。
當前新一輪全球失衡適于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時期。2010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穩(wěn)定在417億美元,約合世界GDP的-0.75%(見下頁表1)。
2.全球治理發(fā)展動向。相較于全球經濟失衡,全球治理的起步很晚且發(fā)展緩慢。迄今為止能夠被世界廣泛承認的全球治理中心機構只有二十國集團,即便如此,該集團峰會的成效尚未通過實踐經驗的證實。
二十國集團峰會成立于1999年,2007年的華爾街金融危機最終引發(fā)了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經濟危機,客觀上促使了二十國集團迅速上位。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救市措施及經濟刺激方案,不僅維護了本國經濟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全球治理的目的,但最大的不利面在于其中帶有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
貿易保護主義理論最早可追溯至盛行于15—18世紀的歐洲重商主義。如今對于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使得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有機可乘,這也是長期以來全球治理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全球治理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博弈分析
博弈論(game theory)由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于1710年提出。經濟博弈論是指將博弈論用于分析現實經濟問題,通過構建相應數學模型來闡述經濟參與主體的策略選擇,達到謀求問題最優(yōu)解的目的。
在全球治理推進過程中,一些調整代價較大的逆差國國家藉由全球治理之便對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試圖反作用或架空國際性協調政策。并由此形成了全球治理與貿易保護主義之間的博弈。本文的研究因此十分具有現實意義。
1.博弈模型假設如下:全球治理博弈的主體包括受世界各國委托實施全球治理的代理者(以下簡稱代理者)和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完全利己型逐利者(以下簡稱逐利者)。一般情況下,參與主體皆為理性經濟人,符合“經濟人假設”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特征。在決策選擇時不單考慮自身行為后果,同時兼顧對方對其行為可能做出的各種反應,最終做出使其自身目標最優(yōu)的決策。
(1)對于代理者,有認真治理和治理不力兩種策略選擇,假定代理者認真治理,逐利者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不一定會被發(fā)現,這取決于治理技術和治理成本,代理者進行治理的概率為p,治理的有效概率為r;(2)若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而代理者治理不力未發(fā)現其貿易保護行為時被委托人(世界各國)查出,則代理者將會受到一定的懲罰;(3)對于逐利者,有不實行貿易保護(即配合進行經濟調整)和實行貿易保護兩種策略選擇。逐利者進行貿易保護,其行為不一定會被發(fā)現,若貿易保護實行成功未被發(fā)現,獲得超額收益,實行貿易保護的概率為q;(4)如果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代理者認真治理并發(fā)現貿易保護行為,則代理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別為:w-f 、m-y ;(5)如果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代理者認真治理但未發(fā)現貿易保護行為,則代理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別為:w-f-s、m ;(6)如果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代理者不進行治理而未發(fā)現貿易保護行為,則代理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別為:v-s、m ;(7)如果逐利者不實行貿易保護而是配合治理進行正常調整,代理者認真治理,則代理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別為:w-f、0;(8)如果逐利者不實行貿易保護而是配合治理進行正常調整,代理者不進行治理,則代理者和逐利者的收益分別為:v、0 。
其中:f:代理者認真治理的勞動成本;w:代理者認真治理時獲得的報酬;y: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被發(fā)現后受到的懲罰;v:代理者治理不力時獲得的收益;m: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而獲得的超額收益;s: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被委托人先發(fā)現而給代理者造成的損失。
以上參數設定均大于零。
2.博弈模型。在上述假設之下,代理者和逐利者概率與收益兩方博弈模型如下:
3.模型分析。
(1)當給定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的概率為q時,代理者認真治理和治理不力的與其收益分別為:
U1=q[r(w-f)+(1-r)(w-f-s)]+(1-q)[r(w-f)+(1-r)(w-f)]
U2=qv+(1-q)w
當代理者進行治理和不進行治理的預期收益無差別時,就得到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的最優(yōu)概率。
令U1=U2,得:q=(v-w+f)/rs。
上述結果表明:如果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的概率小于q=(v-w+f)/rs,代理者的最優(yōu)選擇是不進行干預治理而由國家自主進行經濟調整;如果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的概率大于q=(v-w+f)/rs,代理者的最優(yōu)選擇是進行治理;如果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的概率等于q=(v-w+f)/rs,代理者隨機地選擇進行治理或不進行干預治理。
(2)當給定代理者治理的概率為p時,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和不實行貿易保護的預期收益分別為:
U3=p[r(m-y)+(1-r)m]+(1-p)m
U4=0
當逐利者實行貿易保護和不實行貿易保護的預期收益無差別時,就得到代理者進行治理的最優(yōu)概率。
令U3=U4,得:p=m/ry
上述結果表明,如果代理者治理的概率小于m/ry時,逐利者的最優(yōu)選擇是實行貿易保護;如果代理者治理的概率大于m/ry時,逐利者的最優(yōu)選擇是不實行貿易保護;如果代理者治理的概率等于m/ry時,逐利者隨機地選擇實行貿易保護或不實行貿易保護。
由此,我們所建立的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納什均衡為:
q=(v-w+f)/rs;p=m/ry
這個結論與治理技術和治理成本的假設有關,如果實行貿易保護所獲取的利益越多,逐利者必定將投入更多資源以尋求更好的逃避治理辦法,從而使貿易保護行為更難以被發(fā)現,該結論就不一定成立。此外,實行貿易保護所獲取的利益越多,逐利者就越有激勵去賄賂治理機構的官員,在這種情況下,上述結論也難以成立。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極差博弈模型只考慮了部分經濟因素,其他如實行貿易保護中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等尚未添加在內,因為這些成本消耗不能形成代理者的收益。這是為簡化模型的代價所致,也是該模型的局限性所在。
三、全球治理亟待規(guī)范化、合理化
上文對全球失衡治理的博弈理論分析證明了全球治理進程推進緩慢與治理措施在一些國家遭遇到貿易保護主義有著深刻聯系。因此理應考慮為其治理措施前行方向適度轉舵,以便強化未來全球治理在世界各國的實施力度。
1.充分發(fā)揮G20協調全球治理的積極面。G20必須盡量發(fā)揮其全球治理協調的積極一面,避免不利的一面。當發(fā)現通過面對面直接對話的方式實則復雜化了解決手段時,可以考慮減少軟性約定以硬性規(guī)定取代,例如免除反復權衡協調石油輸出國大量順差問題、德國在歐元區(qū)內的外部貿易失衡等等。因為各國就全球治理問題分歧較多,能夠實際達成的政策共識相當有限,在相互妥協仍舊未果的情況下政策協調基本成零狀態(tài)。
2.以國際長期目標優(yōu)先,適當輔以各國國內目標。目前所提出的治理方案幾乎都偏向于結構層面與長期層面,但世界各國更加傾向于國內目標,國際整體性目標往往順次排在第二位。而全球失衡治理的現有措施很難滿足這些成員國的國別差異需求。因此,在制定全球失衡治理的各項政策措施時,應當以國際長期目標優(yōu)先,適當輔以各國國內目標,恰如其分地照顧到成員國希望在中短期內解決本國經濟危機的迫切心態(tài),以弱化全球失衡治理的阻力。
參考文獻:
[1] Jacobson,H.K.and Oksenberg,M.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FM,the World Bank,and GATT:Toward a global economic order[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0.
[2] Jee-Hyeong,P.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between countries of asymmetric siz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I Economics,2000.
[3] Sprinz,D.F and Wolinsky-Nahmias.Models,numbers,and Case,Methods for study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Ann Arbor,2004.
[4] Whitman,j..The limits of global governance Routledge[M].2005.
[5] 保羅·A.薩繆爾森.經濟學[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8.
[6] 華民.世界經濟失衡:概念、成因與中國的選擇[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1).
[7] 李稻葵.富國、窮國和中國——全球治理與中國的責任[J].國際經濟評論,2011,(4).
[8] 龐中英.1945年以來的全球經濟治理及其教訓[J].國際觀察,2011,(2).
[9] 曲博.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與全球經濟治理[J].外交評論,2010,(6).
[10] 孫伊然.全球經濟治理的觀念變遷:重建內嵌的自由主義[J].外交評論,2011,(3).
[11] 王國興,成靖.G20機制化與全球經濟治理改革[J].國際展望,2010,(3).
[12] 周宇.全球經濟治理與中國的參與戰(zhàn)略[J].世界經濟研究,2011,(11).
[13] 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Theory Analysis of Global Governance
SHEN Le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200020,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destructive and strong complexity,the global imbalances has long been one of hot topic.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ame between global governance and trade protectionism,and how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Summarized speaking,the difficult developments of global governance reflect the game result among countries.Using game model analysis can not only identify each countries’ cooperation degree,but also to supervise and urge governments to take responsible adjust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Key words:global imbalances;global governance;trade protection;game[責任編輯 吳高君]